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理工大學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研究團隊,利用先進地理空間技術發掘和記錄香港地下隱藏的戰爭遺跡和文物古蹟,並計劃舉辦一系列公眾教育活動,推動香港文化遺產保育和傳承。項目獲香港創新科技署創新及科技基金「一般支援計劃」提供約322萬港元支持。
理大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副系主任(教學)及教授賴緯樂領導的團隊將利用先進地理空間技術,發掘和建立香港及東南亞地下隱藏的戰爭遺跡、文化古蹟及歷史遺址的三維模型。
由理大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副系主任(教學)及教授賴緯樂領導的「揭示和發現遺失的古代文化遺產:推廣21世紀地理空間技術」項目,為期兩年,旨在運用空間對位及測繪技術、航空及地面雷射掃描,以及地貌分析科技,發掘和記錄香港地下隱藏的戰爭遺跡、文物和歷史遺址的圖像,深入研究本地戰爭遺址和文化遺產。項目將與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副教授鄺智文,以及本地業餘戰爭歷史學家合作進行。
理大團隊積極與政府部門、大學、業界夥伴、《國家地理雜誌》、《科學人》、非牟利機構和薄扶林村民攜手推動的「薄鳧林牧場」緊密合作,推動公眾教育,並推廣地理空間技術在發掘香港隱藏歷史的應用。團隊正利用地理空間和地貌分析技術,探索五個香港戰爭遺址和歷史文化古蹟,包括醉酒灣防線、摩星嶺炮台及大潭英軍港島東旅指揮部、薄扶林村及舊牛奶公司牧場、大嶼山分流炮台,以及東涌炮台,以揭示和重構香港的歷史故事,讓這些失而復得的歷史遺跡重現眼前。
團隊利用創新科技,為香港五個文化及戰爭遺址建立三維模型,以重構香港的歷史故事,讓失而復得的歷史遺跡重現眼前
為推廣以科技驅動的歷史解讀、地理空間測繪應用、文化遺產保育,以及促進STEAM教育,理大團隊將舉辦一系列公眾教育活動,包括香港戰爭遺址和歷史文化古蹟實地考察、STEAM為題的研討會和講座、交流工作坊,以及沉浸式展覽等,並配合理大工業中心的混合沉浸式虛擬環境(HiVE)和三維打印等先進設施,讓中學生及大學生體驗如何以藝術科技結合歷史,有系統地呈現香港故事。
賴緯樂表示:「計劃以獨特方式將尖端科技與歷史研究結合,發掘和保育被遺忘的香港珍貴歷史遺產,更希望以此作為教育平台,承傳和守護人文集體回憶。我們期待透過創新技術和互動教育,藝術、科技和歷史的創新詮釋,激發年輕人的學習熱忱,讓香港豐富的歷史故事和文化遺產得以傳承。」
賴緯樂獲得理大土地及空間研究院的支持,將研究擴展至東南亞。借鑑香港的經驗,團隊於今年五月在馬六甲展開首次行動,為葡萄牙和荷蘭殖民時期的著名城門和聖保羅教堂進行三維掃描及測繪,並運用數碼化舊地圖、掃描及測繪技術探索失落埋藏的防禦城牆。團隊更計劃將考察行動擴展至馬來西亞其他地區和印尼等。
團隊於馬六甲遺跡考察的成果,透過理大工業中心的混合沉浸式虛擬環境(HiVE),以虛擬實境及擴增實境形式向公眾展示。
香港創新科技署創新及科技基金「一般支援計劃」旨在支援有助提升和推動本港產業發展、培養創新科技文化,以及推廣科學普及的非研發項目,以提高社會大眾對創新及科技重要性的認識及理解。
由香港理工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和香港電燈有限公司合辦的「一帶一路電力及能源高級研討項目 2025」圓滿結束,並於6月17日舉行結業禮,標誌着能源領域的國際協作及知識轉移邁向新一個里程碑。
來自六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地區的 28 位電力及能源相關領域高級管理人 員和學者參與了「一帶一路電力及能源高級研討項目 2025」。
該項目已經連續第八年舉辦,持續促進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在電力行業的交流及長遠夥伴關係。
為配合實現碳中和及可持續發展的全球趨勢,強調能源安全保障和對環境負責,項目以「推動綠色能源合作‧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為主題,舉行為期 13 天的培訓,活動共匯聚來自6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地區的28位電力與能源企業代表和學者,包括智利、中國內地、香港、印尼、菲律賓和俄羅斯。參加者透過專題講座、經驗分享、在濟南、西安和香港的實地考察,深入探討未來推動 綠色能源轉型的策略,共同構建可持續能源體系。
理大工程學院院長文効忠在結業禮上致歡迎辭。
結業禮由理大工程學院院長文効忠、港燈董事總經理鄭祖瀛、國網駐香港辦事處首席代表歐曉明、國網技術學院副院長王立新以及西交大電信學部副主任田鋒主禮。多位嘉賓包括機電工程署副署長/規管服務陳柏祥、香港工程師學會會長馬紹祥、香港工程師學會秘書長薛永恒、智利駐香港總領事Karina Concha、菲律賓駐香港副領事Allan G Revote、印尼駐香港總領事館經濟事務領事Fithonatul Mar’ati、俄羅斯聯邦駐香港總領事館參贊Petr Larionov以及一眾主辦機構的高級管 理人員等亦蒞臨支持,充分體現計劃日益獲得本地和國際廣泛認可,亦突顯其在促進能源領域跨境合作方面的重要作用。
