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早前提過,近期申請BNO簽證移英的數目銳減,可見一時衝動的人少了,多了人重新計數,例如BNO港人及子女入讀大學,要交國際生學費,比本地生貴一倍,都幾惡頂。上周末英國10位跨黨派國會議員與1000名移英港人聯署,致函教育大臣,要求BNO港人可享本地生學費,顯示這已成為移英一大問題。政圈朋友細看此信,才知道「英國海外領土公民」(BOTC)原來比BNO高一等,他們讀大學可以交平學費;換言之,在英政府眼中,BNO港人只是「三等公民」而已。
移英的BNO港人及其子女,讀大學要付國際生學費,比本地生貴一倍。一批英議員致函教育大臣要求一視同仁,信中指「英國海外領地公民」(BOTC)也可付本地生學費,對BNO港人不公平。這顯示政府把BNO港人視為「3等公民」。
現時已居英的BNO港人逾15萬,本人或其子女進大學攻讀的不在少數,但按英政府政策,他們仍然是「外國人」,不可以像正式國民那樣,繳付本地生學費,必須住滿5年之後,才能享受這津助。目前英大學的國際生學費,大約每年5萬鎊(折合50多萬港元),比本地生學費貴一倍。
英國一些政客為了選票,欲表現一下肯幫BNO港人爭權益,加上某些「亂港組織」要加強對移英港人的影響力,所以最近打響鑼鼓,吹熱「本地生學費」議題。他們為此與1000港人聯署,致函教育大臣方佩芝,而「永遠的玩家」、末代港督彭定康也在署名之列,今次行動背後有何政治動機,不言而喻。
政圈朋友指,他們在聯署信提出一點,過往大家較少留意,原來自2007年起,英國的「海外領土公民」( British Overseas Territories Citizen,簡稱BOTC),可以付本地生學費讀大學,這類人來自直布羅陀、開曼群島等地,歷史上是英國屬土。
由此可見,英政府在大學學費方面,把居英人士分了3等,正式國民當然是第1等;BOTC屬第2等,雖沒資格取其他社會福利,卻可交本地生學費讀大學;至於BNO港人,則列為第3等,須付國際生學費。
政圈朋友翻查資料,BNO港人除了交大學學費與「外國人」無異,在社會福利方面,也完全不能與正式國民一視同仁。BNO簽證有一項限制,就是「不得領取公共經濟援助」,不但冇福利金,也沒有稅務優惠和住屋津助。只有在一種情況下例外,就是如BNO港人「極度貧困」,例如連食飯都冇錢,可向當局申請豁免這限制,但這類港人少之又少,就算有,也未必願意撕爛塊面去申請。
英政府如此「算死草」,完全符合它於80年代推出BNO的初心。當時它給予港人這護照,先旨聲明只是「旅遊證件」,並不具備英國國民身份,所以既沒居留權,又不可享受所有國民福利(包括大學學費),這樣做就是令香港人消除任何「可成為英國人」的錯覺,以避免大批港人湧英。
BNO港人在英國亦不能領取公共福利,這完全符合它80年代推BNO計劃時的「初心」,視之為一個權宜之計,這初心至今未變!
