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美國9成以上醫療裝備為中國製造  當地生產商:「即使加100%關税 中國產口罩仍比美國貨便宜」

博客文章

美國9成以上醫療裝備為中國製造  當地生產商:「即使加100%關税 中國產口罩仍比美國貨便宜」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美國9成以上醫療裝備為中國製造  當地生產商:「即使加100%關税 中國產口罩仍比美國貨便宜」

2025年04月24日 12:50 最後更新:13:07

美國瘋狂對中國加關稅,總統特朗普聲稱欲促使製造業回流美國,惟美國眾多產業是否能真的擺脫「中國製造」? 美國《紐約時報》4月23日報道提到,美國曾在個人防護裝備領域上,在全球享主導地位,惟隨着中國醫療用品大量湧入,如今美國醫護人員使用醫療裝備,有逾9成由中國製造。有美國醫療裝備企業負責人甚至說:「即使徵收100%關稅,中國口罩仍然美國製造的口罩便宜。」

報道稱,幾乎沒有哪個美國國內產業,像口罩、檢查手套以及其他一次性醫療裝備的製造商那樣,受大量廉價中國進口產品的嚴重打擊。

美媒報道,美國使用的口罩等個人醫療裝備,都依賴中國進口。AP圖片

美媒報道,美國使用的口罩等個人醫療裝備,都依賴中國進口。AP圖片

在新冠疫情期間,這行業的衰落產生了災難性的後果。由於當時中國暫停出口,令美國醫護人員發現自己只能任由致命的新冠病毒在在空氣中傳播,迅速佔領急診室和停屍間。

但隨着特朗普本月公佈其關稅方案,中國對美國進口產品徵收84%關稅作為反制,美國剩下的少數幾間生產防護裝備的企業,都大感不安。

在德克薩斯州一家工廠生產N95口罩的公司Armbrust American首席執行官阿姆布斯特(Lloyd Armbrust)坦言「我非常害怕」, 「一方面,如果我們真的想要擺脫中國依賴,這就是我們需要的良藥;但另一方面,這不是負責任的產業政策。」

美國曾經在個人防護裝備(PPE)領域上佔主導地位,N95口罩和一次性防護手套都是美國發明,但現時美國醫護人員所穿戴的醫療裝備的 90% 以上都是中國生產。

在新冠疫情的頭一年,美國一度湧現超過100間醫療裝備新公司。惟5年後,美國口罩公司和大多數其他新公司都不復存在。隨著疫情消退,市場對個人防護裝備的需求放緩,而口罩對很多美國人而言,被視為政府過度干預和失去自由的象徵,結果中國製造的產品又回到美國市場。

美國《紐約時報》報道指,有美國醫療裝備企業負責人說:「即使徵收100%關稅,中國口罩仍然美國製造的口罩便宜」。

美國《紐約時報》報道指,有美國醫療裝備企業負責人說:「即使徵收100%關稅,中國口罩仍然美國製造的口罩便宜」。

報道指,儘管美國兩黨誓言要結束對外國醫療用品的依賴,並支持疫情期間湧現的數十家國內製造商,但聯邦機構卻恢復了對廉價中國進口產品的依賴。業內專家表示,鑑於麻疹疫情不斷擴大、禽流感威脅及與中國的貿易戰,重新依賴進口醫療產品令人擔憂。

根據美國醫療製造商協會 (American Medical Manufacturing Association) 的會員名單,在疫情期間成立的 107 間公司中,只有5間仍在生產口罩和手套。

該協會執行董事Eric Axel表示,如果對中國製造的防護裝備徵收的關稅維持在高水平,將為美國生產商帶來優勢,「我認為這會改變人們的行為,因為人們必須適應現實,即無法再從中國購買低於市場價格的商品。」

其他產業高層亦擔心,中美貿易戰升級,可能導致供應鏈中斷,個人防護裝備再次出現短缺;關稅政策也會引發經濟不確定性,從而抑制新投資。

顧問公司Grant Thornton的醫療行業專家麥格(Scott McGurl)說,當政策每四年就變一次,現在甚至每隔幾天就變一次時,要做出商業決策很困難。

疫情爆發前為數不多的美國本土口罩製造商之一Prestige Ameritech,現已退休、但仍為股東的鮑文 (Mike Bowen) 說,美國個人防護裝備行業在過去幾年的衰落完全是可以預見,但大家沒吸取教訓,他已曾多次警告國會,依賴外國製造的個人防護裝備的風險

早前,加州為受洛杉磯山火影響的市民購買數百萬個N95口罩,他們選擇的是中國產品。

有美國醫療裝備生產商認為,現在需要的是立法和政策授權,推動政府機構和醫院購買美國製造的口罩和手套。

但Armbrust American阿姆布斯特說:「即使徵收100%的關稅,售價一美仙的中國口罩仍然比售價八美仙的美國製造的口罩便宜。」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今日(6月22日)清晨,一則來自特朗普的訊息將中東推向更深的火藥桶邊緣:「美軍轟炸機已成功完成對伊朗福爾多、納坦茲和伊斯法罕三處核設施的襲擊。」

