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她對華態度「軟」了:中歐可以達成協議,甚至深化貿易和投資關係

博客文章

她對華態度「軟」了:中歐可以達成協議,甚至深化貿易和投資關係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她對華態度「軟」了:中歐可以達成協議,甚至深化貿易和投資關係

2025年02月05日 10:43 最後更新:10:52

特朗普發出關稅威脅之際,馮德萊恩稱,她認為中歐「可以達成協議」,「甚至可以擴大雙方貿易和投資關係」。

內地觀察者網引述《南華早報》文章稱,這是有「歐洲最著名對華鷹派」之稱的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近期內第二次做出類似表態,語氣明顯軟化。這表明,在面對來自盟國關稅威脅時,歐盟為中歐關係解凍敞開了大門。

據歐盟委員會網站消息,馮德萊恩面對歐盟各國外交使團發表講話。她直截了當地發出警告:「我們現在已經進入了一個競爭激烈、交易頻繁的地緣政治時代。這不可避免地影響到我們的每一種關係。在這個世界上,我們不能再把很多事情視為理所當然,包括過去70年來建立的規則和規範。」

馮德萊恩指出,當前,歐盟必須改變自身行為方式,「需要大膽,需要靈活,需要參與」,包括可能不得不進行「艱難的談判」,即使是與長期合作伙伴。她此處指的是美國。

她表示,歐盟在與華盛頓打交道時將採取「強硬」態度,將準備好與美國進行艱難的談判,以保護自身利益,並將務實地努力找到解決方案。

「世界趨向於加強合作和高度全球化的觀點已經過時了。」馮德萊恩重申,歐盟必須認識到全球政治的現實,「現在我們的首要任務是努力開展利益交匯的諸多領域」,尤其是在關鍵供應鏈和新興技術領域。

4日,馮德萊恩在歐洲議會發表講話。馮德萊恩X賬號圖片

4日,馮德萊恩在歐洲議會發表講話。馮德萊恩X賬號圖片

馮德萊恩將中歐關係定義為「世界上最複雜、最重要的關係之一」,強調「如何處理這種關係將決定歐盟未來的經濟繁榮和國家安全」。她表示,中國是歐盟重要的貿易伙伴,且大部分貿易都是互利的,「我們需要重新平衡這種關係,確保我們的貿易和投資關係對歐洲的經濟和安全都有意義」。

馮德萊恩在老調重彈所謂「貿易不平衡」和「降低風險」後指出:「歐盟有空間與中國進行建設性接觸,找到符合我們共同利益的解決方案。我認為我們可以達成協議,甚至可以擴大我們的貿易和投資關係。」她提出了中歐達成「協議」的可能性,但沒有展開具體說明。

她還說:「我們需要把握好這個界限。這可以讓我們與世界經濟巨頭之一建立更加公平、更加平衡的關係。這對歐洲來說也是有意義的。」

馮德萊恩稱,有意與中方「達成協議」。推文截圖

馮德萊恩稱,有意與中方「達成協議」。推文截圖

《南華早報》提及,這是馮德萊恩近期內第二次就中歐關係做出類似表態。這種新論調首次出現在上月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馮德萊恩當時表示,歐盟「有機會與中國接觸並深化雙邊關係,甚至在可能的情況下擴大我們的貿易和投資關係」。

報道認為,這一講話表明,在面對特朗普關稅威脅之際,歐盟委員會的對華語氣明顯軟化,言論也變得更加務實。過去4年裡,馮德萊恩帶領歐盟在對華問題上採取了更加強硬的立場。

當地時間2月1日,美國總統特朗普造勢已久的關稅終於「靴子落地」。他當日簽署行政令,對加拿大和墨西哥進口商品加徵25%關稅,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徵10%關稅。2日,特朗普再次透露,計劃很快對歐盟產品徵收關稅。歐盟方面則表示,將對美國採取反制措施。

不過,歐盟官員依舊在對華關係上展現出了「雙重態度」。上周,歐盟貿易專員塞夫科維奇在歐洲議會發表講話時也說,「有擴大我們與中國貿易和投資關係的空間」,同時也指出,歐盟仍希望與特朗普政府在對華政策的一些方面進行合作。他還誓言繼續抵制中國所謂的「工業過剩」。

此外,歐盟委員會預計將於當地時間5日發佈一項指令,迫使在線市場對其平台上銷售的商品的安全負責。《南華早報》稱,歐盟此舉針對的是中國電子零售商Shein和Temu。

一些歐盟資深人士認為,馮德萊恩等歐盟官員近期發表新論調,是為了爭取與特朗普政府達成協議,同時為了提醒華盛頓,歐洲還有其他選擇。

盧森堡外長、前首相貝特爾4日表示:「我在擔任首相期間與特朗普共事了四年,如果你軟弱,他會吃掉你,如果你不談判,他會殺了你。」他暗示,在與特朗普的談判中,歐洲處於不利地位。