到了2021年,英政府推出BNO簽證居留計劃,並不是「良心發現」,只是要在政治上針對中國,給香港製造不穩,此舉「別有用心」,昭然可見;加上當時英國剛脫歐,走了大批人力和錢財,故急急開門吸納港人「補窿」,完全是出於功利計算。
所以,BNO計劃說到底只不過是權宜之計,當然不會真的把港人當作「英國人」,依這盤算,一直沒有鬆手給移英港人大派福利;同時設立入籍門檻,即「5+1」,住滿5年後才可進入申請入籍程序,目的是拖得就拖,給自己保留彈性。
在這思路下,英政府自然不會輕易讓BNO港人與本國國民一樣,交本地生學費。而且近期英國大學紛紛喊「水緊」,寄望增加國際生學費「吊命」 ,它們亦不想連BNO港人這條財路都斷埋,勢會反對政府改變學費政策。
所謂人各有志,如果BNO港人不介意做「3等公民」,願為自己的決定付出代價,旁觀者亦無話可說,只希望他們對現實多看清楚一點,少些幻想。
時人物語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葉劉當年在港大讀英國文學,寫文向來有功力,擅於用獨特角度講問題,往往能搶到眼球。她昨天在社交平台X出了一段帖文,用短短幾句話,點出以色列的危機,然後筆鋒一轉,說以色列人如想平安生活,避開戰禍,可考慮遷居香港,用曲筆幫港搶人才。可能她也料不到,帖文即時有近5萬個 view,留言也十分熱烈,意見多極,用語啜核,連以色列駐港領事館也出文回應。而一些「黃友」向來對葉劉有敵意,亦乘機發難,冷嘲熱諷一番。葉劉的帖文附上《時代》雜誌一篇文章,講述一個居以媽咪如何活在極度憂慮之中,反映葉劉並非無的放矢。
葉劉在X平台帖文,說以色列人如想安居避戰禍,可遷居香港,即時引發熱烈議論,出現多極意見,連以色列駐港領事館也有回應,而「黃友」亦乘機發難踩香港。
早兩日伊朗向以色列發射逾200枚導彈,多個城市響起防空警報,引發民眾恐慌,而以軍又從陸路殺入黎巴嫩,地面戰正式開打,戰事正迅速升級。葉劉此時在X平台轉發了《時代》雜誌那篇特稿,同時在帖文講自己的看法,極之 timely。
她在文中說,「以色列或可打贏對哈馬斯和真主黨的戰役,但卻輸掉國家。任何以色列人想有一個安居之地,養大孩子和生活,可以考慮來香港。他們將能在我們的城市,幸福快樂地過活」。
她在短短的帖文中, 講了兩點:1是即使以色列暫時挫敗兩個對手,但將會長期四面受敵,陷入持久危機,亦即 winning a battle but losing the war,而人民將生活在憂患之中;2是以色列人如要離開險境避戰禍,過安定的生活,香港是一個好選擇。
葉劉其實與在港猶太人社群關係友好,圖為她兩年前去一猶太教教堂探訪。
帖文出街後,隨即引發熱烈議論,以色列駐港領事館很快就留言回應,說「以色列人是強靭的民族,我們面對過挑戰,並變得強大」;又指以色列是個富裕國家,有接近9000間科技企業。換言之,以色列在軍事和經濟上仍然強大,國家怎會輸掉?
但在其他留言中,卻有不少表露了反以色列情緒,例如「我們不想猶太復國主義者來香港」、「大多數以色列人都極度親美,他們如來了,會挑起對中國的仇恨」、「Regina,你為何招攬『殺人兇手』來香港」。
此外,也可見到一些「黃友」乘機發難,對葉劉尖酸刻薄,除了粗囗連篇,其中一則直指,「不必回應共產黨的傀儡,她自己的女兒正在英國生活」,又有人說「寄一部傳呼機給她」,意即要她嚐嚐傳呼機炸彈的滋味。另外有留言勁踩香港,例如「香港與哈馬斯、真主黨、胡塞武裝等極端組織,英文名皆用H開頭,都不是好東西」;又說「來共產香港生活吧。在這裏,想在民主社會生活的人都飛走了」;此外,流亡英國的「升旗易得道」主持人 Johnny,也加入戰團「玩」葉劉。他們明顯是借題發揮,洩憤一番,乘機搞「軟對抗」。
葉劉的帖文說,以色列人想找一個安居樂業之地,這說法確切合實情,是目前不少以國居民的想法。她在X平台轉載一篇《時代》雜誌的特稿,作者是一名由美國移居以色列的女律師,她說自己剛產子,開始為保護這小生命感到擔憂。自從去年以色列與哈馬斯爆發衝突後,每看到暴力和人質死亡的消息時,心裏都崩潰。她看到民眾要求政府營救人質的一句標語「我已認不出這個國家了」,令她陷入苦思。
葉劉的帖文也令我想起另一件事,特區政府正千方百計「搶人才」,此刻向以色列吸人才,確是一條好橋,那裏通街都是IT精英和科技人才,趁這黃金時機出手,說不定會大有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