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全球首場「機械人與人半馬賽」北京開跑 圍觀民眾指:技術進步越小型越靈活

兩岸

全球首場「機械人與人半馬賽」北京開跑 圍觀民眾指:技術進步越小型越靈活
兩岸

兩岸

全球首場「機械人與人半馬賽」北京開跑 圍觀民眾指:技術進步越小型越靈活

2025年04月19日 12:22 最後更新:13:35

4月19日7點30分,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在北京亦莊鳴槍開跑,吸引了不少觀眾到場。

微博圖片

微博圖片

機器人引現場觀眾陣陣歡呼

更多相片
微博圖片

微博圖片

微博圖片

微博圖片

微博圖片

微博圖片

微博圖片

微博圖片

比賽現場,不到8點,不少家長帶著孩子,已經早早來到大興區文博大橋附近路口等候,這也是本次比賽的標誌點位之一,也是本次比賽的9公里點位。

8時37分許,首個人形機器人天工Ultra在牽引員的引導下跑過文博大橋。這名機器人上身穿著馬拉松比賽運動上衣,腳上還穿著黑色鞋子。

微博圖片

微博圖片

遠遠出場便引得現場觀眾陣陣歡呼,不少小朋友為其加油助威,「第一個機器人來了」「機器人跑得挺快」。與此同時,不少馬拉松參賽選手與機器人隔著圍欄同跑道競技,還有選手趕緊拿出手機記錄下人機同框的珍貴一幕。

市民認爲 對比前年 技術上又一大進步

有北京市民說,特地開車50公里到場觀賽,希望了解機械人跑步的動作,跟人類是否一樣,發現體型愈小的機械人,動作愈靈活。

亦有現場觀眾形容機械人的形態各異,部分跑得比較慢,又認為大多機械人的動作較生硬,步態仍有強烈的機械感和頓挫感,不像人類的關節那麼靈活。

微博圖片

微博圖片

有家長帶同兒子到場,指目前人工智能是大趨勢,專門帶小朋友來體驗,又指前年的世界機器人大會上,要穩步行走及爬坡對機械人已是一大挑戰,但今年人形機械人已能跑步並參加馬拉松,形容是技術上的一大進步。

機械人也需補給站 提供電池和工具

每個參賽的人形機械人都會有人類領跑員,亦會有裁判隨行。現場所見,有部分人形機械人在起跑階段已跌倒,需要由工作人員即時進行調整,甚或搬離賽道。賽道中途亦設有補給站,為人形機械人提供電池和其他工具。

技術負責人指提高機器人擬人性 跑姿更自然

據「天工隊」技術負責人郭宜劼介紹,目前,天工的人形機器人峰值速度達到每小時12千米,平均速度在每小時10千米。針對馬拉松場景,「天工隊」在仿真環境中,不斷探索關節的力矩和轉速峰值提升人形機器人的運動速度;提高其在運動過程中對自身狀態和環境狀態的估計,增強穩定性。另外,在保證穩定性和速度上,提高擬人性,讓其跑姿更自然。

微博圖片

微博圖片

意大利技術研究院(IIT)的科學家成功製造並完成了全球首款噴射動力人形機械人「iRonCub3」的首次飛行測試,象徵著機器人學在結合人形操控與空中機動性方面邁出了一大步。

最大的挑戰在於人形結構極不穩定

讓像人一樣、四肢可動的物體穩定飛行,比對稱的空拍機要困難得多。研究團隊的領導者普奇(Daniele Pucci)解釋說,最大的挑戰在於iRonCub3的人形結構極不穩定,四肢的移動會不斷改變重心,並嚴重干擾噴射引擎周圍的氣流。

提供超過1000牛頓的強大推力

研究團隊花費了兩年的時間,在米蘭理工大學進行大量風洞實驗,並與史丹佛大學合作開發深度學習演算法,才最終建立了能夠即時估算空氣動力學的人工智能模型,成功地控制了這頭「鋼鐵猛獸」。iRonCub3基於iCub3人形機械人改造,背部和雙臂裝有四具噴射引擎,提供超過1000牛頓的強大推力。

觀看影片

普奇:迷人又危險

為了承受引擎高達攝氏800度的排氣高溫和音速級氣流,機器人的脊椎被換成鈦合金,並覆蓋了特製的耐熱保護層。在最近的測試中,重達70公斤的iRonCub3成功從地面垂直升空約50釐米,並在空中保持穩定。普奇形容,測試這款機械人「既迷人又危險,沒有任何即興發揮的空間」。

意大利「噴射人形機械人」成功升空。圖片來源:意大利技術研究院(IIT)

意大利「噴射人形機械人」成功升空。圖片來源:意大利技術研究院(IIT)

人類難以進入的危險環境中發揮無可取代的關鍵作用

這次成功的飛行為研究團隊帶來了強心針,他們將與熱那亞機場合作,在專用場地進行更進一步的飛行實驗。研究團隊設想,未來像iRonCub3這樣兼具地面行走、靈巧操控和空中飛行能力的機械人,將能在災難現場的搜救、基礎設施的巡檢,以及人類難以進入的危險環境中,發揮無可取代的關鍵作用。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