衞生署將於5月26日推出社區牙科支援計劃,並在6月起增加牙科街症服務名額。
署方表示,社區牙科支援計劃預計每年可服務約40000人次,提供的名額相等於現時牙科街症服務的最少兩倍。
5月26日起政府會與非政府組織推出「社區牙科支援計劃」,主要服務對象為有經濟困難的弱勢社群。資料圖片
署方將與非政府組織合作,於全港18區提供近80個牙科服務地點。計劃提供包括拔牙及補牙服務,每名參與者每180日最多可獲3個補牙或拔牙配額,每個配額需繳付50元行政費;至於合資格人士,包括已獲得醫療費全數減免資格的醫管局病人,以及正使用「社署綜合家居照顧服務」(體弱個案),「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或「家居支援服務」(第一級別收費或共同付款級別)的人士,則可獲政府全數資助。
計劃的服務對象為有經濟困難的弱勢社群,參與計劃人士必須持有香港身份證,並已登記加入醫健通,受助者主要為「長者生活津貼」受惠人或「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計劃」(第二級共同付款級別)受助人,或社署轄下「綜合家居照顧服務」(體弱過案);「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或「家居支援服務」(第一或第二級別收費、第一或第二級共同付款級別)的受助人,以及獲醫管局全數或部分減免醫療費用的病人。
政府將於6月1日起增加牙科街症服務名額,在9間牙科診所增加每天服務時段的派籌名額,整體增加3成。資料圖片
另外,政府將於6月1日起增加牙科街症服務名額,在9間牙科診所增加每天服務時段的派籌名額,整體增加3成。署方表示,現時街症使用率接近百分百,期望新推出的支援計劃,能夠協助未能登記到牙科街症的弱勢社群。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被列為本港十大致命疾病之一,不僅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更為醫療系統帶來沉重負擔。最新調查顯示,超過半數慢阻肺病患者過去一年曾因急性發作而需急診治療,情況令人憂慮。
根據衞生署統計數據,本港15歲及以上人士的慢阻肺病患病率達0.5%,其中60歲以上長者的患病率更攀升至25.9%。2017年,全港共有1,223宗死亡個案與慢阻肺病相關,佔當年所有登記死亡個案的2.7%。更值得關注的是,2017至2020年間,公立醫院因慢阻肺病入院的患者高達78,693人次,反映出疾病對醫療資源的龐大需求。
香港復康會社區復康網絡聯同香港胸肺學會、美國胸肺學院(港澳分會)等多個專業團體,近期完成一項針對近百名慢阻肺病患者及其照顧者的調查。結果顯示,85%的受訪患者有吸煙史,其中67%目前已戒煙。令人擔憂的是,39%的患者在過去一年曾2至3次因急性發作而前往急症室求醫,13.6%的患者急診次數更高達4次或以上。在這些急診患者中,55.9%需要住院治療,17%更需多次入院。
75歲的蘇先生是眾多受疾病困擾的患者之一。他在2019年被診斷患有慢阻肺病,肺功能僅剩4至6成。「感覺就像背著一個計時炸彈生活,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爆發。」蘇先生坦言,近年頻繁進出急症室,最嚴重時一個月內需入院兩次。夜間持續的咳嗽影響睡眠,迫使他與太太分房休息,日常活動也大幅受限,幾乎不敢遠行或從事運動。
香港胸肺基金會主席蘇潔瑩醫生指出,慢阻肺病的典型症狀包括長期咳嗽、多痰和呼吸困難,嚴重者甚至會出現缺氧情況。一旦急性發作,不但會加速肺功能下降,更可能危及生命。「特別是在冬季和流感高峰期,患者更易發作,對醫療系統造成額外壓力。」蘇醫生強調,治療目標應著重於控制病情、減少發作次數、提高肺功能和生活質量,從而避免患者陷入反覆發作和住院的惡性循環。
在治療方面,香港胸肺學會主席羅偉霖醫生介紹,2025年國際黃金治療指引已將生物製劑納入建議方案,這為接受三重療法後病情仍不受控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選擇。現有治療包括各類長效和短效吸入劑、口服藥物、氧氣治療等,嚴重個案可能需要進行手術。羅醫生特別提醒患者,應定期進行肺功能檢查監測病情,嚴格按照醫囑用藥,並及時接種相關疫苗。
調查同時發現,患者對社區支援服務有顯著需求。71.2%的受訪者希望獲得症狀管理指導,50.9%期待參加病友互助小組活動,45.8%則需要社區服務及資源轉介。美國胸肺學院(港澳分會)主席黃慧賢醫生強調,加強胸肺復康訓練對改善患者呼吸功能至關重要。香港復康會社工陳浚熙表示,該會正研究引入太極等適合慢阻肺病患者的運動項目,幫助他們改善呼吸功能和生活質量。
綜合調查結果和專家意見,醫患團體共同呼籲社會各界加強對慢阻肺病的認知,完善社區支援體系,並推動胸肺復康訓練的普及。對於有持續咳嗽、多痰、胸悶等症狀的民眾,專家建議應盡早進行肺功能檢查,以獲得及時診斷和治療。特別是吸煙人士,戒煙是預防和管理慢阻肺病的關鍵一步。透過多方共同努力,有望減輕疾病對患者和醫療系統的雙重負擔。
香港胸肺學會主席羅偉霖醫生、美國胸肺學院(港澳分會)主席黃慧賢醫生、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蘇先生、香港復康會社區復康網絡社工陳浚熙先生、香港醫護聯盟註冊社工黃敏兒女士、香港胸肺基金會主席蘇潔瑩醫生、香港呼吸科護理學院主席周文俊護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