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港大學躋身亞洲50強 具潛力建構學術之都

博客文章

港大學躋身亞洲50強  具潛力建構學術之都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港大學躋身亞洲50強 具潛力建構學術之都

2025年05月03日 07:00

最近公布的泰晤士高等教育(THE)公布亞洲大學排名,本港共有6所大學躋身50強。香港浸會大學由2023年的第105名躍升至第50名,科技大學、城市大學及理工大學均取得亮眼成績,香港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續位列前十名,香港家長喜歡把子女送到歐美讀大學,但事實上香港的大學在世界排名一點不輸蝕,香港絕對有條件打造成學術之都。

香港的優勢,是國際化程度高,兼具兩文三語,教授也來自世界各地,在華人世界內屬少見,香港的高等學府,一直以來的強項是金融、經濟和語文,但近年也積極發展醫藥、數據分析等,例如浸會大學,開拓四大重點研究領域,包括創意媒體、健康與藥物研發、數據分析與人工智能,和人文及文化。

醫學是香港高等學府的重要學科,本港正籌建第三所醫學院,培養目前極度缺乏的醫療人才,多家大學包括浸會大學也提交了建議書申辦,在多家大學中,浸會大學是最早開辦中醫學科的高等學府,設有中醫門診,更是本港首間中醫醫院承辦機構,中醫醫院預料今年12月起分階段投入服務。香港中西匯聚,中醫藥服務及科研帶到國際舞台、促進中醫藥標準化和全球化的理想平台。

生物醫學和醫療科技是近年積極發展的範疇,浸會大學成立「前沿轉化醫學研究院」,由2020年諾貝爾獎得主邁克爾.霍頓爵士、劉耀南教授和霍文遜教授共同領導,以推動未來的醫療創新和技術轉化。在創新科技領域,醫療器械是香港相對較強的範疇,相信醫療科技可成為創新科技發展的突破點,浸大研發的前沿運動科學項目──即時人體數據監測,將於今年稍後舉行的全運會中應用。

浸會大學推動研究成果轉化

浸會大學推動研究成果轉化

浸大傳統明星學科是傳理系,創意媒體也自然成為重點研究領域,推動創意教育與研究,把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培養具備國際視野的創意藝術人才。

正如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所講,本港多所大學在國際排名中名列前茅,反映香港高等教育質素獲國際高度認可。兩文三語的教學環境、英語教學,香港社會對海外、非本地生都很有吸引力。加上現在美國在學生簽證、學科施加多項限制,令更多海外學生考慮到香港升學。

特首李家超在去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出向全球推廣「留學香港」品牌,隨着國家教育高速發展,香港教育將會迎來黃金十年。

不少人提及,「留學香港」的最大困難是居住問題,推動大規模招生前,須先解決這問題,例如鼓勵市場以自資和私營方式改裝酒店和其他商廈,增加學生宿舍供應,甚至提供地皮讓市場興建新宿舍,先安居才可以集中精力學習和從事研究。

香港太平紳士協會會長嚴玉麟




太平人語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香港遠遠未玩完

 

摩根士丹利前要員羅奇本周初突然「打倒昨日的我」,說稱「香港玩完」言之過早,現在中美的緊張局勢,反而令香港復興,他更提到,香港金融的成功,或取決於與中國的聯繫,中美衝突為香港帶來機遇多於威脅,更說這是去年2月他未預料到的。

香港金融中心地位仍在,遠遠未玩完。

香港金融中心地位仍在,遠遠未玩完。

一年前羅奇發表「香港玩完」論時,正值香港經濟低潮,羅奇的言論無疑給脆弱的市民信心一記重擊,他當時列舉三大利淡因素,包括 1. 中國經濟放緩 ; 2. 香港成為中美對決的夾心餅 ; 3. 北京在香港實施國安法。港府多名高官、港交所主席史美倫俱高調反駁,行政會議召集人葉劉淑儀在《金融時報》撰文,與羅奇隔空罵戰,但在經濟和股市都低迷的情況下,負面的言論特別容易引人注目。

事隔一年,事實證明羅奇錯誤,新股排隊來港上市,港股恒指升至23000水平,多家大行調高恒生指數目標,羅奇也不得不承認這些事實,他更說,美國施加的壓力,或導致中美全面金融脫鈎,而香港將因而受惠,因此,與中國的聯繫反而是香港的正面因素。事實上,這種情況正在發生,剛上市的巨無霸寧德時代,被美國國防部列入黑名單,難以在美國上市,香港正好取代了這位置 ; 此外,原計劃在英國倫敦上市的希音(SHEIN),據聞也計劃改在港上市,以往企業多謀求歐美上市,但未來可能愈來愈多企業選擇在香港招股集資。

除了金融,美國總統特朗普撤銷中國留學生的簽證,及狙擊如哈佛等高等學府,將導至人才資源流向香港,而香港的高等學府反應甚快,馬上向這些學生招手。

不知何解,負面的言論往往特別吸睛,羅奇的「香港玩完」如是,回歸前的「香港已死」論亦如是,但回歸28年,雖然經歷不少風雨,但事實證明香港遠遠未玩完,反而開創新路向,不但有傳統的金融地產,也積極發展創新科技。

個人認為,羅奇在摩根士丹利時預測準確,成為市場「先知」,原因是有整個摩根士丹利研究團隊作為後盾,助他準確掌握市場及經濟脈搏,但現在他退休多年,缺乏一手資料,很多時候可能只是憑感覺、看新聞發表言論,偏偏由於以往建立起來的名聲,令不少人仍奉其言論為金科玉律,事實上港人大可不必如此認真看待一個評論員的言論。

另一位評論員David Webb認為香港永不會死,港交所和港府須更努力,吸引區內公司來港上市,其實不單是港府和港交所,每位市民也要盡力,香港的出路只有全力拚經濟,鞏固金融中心地位,以實力證明香港遠遠未玩完。

香港太平紳士協會副會長陳香蓮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