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英政府反轉豬肚 BNO申永居改「10+1」陰魂不散 收大學新税港生遭殃

博客文章

英政府反轉豬肚 BNO申永居改「10+1」陰魂不散 收大學新税港生遭殃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英政府反轉豬肚 BNO申永居改「10+1」陰魂不散 收大學新税港生遭殃

2025年05月18日 20:53 最後更新:05月19日 09:38

特朗普面皮厚夾黑,一切只講實利,不講道義,全球大開眼界,其實「利字當頭」又何止美國。最近英國政府發表《移民白皮書》,提出新移民須居英10年,才可申請永久居留,對於BNO港人可否豁免,則含糊其辭,態度曖昧,只說會「檢討」,意即「5+1」有可能變「10+1」,且將實施計分制,多加一重篩選,當年的信誓旦旦,再不復見。政圈朋友指,這份白皮書的基本思路是國家利益先行,BNO港人這類新移民,若對經濟社會欠貢獻,就「不受歡迎」,永久居留之門將越閂越窄,說得俗些,是少個香爐少隻鬼。

英首相施紀賢近日公布《移民白皮書》時,擺明要減少移民人數,及加設關卡篩走「沒貢献」的新移民,由其提出的政策方向,BNO港人申請永久居留,由「5+1」延長至「10+1」的可能性頗大。

英首相施紀賢近日公布《移民白皮書》時,擺明要減少移民人數,及加設關卡篩走「沒貢献」的新移民,由其提出的政策方向,BNO港人申請永久居留,由「5+1」延長至「10+1」的可能性頗大。

此外,政府為了撲水,擬向大學徵收國際生學費6%的新稅,校方勢必轉嫁給學生,BNO港人子女升學將難上加難,這亦說明政府眼中只有錢,口口聲聲的道義責任,已煙消雲散。

英政府在反修例動亂後推出BNO簽證計劃,2021年初開始申請,它當時扮晒正義,稱之為「救生艇」,不惜違反《中英聯合聲明》,向港人提供居留,結果有16萬港人移英。它話說得好聽,但早留有後着,定明BNO港人須居住5年後,才可申請永久居留,1年後申請入籍,即所謂「5+1」。雖然過程漫長,但遊戲規則如此,大家惟有望着目標苦苦捱下去。

英政府的移民政策,只提對國家的實際利益,未再講給港人提供「救生艇」的道義責任。已移英的約16萬港人,難免人心惶惶。

英政府的移民政策,只提對國家的實際利益,未再講給港人提供「救生艇」的道義責任。已移英的約16萬港人,難免人心惶惶。

然而,遊戲規則竟然可能話變就變。先是反對黨保守黨領袖栢丹娜忽然提出,新移民「5+1」應改為「10+1」,即居住10年後才可申請永久居留,雖沒說清楚是否包括BNO港人,卻引起一陣恐慌,被視之為不祥之兆;到最近,執政工黨政府發表《移民白皮書》,明確提出「5+1」將變「10+1」,那就不只是個建議,而是政策方向,看來勢在必行。

依此政策,BNO港人居英5年後,還要多捱5年才能申請永居,真係喊都冇謂。所以移英港人組織和一批反華「鷹派」政客立即質詢官員,BNO港人是否有別於其他新移民,能獲豁免嗎?對方來勢洶洶,官員卻反應曖昧,避作正面回答,只透過英媒說「政府仍在檢討BNO簽證是否受影響」,態度含糊不清。

英國《泰晤士報》則引述消息人士說,內相顧綺慧有意將《白皮書》提出的永居規定,適用於過去5年抵英的移民,意即不排除BNO港人也包括在內。

除了「5+1」可能延長至「10+1」外,《白皮書》還提出實行計分制,即逐個申請者打分,若對經濟有實質貢献,以及具特定專業資格者,可獲較高分數,過關機會大;反之,那些「沒有大用」的人,便會篩走,例如幾年來一直閒雲野鶴、又非專業人士的「抗爭派」,申請永居將十分悲觀。

英政府給BNO港人設下種種新關卡,反映其態度與5年前比,出現了大轉變。這從首相施紀賢公布《白皮書》時的一段話可見到,他說:「定居英國是一項必須赢得的『特權』,而非權利。」又說:「移民制度須有選擇性,令移民人數明顯減少,並提升英國勞工市場的技術含量,以及支持英國勞工」。當中有兩點意思,1是移民要對經濟有正面價值,才可留低,政府沒所謂道義責任;2是移民人數應少而精,勢須篩走大批人,沒什麼人情講。

依施紀賢的思路,對BNO港人而言,再沒有所謂「救生艇」,若最後與其他移民一樣「10+1」,也不令人詫異;即使維持「5+1」,他們也須通過計分制,一批「低端」者將被篩走,到時他們可能要黯然回流,重新做人。

不論遊戲規則怎樣改,BNO港人都要面對其他「苛政」。最新一項,是政府擬重手向大學掠水,就國際生學費收入徵收6%新税,許多正陷財困的大學,自然牙痛咁聲,表明會轉嫁給學生。由於BNO港人的子女沒有本地生資格,仍屬國際生,故家長交學費將百上加斤。朋友同我講,部分人將負担不起,惟有把心一橫,放棄讓子女升大學。