文効忠在致辭時說:「理大一直憑藉世界級的學術及研究實力,積極開創推動可持續未來的創新解決方案。實現碳中和與發展綠色科技是全球目標及國 家戰略發展方向。理大亦致力推展相關領域的前沿研究,並計劃將此作為我們 其中一個推動深度交流及合作的重要平台,聯繫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研究及高級管理人員,共同應對綠色科技發展及可持續能源管理所面對的 挑戰。這項舉措進一步印證了理大在引領全球可持續發展的決心,亦促使大學 成為國際協作及跨學科創新中心。」
港燈董事總經理鄭祖瀛在結業禮上致勉辭。
鄭祖瀛則指出:「港燈一直致力推動更潔淨、更智慧及更具韌性的電力系統,今次十分高興能夠和大家一同分享港燈在這方面的發展和取得的成果。過去幾年港燈除了繼續維持世界級超過99.9999%的電力供應可靠度外,亦持續推動『由煤轉氣』發電燃料轉型,2024 年的碳排放量與 2005年相比,已減少達40%,成功達至一個重要里程碑。天然氣發電亦已佔港燈總發電量接近 70%。 我們正按計劃,力爭在2035年前,全面淘汰燃煤發電。」
歐曉明指出:「中國致力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期望各國攜手並進, 共享發展成果。作為全球最大的公用事業企業,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在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進程中,積極踐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全力推動新型電力系統建設,並積極促進全球電力與能源領域的合作。我們期望『一帶 一路』研討項目能夠成為一個分享與交流電力能源前沿技術的合作平台,持續推動沿線國家和地區綠色低碳發展,為全球能源轉型與可持續發展注入新動力。」
為期13天的計劃,參加者先後出席了多場專題講座和分享,並參訪多個頂尖電 力和培訓設施,包括港燈馬師道變電站,和香港機電工程署總部大樓等,學習先進技術及專業管理的知識。
王立新說﹕「『一帶一路』倡議自 2013 年提出以來,其延伸之處,皆成為 人文與技術交流的活躍之地,促進不同文明的互鑒互信,推動多元觀點的共存共融。自2018年啟動以來,研討項目日益成為國際電力人才交流互動的優質平台,結出纍纍碩果,展現出蓬勃生機。我們真誠期盼各方手持續深耕細作,共同擦亮『一帶一路』研討項目的金字招牌,進一步推動全球電力與能源領域的 合作與創新。」
田鋒指出:「『推動綠色能源合作‧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倡議,與全球廣泛認可的『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研究願景高度契合。儘管這僅是八個持續步驟中的其中一環,對於本項目每一位參與者而言,這不僅是我們共同肩負的重要責任,更是一項值得追求的榮耀。期盼今日匯聚各位的集體智慧,能為全人類與世界照亮一條通往更光明未來的碳中和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為期13日的計劃,參加者先後出席了多場專題講座和分享,並參訪多個頂尖電 力和培訓設施,包括港燈馬師道變電站,和香港機電工程署總部大樓等,學習先進技術及專業管理的知識。
25年計劃的亮點之一,是由港燈輸配電科總技術服務工程師(電腦硬件)鍾偉光發表題為「建設覆蓋全港燈供電範圍的物聯網平台」的專題講座,深入介紹港燈如何運用創新科技去提升營運效率及能源管理的能力,支持香港建設智慧城市及邁向碳中和的目標。鍾指出,作為整體發展藍圖的一部分,港燈正積極部署涵蓋其供電範圍的物聯網感測器網絡,並應用人工智能系統,以便實時監測電網運作,提升供電的可靠性、效率及韌性。
另外,參加者亦參觀了多個頂尖電力和培訓設施,包括國網位於山東濟南的車網互動規模化應用試點,西交大位於西安的電力設備電氣絕緣國家重點實驗室,理大的太陽能發電性能監控與管理系統,港燈的馬師道變電站、系統控制中心、 虛擬實境培訓中心及流動電池儲能系統,以及香港機電工程署總部大樓。這些親身體驗不僅向參加者展示了最新的能源創新技術,也加深了他們對綜合能源 管理及智慧電網技術的理解。
為配合實現碳中和及可持續發展,並兼顧能源安全和環境責任的全球趨勢,25年計劃以「推動綠色能源合作.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為主題。
隨着全球加速邁向低碳未來,「一帶一路電力及能源高級研討項目」是中國內地及香港首創的跨地域、跨文化校企協作計劃,旨在促進國際合作、培養專業人才,以推動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共同願景。計劃自2018年啟動以來,累計已吸引了來自44個「一帶一路」國家及地區超過850名專業人士參與,累計促成逾一萬小時的交流、線上線下培訓和實地考察。計劃現已成為全球電力與能源領域能力建設的領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