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為何美國男廁要有女性衛生巾?

博客文章

為何美國男廁要有女性衛生巾?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為何美國男廁要有女性衛生巾?

2025年02月06日 18:07 最後更新:18:46

有時看美國新聞,會以為收到電騙訊息。

美國郵政剛公布要暫停接收來自中國大陸和香港的包裹,但是一日之後,美國郵政又發布聲明,會取消這項安排,亦未作出詳細解釋。美國朝令夕改速度之快,快到令人震驚的地步,恐怕是總統特朗普一時興起,要美國郵政停止接收中國包裹,但是政令發布之後,又收到如雪片飛來的反對聲音,惟有馬上叫停。

美國郵件事小,其他政策事大,美國的氣候政策、ESG(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政策、DEI(多元、平等、包容)政策,在特朗普上台後,亦正迎來翻天覆地的改變,先看Facebook的母公司Meta的一個小故事。

在特朗普上任後幾日,Meta的老闆朱克伯格就命令下屬移走擺放在男厠中的衛生棉巾,這些衛生巾本來是給月經來潮的女性使用,為何會在男廁內也要擺放衛生巾?這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但這就是美國的一些公司為了實施「DEI計畫」,這些計劃旨在促進工作場所多元化、公平性和包容性的舉措,表達對跨性別員工和非男女二元性別員工的支持。

可能看到這裏,仍然有部分讀者不明白為何在男廁要擺放女性使用的衛生巾,原因是過去美國容許有多種性別,我曾看過一個有72種性別的分類表,老實說看完也不太明白,但簡而言之,是有部分身體是女性、但是主觀是男性或忽然覺得自己是男性的員工,會使用男廁,當然亦都需要衛生巾。

這裏我先要作一個小澄清,我自己尊重不同性取向,認為這是個人自由。但是無論在公司管理或是在國家治理,尊重少數人的自由和將少數人的權利無限放大,又是兩碼子的事。當權力放大到一定地步的時候,如果用常識來看,就會顯得有點荒謬。例如有些身體是男性的運動員,可以參加女生的比賽,他自然很容易會贏得金牌; 又例如在溫哥華的一間餐廳只有女性和「所有性別」的兩種廁所,但在三藩市一間博物館就只有男性和「其他」兩種廁所,荒謬情況,不一而足。

這些政治正確的要求也蔓延到香港。我有朋友所屬的公司,母公司是一間外國的木材集團。幾年前突然收到香港一間大銀行的電話,說他們不能夠再接受這間公司做其的客戶,因為擔心接受一間木材公司的子公司做客戶,可能會違反了他們的ESG政策。其實香港相關要求並不嚴格,但問題是這間銀行是一間跨國銀行,銀行擔心會在美國被追究,就由於這些各種類型的政治正確文化氾濫,特別是在美國民主黨政府治下,更加會出台各種類型政策去保護DEI或ESG,導致企業風聲鶴唳。

同時也是因為所謂「覺醒文化」的傳播,迪士尼就會推出「黑人魚」及「棕雪公主」等影視作品,雖然理念上是強調包容,但市場反應就相當冷淡。2023年迪士尼公司的股價就下跌了44.6%。類似困境亦出現在其他大公司之上,例如索尼開發的英雄射擊PVP遊戲「聲鳴特工」,在去年8月發售後,不到20天就宣布全額退款,成為近年最慘烈的大型商業遊戲暴死事件,原因亦是因為覺醒文化。

不過隨著特朗普上台,他大力反對覺醒文化,重申規定美國只有男女兩種性別,並宣布退出《巴黎氣候協定》,美國大公司亦急轉軚。從去年的12月6日到今年的1月20日,即特朗普上台前,多家大型金融機構都選擇退出綠色金融朋友圈,例如高盛、摩根大通、美銀、花旗、富國、摩根士丹利就退出淨零銀行聯盟(NZBA),貝萊德就退出淨零資管聯盟(NZAM),美國聯儲局就退出央行與監理機構綠色金融網(NGFS)。

由共和黨控制的美國眾議院司法委員會在去年12月13日發布調查報告,指責支持氣候變化的機構投資者重組埃克森美孚公司董事會,逼使其承諾應對氣候變化。美國的商界已經聞到了一種反向的「火藥味」。如果在過去的時代,公司若不為ESG或DEI做事,可能就會被投資者入稟控告違反董事誠信責任。但在如今的年代,政策180度轉變,如果繼續為ESG或DEI做事,可能亦倒過頭來又會被控違反董事誠信責任,所以惟有急急退場。

香港在這種政治正確文化影響下,終審法院早前判定房署不接受同性婚姻者申請公屋的政策不合理。但是在美國領導的這個朝令夕改大浪潮底下,全世界都要反思對美國的任何事情都不應該跟車太貼。的確可以說「你跟又死、唔跟又死」。