最近有鷹派政客向工黨政府施壓,要求讓BNO學生享有本地生資格,但官方立場強硬,說「港人必須取得永久居留資格,才可成為本地生」。看來英政府也是以金錢為首要考量,目前多數大學都呻窮,國際生是一條財路,政府的補助亦因此可減少,當然不想香港學生交平學費,所以改變政策的機會甚低。

面對「10+1」陰魂不散,BNO港人難免心情惶恐,但他們看過《移民白皮書》之後,應大徹大悟,英政府為利益反轉豬肚,只是坦白表露政治現實的本性,與特朗普其實沒有分別。

當年一時衝動遠走英國的港人,如今應冷靜想一想,回流可能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時人物語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黑暴」6周年剛過,因警方嚴陣以待,市面尚算平靜,但特首超哥說得對,國安警惕不可鬆懈,皆因外國亂港勢力搞風搞雨不會停,而且無孔不入,瓣瓣都不放過。政圈朋友留意到,最近這批政客見香港IPO大旺,水源滾滾而來,於是把矛頭轉向股市,發表一份「投資香港的風險」報告,指一些在港上市的中企透過香港規避制裁,呼籲美國政府採取行動,阻止美國投資者的資金被它們吸走,報告的目的顯而易見,就是要搞冧香港股市,用心十分惡毒。當然,華爾街大佬眼中只有「dollar sign」,若港股有利可圖,錢就會東流。不過香港對這類政治狙撃,也不能不防。

由亂港政客组成的「香港監察」,近日發布一份針對港股的報告,欲把股市搞冧,用心十分惡毒。

由亂港政客组成的「香港監察」,近日發布一份針對港股的報告,欲把股市搞冧,用心十分惡毒。

此外,亂港政客近日也聯同黎智英兒子黎崇恩,扭盡六壬向英加政府施壓,促其出手救父,但現時兩個執政黨都向中方吹和風,拓財路救經濟,故他們的「救黎」行動近期頻頻撞鐵板,極之冇癮。

香港股市IPO氣勢強勁,上半年集資共1087億港元,佔全球IPO的24%,榮登「世一」之位,那些想港股「玩完」的政客,自然大失所望,遂度出一條「毒計」,給香港股市打「毒針」。

在美、英、加幾路出擊的亂港組織「香港監察」,近日在華盛頓的保守派智庫「哈德遜研究所」發布一份有關港股的報告,危言聳聽指,一些受制裁的中企通過香港股市取得國際資金,美政府應採取措施,「確保涉嫌侵犯人權的中企,無法透過香港股市從美國投資者手中吸取資金」。其中一位「人權律師」Samuel Bickett更促美國國會立法,限制企業經香港「迴避制裁」。

逃亡美國的國安通緝犯邵嵐,也有出席發布會,她舊調重彈,渲染《香港國安法》和23條對在港外商風險,以嚇走它們,截斷香港的「水源」,與上述報告一樣用心惡毒。

他們出了報告後,將繼續串連一些國會議員推動有關立法,對投資港股設立政治關卡,誓要搞殘個市。除了在美國大鑼大鼓,他們下周二也在倫敦搞發布會,還請來英國國會跨黨派香港小組主席麥道國出席,為「封殺投資港股」搖旗吶喊,欲一併切斷從英國流向港股市的水源。

他們針對港股的毒招雖陸續有來,但財經界朋友說毋須太擔心,俗語有話,寧買當頭起,外國投資者亦如是想,現在港股當旺,資金正源源流入,只要有利可圖,華爾街大佬不會執輸,亂港政客的「毒計」阻止不了逐利浪潮。不過對他們下一步還有什麼毒針,仍須緊盯。

除了針對港股,他們對「拯救黎智英」也有新動作。在「香港監察」拉綫下,加拿大幾個政黨的議員與黎崇恩(黎之兒子)提出,授予黎智英「加拿大榮譽公民」身份,並由自由黨議員葛蘿在國會提出議案。過往得此銜的名人,包括南非領袖曼德拉及藏獨首領達賴喇嘛等。

在杜魯多當政時代,提這議案並獲通過的機會很大,但時移勢易,現在自由黨換了卡尼揸fit,他在對美貿易戰中企硬,以反制手段與特朗普硬碰,在這形勢下,加政府必須留另一替代出路,就是改善與中國的經貿關係,以撐住加國經濟。這盤算令卡尼不會因不必要的政治爭議,而跟中方翻枱。

他們又聯同一批加拿大國會議員,擬提出議案向黎智英頒授「加國榮譽市民」,但遭執政自由黨國會領袖叫停,再一次撞正鐵板。

他們又聯同一批加拿大國會議員,擬提出議案向黎智英頒授「加國榮譽市民」,但遭執政自由黨國會領袖叫停,再一次撞正鐵板。

政圈朋友指,自由黨國會領袖麥金農上周五出手,向該黨議員指示擱置上述議案,其後說已取得共識,同意這不是處理主要外交問題的方法。他沒有講到明,但意思很清楚,執政黨不想有關黎智英的提案觸怒中方,破壞中加的經貿合作關係。

政治講到尾都是實利為先,加政府目前的首務,是撐住加拿大經濟,陪這班亂港議員「癲」殊不明智。所以他們這時候迫政府「救黎」,肯定撞鐵板撞到灰頭土面。

黎智英案快將裁决,他們必會盡地一煲,扭盡六壬迫英加美政府出手,但時不利兮,所有行動都只會徒然。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