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曉晨
關注長和港口交易的花生友會發現,從3月4日公布交易信息至今的50天裡,港媒和外媒多次報道「知情人士」「內部人士」言論,讓公眾了解台面下進展或有關考慮。有行家指,通過放風來測試相關方反應或引導輿論風向,是輿論戰和公關戰的重要手段。
筆者梳理了一下相關信息,發現長和的放風自始至終有條主線:淡化美資在交易中的角色。長和3月4日的消息稿中,特別提到TiL主席兼MSC地中海航運公司集團總裁Diego Aponte表示,「我們與和記港口的關係源遠流長,互相尊重,惺惺相惜」。緊接著,《金融時報》3月5日的報道稱來自意大利阿龐提家族的Diego Aponte在交易中發揮關鍵作用,並指這是長和信任的家族。隨後就有港媒稱,該意大利家族「與長和系李家份屬世交,而MSC亦是接收長和23個國家、43個港口的營運者,意味著資產並非落在美國手上」。此等言論在本港財經類網站也多次出現。
長和的這番放風在事件初始階段似乎頗有成效,騙取了部分人的同情。但《南華早報》3月25日一篇報道踢爆長和的幕後輿論操控,指長和向一些友好供稿,請其發表署名文章為交易「洗白」。此消息一「出街」,大大打消公眾對長和的信任。
3月28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宣布介入調查,同日長和宣布暫緩原定4月2日簽訂的有關協議。一眾花生友猜測交易要泡湯。
誰知一個月快過去,卻沒有看到終止交易的任何跡像,反而彭博社、《華爾街日報》等外媒相繼爆料稱,交易將分拆為兩部分:巴拿馬兩個港口由美資貝萊德牽頭購入,貝萊德與TiL分別佔股51%及49%;餘下22國41個港口由TiL主導,持51%股權,貝萊德持49%股權。基於這個爆料,淡化交易中美資色彩的論調再起,一是聲稱41個港口由TiL接管,北京「沒有什麼意見」,預計3至6個月可敲定。二是聲稱巴拿馬港口交易額只佔總交易額的4%。
這應該是有關交易公布以來首次爆出股權結構。看著這堆數字,筆者也一度被繞暈,感覺美資在其中好像並不突出。但友人立即嘲諷筆者的「天真」「糊塗」。友人指,這一輪爆料明顯是新一輪輿論戰,看似高明,卻漏洞百出:
1.對美資角色不打自招。交易分拆後,美資看似只主導兩個港口,但誰都知道,國家反應這麼強烈,癥結就在於美國想要控制巴拿馬運河,而巴拿馬港口恰好給了貝萊德。更讓人厭惡的是,這一輪放風把公眾當傻子,誰會相信巴拿馬港口交易額只佔總交易額的4%,這可是一條黃金水道!再者,貝萊德並非未染指其他港口,仍然佔有其他41個港口49%的股權。要做加權平均的話,貝萊德在整個交易中佔有絕對控股權。
2.以分拆交易對抗審查。從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早前表態來看,國家應是將長和港口交易視為單一一筆交易來審查,具體審查部門是該局的反壟斷二司,可見應是從反壟斷法切入。現在長和卻意圖將原交易切割為兩筆,規避審查意圖明顯。
3.刻意誤讀監管部門立場。熟悉內地運作的人都知道,國家部委對保密工作甚為看重,根本不會讓人流出所謂對其他港口交易「沒什麼意見」的信息。有關放風不過是想以輿論綁架官方。
友人指,長和這一輪放風簡直是自摑嘴巴,得不償失。
友人亦引述商界人士話,不明長和點解要屈服於美國。長和在世界多地運營一些基礎設施,今次被美國看中港口,割讓之,下次再被看中其他,又割讓之嗎?關鍵是對手還是言而無信的美國。早前美國和巴拿馬發佈聯合聲明,英語版刻意不與西班牙語版一致,遺漏「承認巴拿馬對巴拿馬運河及其毗鄰區域不可放棄的主權與領導地位」一句。一個連他國主權都不尊重和承認的國家,你還指望他承認一項交易?長和小聰明用盡,卻將被小聰明誤,實乃可恨可憐!
