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東區醫院機械人輔助手術增穩定性 縮短患者留院時間

社會事

東區醫院機械人輔助手術增穩定性 縮短患者留院時間
社會事

社會事

東區醫院機械人輔助手術增穩定性 縮短患者留院時間

2025年02月10日 07:00 最後更新:11:49

東區醫院2017年引入機械人輔助微創手術系統,協助醫生處理複雜手術,增加穩定性、安全度和精準度,手術團隊獲頒發醫管局2024年度傑出團隊。

東區醫院機械人輔助手術團隊有約40至50人,截至2024年12月,醫院已為病人提供約3850宗機械人輔助手術。該系統大多應用在泌尿科、肝膽胰及結腸、以及內分泌科手術上。

東區醫院。資料圖片

東區醫院。資料圖片

醫療團隊說,系統能夠協助醫生處理複雜手術,增加穩定性和安全度。相較傳統手術,新系統可以縮短患者的留院時間,減省人手。

團隊解釋說,機械人輔助手術能夠準確調校模仿人體手腕轉動和抓握動作,甚至超出人體動作範圍,提供具有三維高解像度影像,畫面有防震功能,協助醫生在複雜手術過程中作出精準判斷,減低在手術中的失血量和出現併發症的機率,也可以縮小傷口,以及縮短住院和康復時間;系統配備雙控制台,讓醫生在手術中交替控制機械臂,也方便資深醫生過程中提供指導。

團隊舉例指,以往進行前列腺切除手術縫針駁口非常困難,傳統做法較大機會刺穿肛門,引用微創機械人手術後,至今未曾出現相關事故,反映系統有助手術更精準。

院方每星期會將系統平均分配在不同專科應用,每日平均可以為兩名病人進行手術。團隊說,例如直腸癌手術,八成以上可以使用微創手術,超過兩成採用機械人系統。

東區醫院2017年引入機械人輔助微創手術系統,相關手術團隊獲頒發醫管局2024年度傑出團隊。醫管局網站圖片

東區醫院2017年引入機械人輔助微創手術系統,相關手術團隊獲頒發醫管局2024年度傑出團隊。醫管局網站圖片

團隊希望未來可引進更新型科技,並擴展至耳鼻喉和乳房手術。不過團隊亦指出,醫生進行微創機械手術時,較難觸摸了解腫瘤和血管位置,打結和縫針時單靠視覺判斷,有機會拉斷縫合線,希望日後再完善系統技術。

有大腸癌患者說,新系統的手術傷口大大縮小,手術後很快已可以如常走動。

醫管局質素及安全總監黃立己表示,全港18間公立醫院急症室,每年服務量近200萬人次,當中超過一半屬次緊急及非緊急病人,由於要投放大量資源照顧這些病人,令對屬於緊急病人的服務承諾達標率只有7成多,形容情況不理想,希望可透過調整急症室收費,引導非緊急病人使用急症室以外的其他醫療服務。

黃立己表示對屬於緊急病人的服務承諾達標率只有7成多,形容情況不理想。資料圖片

黃立己表示對屬於緊急病人的服務承諾達標率只有7成多,形容情況不理想。資料圖片

黃立己表示,對上一次調整急症室收費已是2017年6月,當時費用由100元調高至180元,認為現在是時候再作全面檢視。他說2017年調整收費後,之後一年到急症室求診的人數下跌約5%,而下跌的主要是次緊急和非緊急類別病人,而自從當年調高收費後,這兩類病人的比例無再回升,證明對病人起到引導作用。

他又強調,病人不需要擔心調高收費後,會有人因經濟原因而得不到適當治療。因病人到急症室求診,即使不付費都會先得到治療,而且有各式各樣減免機制,協助經濟上有困難的人士。

黃立己強調,病人不需要擔心調高收費後,會有人因經濟原因而得不到適當治療。資料圖片

黃立己強調,病人不需要擔心調高收費後,會有人因經濟原因而得不到適當治療。資料圖片

至於有消息指,急症室日後或會採取分級制收費,緊急個案會免費或減免,非緊急個案收費相信調高。被問到若落實有關方案,會否加重前線負責分流的醫護負擔,醫管局急症科統籌委員會主席蕭粵中表示,醫管局一直有完善的分流指引,前線護士經過訓練,會按病人的病情、病歷、維生指數等,為病人作出分類,若病人在輪候時病情轉差,護士亦會進行檢查,再按情況重新覆核評估。

他又說,急症室的服務需求和壓力日益增加,除了調整收費,日後亦會透過教育宣傳,令市民大眾明白,急症室應集中資源服務真正緊急、甚至危殆的病人,令他們能夠盡快得到適當治療。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