還有一些人批評馮德萊恩的「強硬」表態虛有其表,認為歐洲依賴美國的軍事保護,選擇有限。

「歐洲實際上沒有選擇,除非選擇倒向中國」,一名匿名的歐盟外交官表示,「毫無疑問,歐盟被困住了,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與特朗普達成短期協議,並與其他中等大國和全球南方合作。」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Tags:

美國

歐盟委員會發布國防白皮書,提出增加軍費開支、整合資源推動聯合防禦,並優先採購歐洲製造的武器裝備,旨在讓歐洲到2030年建成「強大而充足」的國防體系,逐步擺脫對外部力量的依賴。

這份白皮書的一大「亮點」在於,它明確將美國和英國的軍火製造商排除在主要採購名單之外,轉而納入南韓、日本以及歐洲自由貿易聯盟(EFTA)成員國等伙伴。美聯社分析指出,這是歐盟有意減少對美國安全保障依賴的標誌性舉措。「政客」新聞網歐洲版則認為,特朗普政府反覆無常的態度及其對北約盟友的質疑,是推動歐盟這一決策的關鍵因素。歐洲人開始懷疑,美國軍火商多年來宣傳的「買美國武器即得美國保護」是否還靠譜。

一位不願具名的西歐國防官員坦言:「如果你不斷打盟友的臉,他們終究不會再從你那買武器。」雖然當前歐洲在軍火選擇上仍受限,但長期來看,這一格局可能在未來幾十年內改變。

根據白皮書及相關提案,歐盟將通過協調價格和加快交付,鼓勵成員國優先從歐洲採購軍事裝備。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強調:「更多購買歐洲產品,才能強化我們的國防技術和工業基礎。」只有在成本、性能或交付時間等條件明顯不利時,成員國才被允許向外部採購。

數據顯示,近年來歐盟約三分之二的軍購資金流向美國軍火商。而新計劃要求,成員國若想獲得歐盟貸款,至少65%的軍事裝備必須從歐盟內部或挪威等友好國家採購。這一模式讓人聯想到2022年的「REPowerEU」計劃——如同對待俄羅斯天然氣一樣,歐盟如今希望告別對美國武器的依賴。

AP圖片

AP圖片

路透社指出,歐洲國防政策傳統上由各國政府和北約主導,但近年來歐盟逐步介入,這份白皮書標誌其全面轉向泛歐洲防務戰略。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卡拉斯解釋:「我們不是要挑起戰爭,而是要為最壞的情況做準備,捍衛歐洲和平。」

分析認為,俄羅斯威脅是歐洲強化軍工的直接動因,但特朗普政府的政策轉向同樣起到催化作用。他曾揚言奪取格陵蘭島、將加拿大變成美國第51州,並多次質疑美國對北約的義務,甚至突然中止對烏克蘭的軍援和情報共享。這些行為讓歐盟意識到過度依賴美國的風險。

白皮書承認,美國長期以來是歐洲的強大盟友,但華盛頓已明確其在歐洲的承諾過多,需重新調整角色。歐盟委員會國防和太空事務專員庫比柳斯警告:「4.5億歐盟公民不能指望3.4億美國人來保護自己。」「政客」新聞網補充道,美國新政府的「不可靠」表現,讓盟友開始質疑美國武器的可靠性——如果與客戶發生政治分歧,華盛頓能否遠程關停關鍵系統?這一隱憂已讓葡萄牙、加拿大對F-35戰機採購猶豫不決,法國則加碼推動歐洲本土軍購。

為支持這一轉型,歐盟提出1500億歐元的國防貸款計劃,惠及成員國及友好伙伴,如烏克蘭、EFTA國家和候選國,以及南韓、日本等。土耳其和塞爾維亞作為歐盟候選國也有望參與軍售,但美國和英國被排除在外。不過,卡拉斯透露,歐盟正與英國磋商安全合作,加拿大也表達了加強聯繫的意願,澳洲、新西蘭和印度同樣被視為潛在伙伴。

對美國而言,這無疑敲響警鐘。前外交官德拉威稱,盟友對F-35的擔憂是「政治和經濟上的重大危險信號」。2024年美國海外軍售預計達3170億美元,海外市場對其國防產業至關重要。若盟友轉向他處,即便進程緩慢,也可能削弱美國軍工生態系統。智庫專家指出,歐洲過去購買F-35是因為相信跨大西洋合作,但特朗普政府的政策正在瓦解這一基礎。

簡單總結,歐盟的轉向不僅是軍事戰略的調整,更是對未來獨立性的投資。正如美國國防工業警告,若歐洲成功「脫鈎」,風險將由美國政府承擔。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