盧永雄

Tags:

美國

往下看更多文章

美式新聞自由的最佳示範

 

《美國之音》天天將民主自由掛在口邊,天天諷刺中國是極權政體,結果就被他們的總統,以極權手法宣布停運,1300個員工上周六起不用再上班,可以說是極大的諷刺。

美國總統特朗普3月14日發布行政命令,將負責監管《美國之音》、《自由亞洲電台》、《自由歐洲電台》的政府機構「美國國際媒體署」列為「聯邦官僚機構中無用的一部分」,勒令美國國際媒體署及其他6個聯邦機構,要馬上將營運降至法定限定的最低水平,並將行動形容為「縮減官僚架構的必要之舉」。白宮嚴厲批評美國國際媒體署,指特朗普的行政命令將確保美國納稅人的金錢,不再資助激進宣傳,並指控《美國之音》有左傾行為。

特朗普痛恨《美國之音》等官媒反對共和黨保守派人士,在特朗普1.0時代,已經聲言要關閉《美國之音》。今次特朗普捲土重來,坐言起行,本來想委任他的忠實擁躉、前媒體人卡利萊克出任《美國之音》台長,在被阻撓之後,於2月就任命萊克做《美國之音》的監管機構、美國國際媒體署的高級顧問,實質上就是掌管這個機構。當特朗普3月14日發布該命令之後,萊克隨即向《美國之音》員工發出電郵,要求他們3月15日開始全部帶薪休假,不用再上班。另外,《自由亞洲電台》等官媒雖然繼續開工,但也面臨大幅削減預算的厄運。

特朗普出招之後,《美國之音》等官媒發出哀鳴,《美國之音》台長阿布拉莫維茨在社交媒體發文,直指創立83年的《美國之音》遭到「靜音」,揚言該組織在全球為自由及民主抗爭扮演重要角色,而《自由亞洲電台》台長方貝亦發表聲明,表示將會挑戰政府的決定,指終止對《自由亞洲電台》的資助,是對獨裁和專制政權的一大獎賞。

另一邊廂,萊克也同時發功,指控美國國際媒體署及屬下機構,嚴重誇張浪費,並且被間諜及親恐怖主義人士滲透。例如用2.5億美元,租賃賓夕凡利亞大道的一座高層建築,該建築裝修豪華,但是就沒有廣播設施可以滿足機構需要,機構高層向自己有關係的地產經紀人支付900萬美元的介紹佣金。她已經下令取消這棟大廈的15年租約。

另外,萊克亦取消向3大新聞機構、即美聯社、路透社和法新社每年5300萬美元的新聞訂閱合同,聲言美國國際媒體署是一家由美國納稅人資助的新聞機構,已經有83年歷史,每年有近10億美元的預算,應該自己製作新聞,不應該付錢向外部新聞機構買新聞。

美國國際媒體署是美國的反共宣傳機器,而《美國之音》就在1942年成立,成立之初是要反對納粹德國,但是二戰結束之後,就變成為主要反對蘇聯。1991年蘇聯解體後,就將矛頭對焦中國,在很多美國針對中國的宣傳上肆意攻擊,例如無中生有的新疆種族滅絕,就說得煞有介事。想不到「剃人頭者人亦剃其頭」,最後遭到一夜關門的厄運。

而美國政府效率部部長馬斯克就說,在減少美國全球公營宣傳機構的浪潮下,美國國際媒體署將會改名為「無處不在宣傳部」(Department of Propaganda Everywhere) ,簡稱「DOPE」,和他率領的政府效率部英文名字縮寫「DOGE」接近。

今次《美國之音》關門有幾大啟示。

第一,美國黨派政治橫行。《美國之音》經常把中國稱為中共,扭曲中國政府的政策只是執行一黨的意願。中國不是這樣,但美國自己的確是這樣。如今特朗普關閉《美國之音》,表面上是想節省開支,實際上是清洗政敵,因為他覺得《美國之音》等官媒裡面充斥著反對他的「白左」人士,如今一次過把1300個「白左」掃地出門,讓他們丟掉飯碗,對他的支持者來說是大快人心。美國天天在誇大中國的黨爭,其實黨爭最厲害的,就是美國。

第二,寒蟬效應馬上出現。特朗普的確是想打壓言論自由,所以就嚴厲懲罰所有和他政見相左的新聞機構,例如美聯社不肯按他指示將墨西哥灣改稱美國灣,他就禁止美聯社的記者進白宮和上總統專機空軍一號採訪。今次向《美國之音》落下屠刀,也是要警告所有的美國聯邦人員及媒體,不要發出異聲,否則下場悲慘。

美國的新聞自由,也不過如是了,試問未來還如何對全球的新聞自由指指點點呢。

盧永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