特朗普社交平台發文

特朗普社交平台發文

特朗普隨後補充細節道:「所有飛機現已脫離伊朗領空。滿載的炸彈已投向主要核設施福尔多。所有飛機均已安全返航。祝賀我們偉大的美國勇士們。世界上沒有其他軍隊能夠做到這一點。現在是和平的時刻!感謝你們對此事的關注。」

《新華社》旗下微信公眾號「牛彈琴」質疑「和平時刻」的說法,直言「不,這是公然侵略。」

AP資料圖片

AP資料圖片

將空襲他國關鍵設施稱為「和平時刻」,無疑是巨大的諷刺。這是一次不宣而戰的軍事行動,赤裸裸地踐踏了一個主權國家的底線,更像是在堆滿乾柴的區域點燃了一個巨大火把。當人們還在揣測美國是否會介入最近的以伊衝突時,答案以最激烈的方式給出。然而,分析普遍認為,最糟的局面,或許尚未到來。

特朗普聲稱這對美國、以色列乃至全球都是「歷史性時刻」,並呼籲「伊朗現在必須同意結束這場戰爭」。只是,在遭受如此沉重打擊後,德黑蘭真的會俯首認輸嗎?

信號早已浮現

事實上,這場行動雖突然,卻非完全無跡可尋。昨天(21日),敏銳的觀察者已從多個信號中嗅到了戰爭氣息。

信號一:B-2的關鍵航程。 六架美軍頂尖的B-2隱形轟炸機自密蘇里州懷特曼基地起飛,途中特意進行了空中加油。為何不一次性加滿燃油?這恰好暴露了其作戰意圖——為了能掛載極其沉重的「堡壘剋星」GBU-57A/B巨型鑽地彈。這種重達15噸的龐然大物,設計目的就是利用重力貫穿堅固掩體如福爾多地下核設施。全球皆知,只有B-2具備此投放能力,搭配加油機的行動,目標指向伊朗可謂昭然若揭。

B-2轟炸機。

B-2轟炸機。

信號二:「兩週」的煙霧彈? 儘管特朗普曾提及需要「兩週」時間,但美以媒體均披露,他已事實上批准加入對伊打擊。這種前後矛盾,更符合外界對其善用「戰略欺騙」的印象。此前有關B-2飛赴關島的傳聞,如今看來不過是另一層迷惑伊朗的煙幕。

信號三:伊朗的危機應對。 伊朗方面似乎也預感到了風暴將至。據報,最高領袖哈梅內伊已轉移至安全的地下掩體,依靠核心助手通聯指揮,並暫停電子通信以防暴露。更甚者,據稱其已秘密安排好接班序列。官方的回應也異常強硬,警告美國介入將嚴重危及自身在中東利益,聲稱攻擊美軍基地「更容易」。外長阿拉格齊則強調,即使設施被毀,伊朗的核知識也無法抹除:「假設他們摧毀一兩個設施,我們也能重建,因為我們掌握了知識,掌握了技術,我們已經靠自己做到了,而技術不會倒退,也無法被炸彈摧毀。」總統佩澤什基安則緊急與法國總統馬克龍通話,重申不尋求核武,但拒絕「歸零」核活動,表示願就和平核項目「合作與建立信任」。

反擊與懸念:真正危機的序幕?

美軍以「外科手術」般的打擊宣示下場,完成以色列力有未逮的任務。但接下來,才是問題的關鍵:

伊朗必將反擊: 不反擊無法面對國內洶湧民意。目標會是哪裡?美軍中東基地?航母?這反擊會造成多大傷亡?

美以將如何應對反擊? 是否會趁機擴大攻勢,徹底摧毀伊朗核計劃、導彈能力,乃至更迭政權(如矛頭直指哈梅內伊)?

伊朗的底牌是什麼? 絕境下會否孤注一擲?封鎖霍爾木茲海峽?加速發展簡易核裝置(「髒彈」)?

核安全隱憂: 對核設施的攻擊是否已造成核材料洩漏污染?

巨大的不確定性如同陰雲籠罩。此刻,內地資深傳媒人「牛彈琴」分析認為,有幾點可以確認:

一、戰爭性質定性。無論理由包裝得多麼堂皇,不宣而戰摧毀他國核心設施,已是對主權的公開侵略,無可辯駁。轟炸後的「勝利祝賀」,更凸顯了對戰爭責任的漠視。

二、地區動盪必將外溢: 無論德黑蘭政權後續如何,這場劇烈震盪的衝擊波都將在中東廣袤的土地上肆虐。利比亞、伊拉克、敘利亞的前車之鑒,都在訴說著秩序崩解後的長期痛苦。

三、大國棋局受阻: 美國試圖抽身中東、聚焦「印太」的戰略節奏,將被這突如其來的深度捲入徹底打亂;而那曾被追逐的「諾貝爾和平獎」榮光,在戰機引擎的轟鳴中,恐怕也只剩虛妄的泡影了。

閃電戰已畢,硝煙未散,而更濃重的風暴,或許已在醞釀之中。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