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面皮厚夾黑,一切只講實利,不講道義,全球大開眼界,其實「利字當頭」又何止美國。最近英國政府發表《移民白皮書》,提出新移民須居英10年,才可申請永久居留,對於BNO港人可否豁免,則含糊其辭,態度曖昧,只說會「檢討」,意即「5+1」有可能變「10+1」,且將實施計分制,多加一重篩選,當年的信誓旦旦,再不復見。政圈朋友指,這份白皮書的基本思路是國家利益先行,BNO港人這類新移民,若對經濟社會欠貢獻,就「不受歡迎」,永久居留之門將越閂越窄,說得俗些,是少個香爐少隻鬼。

英首相施紀賢近日公布《移民白皮書》時,擺明要減少移民人數,及加設關卡篩走「沒貢献」的新移民,由其提出的政策方向,BNO港人申請永久居留,由「5+1」延長至「10+1」的可能性頗大。
此外,政府為了撲水,擬向大學徵收國際生學費6%的新稅,校方勢必轉嫁給學生,BNO港人子女升學將難上加難,這亦說明政府眼中只有錢,口口聲聲的道義責任,已煙消雲散。
英政府在反修例動亂後推出BNO簽證計劃,2021年初開始申請,它當時扮晒正義,稱之為「救生艇」,不惜違反《中英聯合聲明》,向港人提供居留,結果有16萬港人移英。它話說得好聽,但早留有後着,定明BNO港人須居住5年後,才可申請永久居留,1年後申請入籍,即所謂「5+1」。雖然過程漫長,但遊戲規則如此,大家惟有望着目標苦苦捱下去。

英政府的移民政策,只提對國家的實際利益,未再講給港人提供「救生艇」的道義責任。已移英的約16萬港人,難免人心惶惶。
然而,遊戲規則竟然可能話變就變。先是反對黨保守黨領袖栢丹娜忽然提出,新移民「5+1」應改為「10+1」,即居住10年後才可申請永久居留,雖沒說清楚是否包括BNO港人,卻引起一陣恐慌,被視之為不祥之兆;到最近,執政工黨政府發表《移民白皮書》,明確提出「5+1」將變「10+1」,那就不只是個建議,而是政策方向,看來勢在必行。
依此政策,BNO港人居英5年後,還要多捱5年才能申請永居,真係喊都冇謂。所以移英港人組織和一批反華「鷹派」政客立即質詢官員,BNO港人是否有別於其他新移民,能獲豁免嗎?對方來勢洶洶,官員卻反應曖昧,避作正面回答,只透過英媒說「政府仍在檢討BNO簽證是否受影響」,態度含糊不清。
英國《泰晤士報》則引述消息人士說,內相顧綺慧有意將《白皮書》提出的永居規定,適用於過去5年抵英的移民,意即不排除BNO港人也包括在內。
除了「5+1」可能延長至「10+1」外,《白皮書》還提出實行計分制,即逐個申請者打分,若對經濟有實質貢献,以及具特定專業資格者,可獲較高分數,過關機會大;反之,那些「沒有大用」的人,便會篩走,例如幾年來一直閒雲野鶴、又非專業人士的「抗爭派」,申請永居將十分悲觀。
英政府給BNO港人設下種種新關卡,反映其態度與5年前比,出現了大轉變。這從首相施紀賢公布《白皮書》時的一段話可見到,他說:「定居英國是一項必須赢得的『特權』,而非權利。」又說:「移民制度須有選擇性,令移民人數明顯減少,並提升英國勞工市場的技術含量,以及支持英國勞工」。當中有兩點意思,1是移民要對經濟有正面價值,才可留低,政府沒所謂道義責任;2是移民人數應少而精,勢須篩走大批人,沒什麼人情講。
依施紀賢的思路,對BNO港人而言,再沒有所謂「救生艇」,若最後與其他移民一樣「10+1」,也不令人詫異;即使維持「5+1」,他們也須通過計分制,一批「低端」者將被篩走,到時他們可能要黯然回流,重新做人。
不論遊戲規則怎樣改,BNO港人都要面對其他「苛政」。最新一項,是政府擬重手向大學掠水,就國際生學費收入徵收6%新税,許多正陷財困的大學,自然牙痛咁聲,表明會轉嫁給學生。由於BNO港人的子女沒有本地生資格,仍屬國際生,故家長交學費將百上加斤。朋友同我講,部分人將負担不起,惟有把心一橫,放棄讓子女升大學。
最近有鷹派政客向工黨政府施壓,要求讓BNO學生享有本地生資格,但官方立場強硬,說「港人必須取得永久居留資格,才可成為本地生」。看來英政府也是以金錢為首要考量,目前多數大學都呻窮,國際生是一條財路,政府的補助亦因此可減少,當然不想香港學生交平學費,所以改變政策的機會甚低。
面對「10+1」陰魂不散,BNO港人難免心情惶恐,但他們看過《移民白皮書》之後,應大徹大悟,英政府為利益反轉豬肚,只是坦白表露政治現實的本性,與特朗普其實沒有分別。
當年一時衝動遠走英國的港人,如今應冷靜想一想,回流可能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時人物語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