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推動AI應用落地 發展創科謀出路

博客文章

推動AI應用落地  發展創科謀出路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推動AI應用落地 發展創科謀出路

2025年04月19日 07:00

本周復活節假期前,特區政府創新科及工業局與貿易發展局舉辦的國際創科營商周舉行,展開連串創新科技展覽和論壇,看到報章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接受訪問,提及人工智能(AI)在香港應用屬短板,香港以往錯過了發展創新科技機會,現在要追上,而在貿易戰愈演烈的艱難時刻,創新科技相信香港打開新的出路。

特區政府一直以來注重創新科技發展,香港科學園、各大學也有人工智能及機械人的研發,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更提設立香港人工智能研發院,當局在算力、算法、數據等方面下了不少工夫,未來沙嶺將發展國際數據園區,本港也成功研發香港首個語言大模型。

如何把AI落實到各行各業廣泛使用,是香港現階段面對的問題,也就是孫局長所說的「短板」。對具規模的機構來說,推動AI的使用較為容易,目前銀行、電訊公司等已有相當部份的工作由人工智能處理,醫療也可以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進行醫療資訊的分析和預測,幫助醫生診斷,減省大量重複的行政工作。甚至飲食業,不少連鎖食肆都已使用手機掃描點餐,顧客由抗拒到習慣,對餐廳來說,減輕人手不足的壓力,還能利用 AI 技術,分析顧客的點餐數據,讓餐廳精準預備食材,飲食業使用人工智能也愈來愈普遍。

不過,對中小企業而言,真正落使用人工智能相信不多,這除了牽涉本的投資,也涉及人力的投入,市場有一些免費的人工智能模型,然而這也需要企業本身有人員具備這方面的知識,把這些模型應用到具體業務上。除了缺乏相關人才問題,不少企業也可能未感受到人工智能的好處,也就沒有太大動力探索使用人工智能。

香港推動人工智能,似乎有碎片化的現象,大學和科學園有不少AI產品,但作為對科技認識不多的中小企,卻不知如何去找合適的模型,也不知要投資多少,會否遇上網絡安全問題。當局可考慮建構支援樞紐,設立專項基金資助企業升級轉型,推動人工智能在香港的應用。

創新科技不只是人工智能,本周的創新科技展覽展不少創科產品,貿易戰愈演愈烈,香港必須謀求更多出路,即使從事傳統的進出口經貿,也要不斷求變,全國政協副主席王勇在世界互聯網大會峰會中表示,中國政府將全力支持香港融入全球數字化發展,相信國家香港創新科技發展,特別是在應用方面。

全國政協副主席王勇(左)與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右)。

全國政協副主席王勇(左)與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右)。

冀望當局政策更切實解決企業應用創新科技的痛點,企業本身也要跨出一步,科技包括人工智能的應用是大勢所趨,總要投入人力物力發展,才不會落後於人。

香港太平紳士協會副會長陳健平




太平人語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香港遠遠未玩完

 

摩根士丹利前要員羅奇本周初突然「打倒昨日的我」,說稱「香港玩完」言之過早,現在中美的緊張局勢,反而令香港復興,他更提到,香港金融的成功,或取決於與中國的聯繫,中美衝突為香港帶來機遇多於威脅,更說這是去年2月他未預料到的。

香港金融中心地位仍在,遠遠未玩完。

香港金融中心地位仍在,遠遠未玩完。

一年前羅奇發表「香港玩完」論時,正值香港經濟低潮,羅奇的言論無疑給脆弱的市民信心一記重擊,他當時列舉三大利淡因素,包括 1. 中國經濟放緩 ; 2. 香港成為中美對決的夾心餅 ; 3. 北京在香港實施國安法。港府多名高官、港交所主席史美倫俱高調反駁,行政會議召集人葉劉淑儀在《金融時報》撰文,與羅奇隔空罵戰,但在經濟和股市都低迷的情況下,負面的言論特別容易引人注目。

事隔一年,事實證明羅奇錯誤,新股排隊來港上市,港股恒指升至23000水平,多家大行調高恒生指數目標,羅奇也不得不承認這些事實,他更說,美國施加的壓力,或導致中美全面金融脫鈎,而香港將因而受惠,因此,與中國的聯繫反而是香港的正面因素。事實上,這種情況正在發生,剛上市的巨無霸寧德時代,被美國國防部列入黑名單,難以在美國上市,香港正好取代了這位置 ; 此外,原計劃在英國倫敦上市的希音(SHEIN),據聞也計劃改在港上市,以往企業多謀求歐美上市,但未來可能愈來愈多企業選擇在香港招股集資。

除了金融,美國總統特朗普撤銷中國留學生的簽證,及狙擊如哈佛等高等學府,將導至人才資源流向香港,而香港的高等學府反應甚快,馬上向這些學生招手。

不知何解,負面的言論往往特別吸睛,羅奇的「香港玩完」如是,回歸前的「香港已死」論亦如是,但回歸28年,雖然經歷不少風雨,但事實證明香港遠遠未玩完,反而開創新路向,不但有傳統的金融地產,也積極發展創新科技。

個人認為,羅奇在摩根士丹利時預測準確,成為市場「先知」,原因是有整個摩根士丹利研究團隊作為後盾,助他準確掌握市場及經濟脈搏,但現在他退休多年,缺乏一手資料,很多時候可能只是憑感覺、看新聞發表言論,偏偏由於以往建立起來的名聲,令不少人仍奉其言論為金科玉律,事實上港人大可不必如此認真看待一個評論員的言論。

另一位評論員David Webb認為香港永不會死,港交所和港府須更努力,吸引區內公司來港上市,其實不單是港府和港交所,每位市民也要盡力,香港的出路只有全力拚經濟,鞏固金融中心地位,以實力證明香港遠遠未玩完。

香港太平紳士協會副會長陳香蓮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