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構建多極化世界,中國作出了示範

博客文章

構建多極化世界,中國作出了示範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構建多極化世界,中國作出了示範

2024年05月13日 11:47 最後更新:11:51

作者:周春玲,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高昇基金執行主席

上週,中國與位處歐洲的法國、塞爾維亞、匈牙利三國開展的元首外交活動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今年首場外訪為什麼選擇這三個國家,訪問意在傳遞怎樣的信號,值得持續關注。

總體而言,此訪最深刻的意義,是顯示出在推動世界秩序從單極向多極轉變的「世界觀」指導下,中國逐漸形成並掌握了一套具備複製推廣條件的「方法論」。

其一,秉持外交獨立自主

外交是各方互動,講求你來我往,你情我願。

中國需要歐洲三國,原因是希望在美西方陣營對中國崛起的遏制中找出並不斷放大空隙。

另一方面,歐洲也有求於中國,希望擴大雙邊經貿同時緩和發生在自己身邊的熱戰局面。

今年是中法建交60週年,中法長期以來「相互欣賞、相互吸引」,這呼應了法國總統馬克龍在外交領域的習慣,他始終相信個人化色彩是外交成敗的關鍵。

從上年訪問中國時的廣州茶敘,到本次在比利牛斯山脈的特色午餐,都能夠看出來。

作為歐盟的主要領導者之一,馬克龍領導下的法國代表了歐盟內部一種日益發酵的聲音,即不再願意無條件忍受美歐關係的不平等。

今年是美國大選年,特朗普捲土重來正為美歐關係帶來諸多不確定性,歐盟對美國國內政治變化的無力感,疊加不平等產生的焦慮,正通過聯合國等越來越多的渠道反映出來。

雖然馬克龍在很多對華問題上立場強硬,但他也反覆強調「歐洲主權」的概念,敦促歐洲在能源、防務和經濟領域實現戰略自主,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歐洲就需要有著相似理念的中國繼續參與全球議題。

中國始終奉行「獨立自主」的戰略思想,正在影響越來越多的國家,這也是中國在國際上形成最廣泛認同的外交思想。

看來以法國、塞爾維亞和匈牙利為代表的不少國家,都高度認同這一點,這也創造了中國加快構建多極化世界的上乘時機。

其二,深化經貿互利共贏

塞爾維亞、匈牙利都是歐洲的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特別是匈牙利在今年下半年還將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中匈關係在這個時間點的升溫,對於中歐關係的發展至關重要。

匈牙利在右翼總理歐爾班的領導下,已成為中國重要的貿易和投資夥伴。

這與其他一些考慮減少對中國依賴的歐盟國家形成鮮明對比。

匈牙利不僅是第一個與中國簽署「一帶一路」合作文件的歐洲國家,歐爾班更連續三次出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

歐洲是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的最大目的地,去年上半年佔比達39%以上。匈牙利位處歐洲腹地,是亞洲國家進入歐洲市場的中轉地和集散地。

去年10月論壇後,歐爾班沒有直接回國,而是到深圳訪問比亞迪。時隔不到三個月,比亞迪去年12月宣佈在匈牙利設立歐洲首個整車製造基地。

除了比亞迪,全球最大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等中國企業過去一年也宣佈在匈牙利投資設廠。

此次訪問,匈牙利政府再與中國簽署了包括鐵路、公路、汽車工業等領域合作在內至少16項協議。

中國也從上週四(5月9日)起,允許符合相關要求的匈牙利鮮食櫻桃進口。顯示出雙方深化經貿往來、拓展中歐市場的共同訴求。

其三,夥伴關係量身定制

中匈兩國領導人在此次訪問後共同宣佈,將中匈關係提升為「新時代全天候全面戰略夥伴關係」。

中國的「夥伴關係」,除了冠以「戰略」「合作」「友好」等一級定語,還可進一步冠以「全面」「全方位」「全天候」「新型」「創新」等二級定語,從而對雙邊關係作出更加細緻精准的定位,體現針對不同對象量身定制的獨特性。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對一些國家的夥伴關係的表述是「獨一無二」的,最有代表性的便是與俄羅斯的「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

在這個大背景下,5月7號,普京宣誓就任俄羅斯聯邦第八屆總統,也宣布本屆總統任期內的首訪國家為中國。

我們也可以暢想一下即將登場的中俄元首外交,那才是中國秉持多極化「世界觀」,應用這一整套外交思想的最佳舞台。




簡思智庫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Tags:

普京

作者:周春玲,全國政協委員,高昇基金執行主席

受美國總統特朗普發起的全球貿易戰影響,週一香港股市恒指暴瀉3021點(13.2%),創歷來最大單日點數跌幅,失守兩萬。

收市後財政司長陳茂波率相關局長和機構主管會見記者,重申香港會繼續按照“一國兩制”和《基本法》保持自由港地位,不管資金、人才、貨物和資訊都可自由進出香港,這是保持香港經濟穩定和競爭優勢的重要基石,政府支持自由貿易的決心和承諾決不動搖。

這一舉動,是給予投資者信心,對於穩定市場十分及時。

香港是高度依賴貿易的小型開放經濟體,而且美國對中國實施34%額外關稅,另加20%“芬太尼關稅”適用於香港,許多人擔心香港會否被邊緣化?

