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球繁榮峰會舉辦「人工智能與未來工作」專題論壇,多位學者及專家共同深入探討人工智能對職場生態的深遠影響。

全球繁榮峰會專題討論,由多位學者及專家共同深入探討人工智能對職場生態的深遠影響。
貝恩公司資深全球合夥人兼貝恩未來研究院主席陸建熙提出,人工智能可能引發職場三種劇變:工具革新提升效率、淘汰現有職位、完全顛覆工作模式。他先提出一個問題,就是「人工智能驅動的流程、系統和工具是否真 的能夠幫助我們的機構」。
前OpenAI市場策略主管扎克·卡斯先回應指,人工智能將帶來一個生活與工作由理念導向的世界,雖然可令經濟更為繁榮,但需要在工作以外尋找更重大的社會意義,強調人類需在工作外建立更深層社會連結,當AI改進速度超越人類學習能力,探索未知將成未來工作核心。他特別指出人際溫度將成關鍵差異,因此未來競爭不在智力高低,而在能否創造有溫度的互動體驗。
DeepLearning.AI創始人吳恩達表示,在未來能準確向電腦表達需求並讓其執行指令的能力,將成為最重要的技能之一。他提出,人工智能並非要取代人類,而是在於「改變工作本質,為人類執行重複性任務」,並「讓人類實現更大成就」。他還建議大家學習程式設計,以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的潛力。

資料圖片
香港大學首席副校長王于漸從經濟學角度分析,指AI將帶動財富增長與新型消費需求。他指人工智能是一種工具,應當用以提升自我,努力在新世代中創造價值。因此不應對此感到恐懼,反而應積極擁抱和駕馭這項技術,盡快學習並掌握它。他特別強調人類「創造力」與「真實性」的不可替代性,這正是人工智能無法複製的關鍵特質。
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長薛瀾提出人工智能的三類風險,包括:惡意使用(如深度偽造)、系統故障,以及系統性風險(如對就業構成的風險)。其中,第二類風險與近期通用人工智慧 (AGI)的發展最為密切。薛教授主張政府應優先應對此類風險,指在最壞的情境下「或將導致所謂的人工智能系統失控」。他強調,這種失控「可能對人類構成所謂的生存風險」,並認為政府必須將其列為風險防控的重中之重。
他建議政府可採取三大政策措施,包括第一,應推動公眾學習人工智能;第二,「切實引導公眾掌握編程等技能」,從 而「令他們更有效地運用人工智能」;第三,「研究人工智能對就業市場的衝擊,同時估算社會對新興崗位的需求,並針對性地展開職業技能培訓」,為人工智能時代制訂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