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夏日消暑要當心 雪糕冷藏不當恐成細菌溫床 感染1菌恐致腦膜炎

生活事

夏日消暑要當心 雪糕冷藏不當恐成細菌溫床 感染1菌恐致腦膜炎
生活事

生活事

夏日消暑要當心 雪糕冷藏不當恐成細菌溫床 感染1菌恐致腦膜炎

2025年06月10日 07:00

夏日食雪糕消暑降溫要注意,融化後的雪糕恐成細菌溫床,感染1菌有可能導致腦膜炎。

雪糕未妥善存放恐成病菌滋生溫床

更多相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踏入炎炎夏日,不少市民會食雪糕消暑降溫。然而,食品安全中心提醒,若雪糕未有妥善存放,極易成為病菌滋生的溫床,美國更曾出現因雪糕受細菌污染而引致死亡的案例,呼籲市民在享用消暑甜品時,切勿忽視食品安全。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雪糕成分營養豐富 細菌易於滋生

雪糕主要由牛奶、忌廉及糖製成,製作時更會注入約一半空氣,部分傳統雪糕更會加入蛋黃,令質感更香濃幼滑。雪糕這些基礎成分均極易成為李斯特菌等細菌的滋生溫床。由於雪糕融點低,夏日高溫下極易快速融化,若儲存不當,便會增加細菌生長風險。除了李斯特菌外,也可能受沙門氏菌及大腸桿菌污染。食安中心提醒市民,雪糕營養價值高,但應避免長時間處於攝氏4度或以上,以減低細菌滋生風險,儘管冷藏不能殺死存在的細菌。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李斯特菌可致重症 高危人群需特別小心

李斯特菌普遍存在於自然環境中,能於0°C至45°C範圍內生存,並常見於受污染而未經徹底煮熟的食物、生肉及未經巴氏消毒法處理的奶製品。感染李斯特菌後,患者或會出現發燒、頭痛、腸胃不適如噁心、嘔吐及腹瀉等症狀,嚴重時可致腦膜炎或敗血症。孕婦、初生嬰兒、長者、長期病患者及免疫力較弱人士感染風險較高。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英國阿斯頓大學生物醫學系講師Amreen Bashir於《THE CONVERSATION》分享,2015年美國堪薩斯州曾有居民因進食被李斯特菌污染的雪糕,導致5人住院、3人死亡。她指此情況常發生在雪糕從雪櫃拿出解凍後再放回冷藏,然後再取出食用。

雪糕融化再冷藏難吃又無助殺菌

食安中心特別提醒,切勿進食已經融化或再度冷藏的雪糕,這不僅無助於減少細菌,亦會嚴重影響口感,因雪糕融化後氣泡流失,質地會變硬,導致口感欠佳。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購買及保存雪糕須知

市民應從信譽良好的供應商購買雪糕,運送期間宜使用保冷袋或冰墊並儘快放入冰格保存。如未能一次食用完畢,應以乾淨雪糕杓取用所需分量,避免交叉污染,切勿將已融化的雪糕再次冷藏食用。

營養師指出,夏日補充水份時要注意,這4種水細菌超多切勿亂飲。

夏日補充水份避免飲「4種水」

夏日酷熱難耐,不少市民外出時必備水樽以便隨時補充水分。然而,台灣營養師品瑄近日於社交平台發文提醒,補水固然重要,但也要補得「安全」,避免飲用以下4種水,以免影響健康。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1. 曝曬過的瓶裝水或車內水樽

品瑄指出,市面常見的膠樽(PET材質)在長時間高溫曝曬後,有機會釋放出有害物質。即使放在車內未被陽光直接照射,車廂於夏季曝曬後溫度亦可能超過攝氏70度,同樣會導致膠樽變形或釋出有害物質。因此,曝曬過的瓶裝水不建議飲用。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2. 對嘴飲用後擺放過久的水

營養師提醒,人體口腔中含有大量細菌,當直接對嘴飲用水樽後,細菌便有機會進入瓶中並繁殖。若該瓶水放置過久,細菌數量恐怕會大增,因此建議對嘴喝過的水應盡快飲用,避免久放。

3. 放置多日的開水

不少人誤以為煮沸過的水可長期保存,但若儲水容器不潔淨或未有密封而長時間暴露於空氣中,水中微生物數量亦會隨時間增加,長時間放置的開水並不適合再飲用。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4. 未經處理的山泉水

有市民以為山泉水天然純淨,可直接飲用,但實際上未經過濾及消毒的山水極易受污染,內含細菌、寄生蟲等有害物質,直接飲用恐對健康構成風險。

運動後狂灌水或致低血鈉 專家提議補充電解質

營養師特別提醒,劇烈運動後身體流失大量電解質,若立即大量飲水但未同時補充電解質,有機會導致疲勞、抽筋甚至心律不整的低血鈉症。她建議,運動後應適量補水或於飲用水中加入少量食鹽,以補充流失的電解質,維持身體水分平衡。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