這種擔心絕非杞人憂天,我認為目前首要穩住陣腳,採取相應措施是可以轉危為機。

第一,香港勝在“背靠祖國”,有內地龐大的經濟腹地支持。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有能力與美國以外的其他國家和地區繼續貿易往來,尤其是中國早年開始實施“一帶一路”戰略,與全球南方國家共同發展,並得到他們的積極回應。

美國自恃是世界第一消費大國而濫征關稅,若全球各國不分彼此,加強合作,不以美國的貿易規則為準則,當美國越搞封閉,或者就是我們的機遇。

正如《經濟學人》最新一期封面以《美國如何讓中國再次偉大》為題,嘲諷特朗普犯下現代史上最深刻、最有害、最不必要的經濟錯誤,同時給予中國天賜良機,重塑亞洲地緣政治及全球貿易關係。

《經濟學人》建議,各國政府應該致力增加彼此之間的貿易往來,特別是服務業,美國僅占全球最終進口需求的百分之十五,無法主導全球貿易。

據智庫組織Global Trade Alert計算,即使美國完全停止進口,按照目前趨勢,其一百個交易夥伴也能在短短五年內收復所有出口損失。

可以預見,美國“貿易戰”不會實現特朗普的企圖。

第二,中國是以實力來應對這場“貿易戰”。

這場“貿易戰”不是這兩天才打起來,而是斷斷續續打了若干年,對美國以“貿易”武器化,中央早已成竹於胸,第一時間即公告對美國實行多項反制措施:

中國在世貿組織就美國對華產品加征 “對等關稅” 措施提起訴訟,敦促美方立即糾正錯誤做法,取消單邊關稅措施。

同時,守住國家經濟的基本盤,在股市下跌時中央匯金午後在A股市場宣佈再次增持指數基金,表明未來將繼續買,堅決維護資本市場平穩運行。

國務院國資委全公開表示,全力支持推動中央企業及其控股上市公司增持回購力度,以維護全體股東權益和市場信心,彰顯央企責任擔當。

據彭博報導,中央連日開會討論加快推出經濟刺激措施,包括消費、生育補助、出口補貼,以及討論成立股市穩定基金。

內地經濟穩,香港就一定不會亂。

第三,不對美國發起的“貿易戰”抱任何幻想。

我相信,中美間的貿易談判會斷斷續續談下去,但在一定時期內,不會有好的結果。

從周邊國家的遭遇,談判是否有作用呢?

如越南中央總書記蘇林第一時間與特朗普通電話,雖然特朗普事後稱富有成效,越南願意把對美貨的關稅降至零,但美國決意要越南貿赤消失,即使零關稅也不足以滿足美國的需求,結果仍然要懲罰。

歐盟涉及27個國家,區內對美國有最大貿易盈餘的德國,提出歐盟應採取反脅迫工具,利用關稅以外的措施反制,包括針對美國科技的服務業,但義大利和西班牙反對激烈反制。

在4月9日死線前,歐盟都難有統一的對美立場。

而特朗普表明不會撤回對任何國家的最高關稅率,除非該國能消除兩國貿易不平衡。

可見,這場“貿易戰”是非打不可,今天對美國還有幻想,實在是天真。

第四,香港可利用自由港優勢倒逼開拓新市場。

香港作為國際貿易樞紐,短期內亦難免會受到一定影響,但香港市場向來是包容、多元、靈活而一再創出奇跡,特別是自由貿易港有《基本法》提供保障,不管資金、人才、貨物、資訊,在香港都可以自由進出,只要政府保持自由港地位,不設關稅的香港,在全球各國互築貿易壁壘的情況之下,益顯鶴立雞群的獨特性。

加上港股韌性強、流動性大、有買有賣,而且買賣差價很窄,承接力非常強,對外資有很強的吸引力。

與此同時,港府宣佈透過BUD專項基金,支援香港企業發展品牌升級轉型和拓展新市場,強化東南亞、中東以至非洲等全球南方新興市場的貿易推廣工作,通過資助計畫支援企業加快數碼轉型,把握電商機遇。

繼續透過出口信用保險局,加強為從事貿易的企業,提供出口信用保險的支援。

金管局會繼續積極協調銀行幫助中小企應付資金周轉的需要。

這些都是很實在的應對措施,而且對於任何資產若想躲開全球貿易戰的“關稅打擊”,零關稅的香港反而是避險的最佳選擇。

正如武俠名家金庸所言:他強任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