來論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主任在香港國安法實施5周年論壇上的重要講話,深刻總結了國安法對香港由亂到治、由治及興的關鍵作用,並為香港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結合講話精神,本人作為香港八所公立大學之一,也是香港最大的以師範教育為主的高等學府--香港教育大學的校長,也從國家安全和文化自信的角度談幾點個人感受。
一、香港國安法是捍衛「一國兩制」、維護香港繁榮穩定的「定海神針」;
5年前的6月3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簽令,公佈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從此,香港維護國家安全「不設防」的歷史一去不復返,掀開了「一國兩制」實踐的新篇章。香港的高教機構,曾經是反中亂港「黃絲」的重災區;而香港國安法的制定實施,的確是香港由亂到治的「分水嶺」,「一法安香江」,不僅在香港整體社會帶來了一系列全局性、變革性、根本性的變化和影響,在香港教育大學的校園裡也呈現出撥亂反正後的新氣象,主要體現在國家安全教育、愛國主義教育、課程設置、校園治理、學術研究及社會認同等方面。
二、國安法實施五年來使香港大學校園發生許多積極可喜變化;
首先是國家安全教育得到了全面強化;在課程方面,多所高校開設了與國家安全相關的課程,如香港教育大學在八所公立大學中率先設立「國家安全與法律教育研究中心」,推出《香港國安法》《憲法》《基本法》等課程,通過案例教學增強學生對國家安全的理解。
對於教師培訓,自2023/24學年起,香港教育局要求所有新聘任教師必須通過《基本法及香港國安法》測試,確保教育工作者具備正確的國家安全觀念。在校園活動方面,香港教大在今年的國家安全教育日期間,就與多個地區組織和校長會等機構合作,通過舉辦論壇和學生的知識競賽與表演等活動,加強國安意識的宣傳和推廣。
此外,國民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正逐漸成為大學教育的常設內容;包括香港教大在內的香港所有大學都在重要的節慶活動日舉行升旗儀式,以增強學生的國民身份認同和愛國情懷。而教大還開展大思政先導計劃,通過走出課堂的體驗學習方式,感受國家在各個方面的飛速發展和建設成就。我們也注重弘揚中華文化,推動傳統文化創新傳承,教大開設了「新六藝」課程,通過國學經典研究,將書法、粵劇、武術等非遺項目納入通識教育,讓學生全面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此外,隨著法治環境的優化,大學校園的治理也更加規範。
三、香港高校在國際教育領域的優勢讓我們有理由堅定文化自信;
隨著多個高校國際排名出爐,香港大學的整體排名都有提升,顯示出香港高等教育的國際競爭力在持續增強,並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和教育行業的認同。教育也是一種文化軟實力,排名不是唯一的指揮棒,但香港高校在世界教育舞臺上所展示出的明顯優勢,說明我們更有充分的條件和理由堅定文化自信,進一步為香港「一國兩制」和國家長遠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其次,文化自信應堅持「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原則,尤其香港特區具有「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一方面可展現開放的心態與思維,另一方面亦能發展具有中國國情或中華文化特色的研究成果或文創產品。透過不同的成果與項目,講好「香港故事」與「中國故事」;而且中文的國際化研究極具潛力,有望進一步發展。
四、文化自信是對中華民族及其優秀傳統文化所產生的積極認同;
「文化自信」一詞源自習近平總書記於2016年7月1日「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亦是從中共十八大提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三個自信」發展而來的論述(https://zh.wikipedia.org/zh-hk/%E5%9B%9B%E4%B8%AA%E8%87%AA%E4%BF%A1)。文化自信是指一個民族對自身文化所展現出的集體性、具有穩定性的正面文化心態。
我個人認為,從教育的視角而言,文化自信是對中華民族及其優秀傳統文化所產生的積極認同,並透過教授與傳播、承傳與創新,並透過新的教學方法,使學習者(尤其是中小學生)能夠欣賞與認同優良中華文化背後那段光輝燦爛的奮鬥歷史;中華文化經典蘊含「仁義禮智信」、重仁愛、重民本、尚合和等正面價值觀,對當今社會乃至整個世界都有很正面的啟發。
即使在近現代歷史中,我國革命歷程中所蘊含的歷史文化精神,亦與當前教育所重視的愛國主義精神密切相關,值得香港特區的青少年深入認識與學習,從而進一步領悟這種精神如何與「一國兩制」、國家發展以及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相聯繫。
最後,在加強文化自信的同時,我們亦應重視文化安全,避免受到內外威脅和消極文化的負面影響(http://www.xuexiph.cn/sy/jcsz/202308/t20230822_6654584.shtml)。就國家「十四五」規劃來說,支持香港特區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文化自信」正是這一發展方向的重要指導思想,值得進一步深入思考與實踐。
結語:我們應牢記夏寶龍主任強調的「統籌發展與安全」,將文化自信轉化為行動力,既守護國家安全底線,又重視文化安全,發揮「超級聯繫人」優勢,為香港在強國建設中貢獻智慧與人才。
(作者: 香港教育大學校長 李子建教授)
聲明:
部分參考文獻從略。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香港教育大學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立場和觀點。
參考文獻:
1. 維基百科社群(無日期)。四個自信。取自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B%9B%E4%B8%AA%E8%87%AA%E4%BF%A1
2. 學習出版社(2023年8月22日)。文化自信之所由:什麼是文化自信。取自 http://www.xuexiph.cn/sy/jcsz/202308/t20230822_6654584.shtml
3. 新華社(2021年8月23日)。「十四五」規劃綱要港澳專章。取自 http://www.locpg.gov.cn/jsdt/2021-08/23/c_12113420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