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關鍵礦產的競爭中,中國憑借前瞻布局和穩健投資策略,已在當地站穩腳跟。而美國雖試圖通過多方努力迎頭趕上,但內外挑戰使其前景不明。專家普遍認為,除非美國能拿出更具吸引力的合作模式,否則在這場競賽中,中國的領先地位仍將難以撼動。
《南華早報》報道,中國憑借長遠的戰略眼光,多年來投入巨資深耕非洲採礦業,現已取得顯著成果。在非洲關鍵礦產的競爭中,中國遙遙領先,而美國則在努力追趕卻顯得步履維艱。報道引述專家分析,指中國在非洲的布局已成為全球稀土競賽的焦點,這也引發了美國的擔憂。華盛頓試圖通過一系列舉措迎頭趕上,但中國憑借多年的領先優勢以及關鍵礦產在高科技電子、可再生能源和國防領域的支撐作用,短期內難以被撼動。地緣經濟分析師薩楚(Aly-Khan Satchu)直言:「美國已經錯過了最佳時機,現在再怎麼努力也難翻盤。」
美國智庫中東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卡拉布雷斯(John Calabrese)表示,中國已成為非洲礦產領域的主導力量,美國若想迎頭趕上,還有大量工作要做。他指出,美國不僅要面對中國的巨大領先優勢,還需解決自身在投資調動和風險管理上的短板。相比之下,中國的政府主導模式在這兩方面展現出顯著優勢。
目前,美國尚未明確是否制定了針對非洲的全面戰略。卡拉布雷斯質疑,即使特朗普政府有相關計劃,能否有效推動如「洛比托走廊」這樣的項目仍充滿未知數。該項目被美國宣傳為對非洲基礎設施的貢獻,但批評聲音指出,其實質是為了改變非洲礦產供應格局,爭奪鈷、鎳等資源,與中國抗衡。然而,特朗普上台後凍結對外援助的舉措,已讓該項目面臨中斷風險。
彭博社此前報道稱,中國和海灣國家的投資正加速進入非洲市場。自然資源治理研究所(NRGI)高級經濟分析師斯克菲爾德(Thomas Scurfield)認為,如果美國放棄相關項目,非洲國家更可能青睞中國或沙特等提供更可靠金融支持的伙伴。中國完善的供應鏈和穩定的資金支持,使其在競爭中佔據上風。
據統計,中國企業近年在非洲投資超百億美元,涉及剛果(金)、博茨瓦納、津巴布韋等多個國家,重點收購鈷、鋰和稀土等關鍵礦產。僅2023年,中企在非洲金屬和採礦項目上的投資就達79億美元,包括馬里和津巴布韋的鋰加工廠,以及在南非、贊比亞等地的業務擴張。其中,最大一筆交易是以19億美元收購博茨瓦納科馬考銅礦,計劃到2028年將其產能翻倍至每年13萬噸。

剛果(金)礦業公司Chemaf。Chemaf官網圖片
布魯金斯學會近期報告顯示,疫情後中國穩步恢復與非洲的經濟合作,特別聚焦礦業收購。分析人士認為,這一策略確保了中國工業所需礦產的穩定供應,降低了供應鏈風險。薩楚評價道:中國在全球製造業的主導地位,決定了其必須通過收購來穩固供應鏈,這是極具前瞻性的做法。
悉尼大學中國研究中心副教授約翰斯頓(Lauren Johnston)則指出,疫情和俄烏衝突等全球事件加劇了資源競爭,各國對關鍵礦產的重視程度空前提升。她提到,特朗普曾執意收購格陵蘭島,意圖獲取稀土資源,這表明美國也在尋找替代方案,但非洲仍是一個不可忽視的戰場。
《南華早報》強調,中國在非洲的投資,特別是在剛果(金)等資源大國的布局,已引起美西方高度關注。剛果(金)作為全球最大的鈷生產國,2023年吸引了約10億美元投資。不過,美國企業因當地基礎設施落後、勞動力不足等問題,對投資興趣有限。美國智庫CSIS報告更直言,美國與剛果(金)的合作更多受資源需求驅動,缺乏長期承諾,而中國則與之形成鮮明對比。
此外,特朗普政府計劃在五角大樓軍事基地建設金屬精煉設施,以提升國內關鍵礦產產能。但《南華早報》指出,中國控制著全球60%以上的稀土儲量和90%的加工能力,即使美國加大布局,也難以在短期內改變格局。去年12月,中國對鎵、鍺等物項實施出口管制,已讓美國感受到壓力。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