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爆發奧運熱潮,江旻憓、張家朗與何詩蓓勇奪金銅牌更令全城狂喜,朋友話,不少移英的BNO港人亦熱捧奧運港隊,雖然江旻憓被指「藍底」,引起一陣爭議,但她一劍逆轉勝,仍令大家興奮雀躍,不理「是藍是黃」了。
江旻憓(上圖)和張家朗(下圖)勇奪奧運金牌,牽動了不少移英BNO港人的心,許多人放下了「藍黃」分歧,以此填補認同感上的「空白」和失落。
朋友留意到,被警方通緝的「英國港僑協會」董事鄭文傑也談及此事,承認BNO港人雖然移英3至5年,但對所在國(英國)仍欠缺認同感,所以「支持奧運港隊」就成為他們投射身份認同的目標。另一位居英的學者也指,移英港人心理上仍與香港密切連繫,跟英國社會則保持遠距離,所以他們很多仍然撐港隊,而不是英國隊。朋友認為這是個正面訊息,今次港隊創出佳績,可能是消融藍黃撕裂的一個契機。
鄭文傑是「黃到金」的逃英亂港分子,對他而言,移英BNO港人撐「藍底」的江旻憓,並為政府支持的港隊打氣,並不是他所想見到的現象,但他在早兩日的帖文中,也不得不承認,海外港人對香港運動員的支持,是一種無可避免的身份認同投射。
被警方通緝的亂港分子鄭文傑,也承認BNO港人對所在國(英國)欠缺認同感,「支持香港運動員」不可避免地成為他們身份認同投射的目標。
他說,BNO港人雖然離散在外3至5年,但對所在國(即英國)的身份認同仍待慢慢提升,他們對香港的身份認同,暫時未有另一個標誌可以替代。所以,「支持奧運港隊」成為了移英港人投射個人對社會政治願景的「出囗」。
由他講述的情況可見,BNO港人雖已在英生活了幾年,卻仍找不到認同的目標,政治上也感到失落,在這片「空白」下,奧運港隊的輝煌成績,正好填補了虛位。
居英的文化研究學者黃偉國也有類似看法,他說移英港人雖然已離港3、4年,但生活習慣仍與香港息息相關,睇香港電視、網台、時評節目,以及當地用香港粵語做的節目,很少睇本地電視台、BBC、以英語為主的節目。他們仍與香港太過密切,跟英國社會、文化則保持遠距離。
他說,移英港人的情緒被江旻憓等奧運選手帶動,也許是因為香港運動員的犧牲與汗水創造「世一」傳奇,能夠投射到正為生活奮鬥的海外港人身上。
朋友看完上述的看法,認為有幾點值得留意:1是不少BNO港人放下了「黃藍」分歧,把認同感投射到奧運港隊身上,不理會他們是受政府支持。即是說,運動員起到了紓解政治矛盾的作用;2是他們雖然移英幾年,卻未能融入當地社會,所以奧運選手獲佳績,填補了認同上的「空白」,可見他們多數仍心繫香港。
我同意朋友的分析,特區政府應對此認真想一想,怎樣藉着今次奧運選手牽動人心的契機,修補動亂造成的心中裂痕。
時人物語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小說《圍城》有一名句:「城裏的人想走出去,城外的人想衝進來。」用來形容英國富人和中產紛紛「出走」,港人卻儍更更湧進去,實在十分貼切。法律界朋友傳來幾篇英媒報道,指今年將有大批百萬富翁(美元計)和中產專才離英,移居他國追求更佳回報和生活,人數達破紀錄高位,他們「出走」原因各異,但有一共通點,就是英國不宜居。打算移英的港人,應對此認真諗諗。
英國出現富人及中產專才「出走」潮,今年富人移居他國的人數將比去年倍增,創歷年紀錄,勢必削弱在英投資;此外,中產專才也紛紛外流,令人才荒更嚴峻。
英媒引述財管顧問公司Henley&Partner的最新報告指,全球富人移居他國的人數,有上升趨勢,其中英國的富人(流動資產達百萬美元以上)「出走」更增至空前新高,預計今年會有9500人流走,比去年的4200人,大增了一倍多。
據這報告,他們移居的目的地,首選是中東阿聯酋,貪其「零」稅收,又是歐亞「財路」樞紐,大把投資搵銀路數,加上不乏奢華生活享受,自然成為富人樂園。其次是新加坡,原因是財管基建好,又安全,英語亦通行,很合英國富人心水。再次是澳洲和加拿大。
相比之下,英國情況就越來越惡劣,政府重手打人荷包,嚇怕不少有錢人,特別是工黨勝出大選,政綱講明將增加85億鎊(約850億港元)稅收,但不會向打工仔伸手,即是只會集中向富人、大公司和高收入人士「開刀」,例如會提高投資增值稅,若賣樓獲利,要同政府對分。富人不想被政府「搶身家」,最佳逃避方法,是急急連人帶錢外移。
工黨政府上台,將增加稅收85億鎊,首相施紀賢擺明會向富人和高收入人士開刀,勢令人才和錢財外流加劇。
「出走」的不單是富翁,中產專才也紛紛「擇木而棲」,外流其他國家尋找更好機會。英國《電訊報》一篇專稿的作者指,她不少中產朋友正陸續移民,他們多數是30至40多歲的已婚專業人士,學歴和專業資歷都高,其中有人對她說,「出走」的原因,是「在英國冇乜嘢好做」,而按揭和子女教育負擔卻「太過吃力」。
作者的兩個「出走」朋友,一個剛在杜拜落腳,一個去了新加坡。與英國富人的首選目的地頗為相近。
法律界朋友翻閱資料,英國人才流失最嚴重的行業,都是高端人才集中地,人手短缺也最嚴重,包括醫療、科研和金融等。他們選擇一走了之,主因是通脹高、薪酬相對偏低、稅重,同時因經濟欠缺投資,行業如一池死水,事業發展前景越來越有限。有傳媒評論員說,這些人走了,很可能一去不復返,以後將長期移居他國。
朋友指,英國最新移民數字顯示淨流入大增,但如細看誰入誰出,可見到「入」的多數是低技術移民,「出」的則是專才和富人,這樣「換血」,對英國未來發展,十分大鑊。
我與法律界朋友不約而同說,英國富人與專才「用腳」投票,評定英國並非宜居之地,但一些港人卻仍儍更更,反其道而行,不理是好是壞,去了再算。究竟他們有冇計清楚條數?這是否理智選擇?實在令人懷疑。
英國這股「出走」熱潮,對香港的吸金吸人策略也甚有啟示。與阿聯酋、新加坡和澳洲等相比,香港的「磁吸力」絕對不弱,如何可在這大趨勢中分得一杯羹,甚至超越對手?是政府要好好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