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美媒:大批國際客戶轉用 中國自主AI系統憑高性價比逐步削弱美國壟斷

博客文章

美媒:大批國際客戶轉用 中國自主AI系統憑高性價比逐步削弱美國壟斷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美媒:大批國際客戶轉用 中國自主AI系統憑高性價比逐步削弱美國壟斷

2025年07月03日 11:28 最後更新:11:49

中國人工智能(AI)迅速崛起,正以自主研發的高性價比AI生態系統挑戰美國全球壟斷地位。美國《華爾街日報》分析指,中國AI公司正逐步削弱美國在這方面的壟斷,從亞洲、中東、非洲至歐洲,跨國公司、銀行、大學和政府機構等,越來越多國際用戶轉用中國的AI模型,如DeepSeek和阿里巴巴的語言模型,取代美國產品。

儘管面臨美國政府的限制,包括對高端半導體芯片的出口禁令,以及對中國科技投資的限制,但中國AI技術仍迅速進步,致力打造完全自主的人工智能生態系統,並在國內芯片生產、軟件開發和人工智能教育投入大量資金,令其與美國AI模型性能差距正逐漸縮小。

據報,越來越多國際用戶轉用中國的AI模型,如DeepSeek和阿里巴巴的語言模型,取代美國產品。

據報,越來越多國際用戶轉用中國的AI模型,如DeepSeek和阿里巴巴的語言模型,取代美國產品。

知情人士透露,英國匯豐銀行、渣打銀行已開始在內部測試DeepSeek的AI大模型。另外世界最大的石油生產公司沙特阿美最近也將DeepSeek部署到其主數據中心。儘管白宮以所謂「數據安全」為由禁止在一些美國政府的設備上使用該模型,但包括亞馬遜、微軟、谷歌在內的美國主流雲端服務供應商,也都向客戶提供DeepSeek。中國AI企業已開始憑借其具性價比高的AI大模型吸引大量客戶。

美國微軟公司總裁史密斯(Brad Smith)近期在美國國會一場聽證會上說,決定美國還是中國贏得這場競爭的首要因素是,誰的技術在世界其他地區得到最廣泛應用」,「誰先到,誰就難以被取代」。

美國微軟公司總裁史密斯(Brad Smith)表示,決定美國還是中國贏得這場競爭的首要因素是,誰的技術在世界其他地區得到最廣泛應用。

美國微軟公司總裁史密斯(Brad Smith)表示,決定美國還是中國贏得這場競爭的首要因素是,誰的技術在世界其他地區得到最廣泛應用。

市場調查Sensor Tower數據顯示,OpenAI旗下的ChatGPT目前仍是全球最主流的AI模型,其下載量達9.1億,而DeepSeek為1.25億。但中企的AI大模型在性能上不斷追近,並以低價取得優勢。

中國AI快速發展的原因之一是其擁有大量數據,而這些數據是訓練人工智能模型的關鍵資源。此外,中國還擁有大量的工程師和科學家,其中許多人在回國前曾在西方機構學習或工作。相較之下,美國企業日益受到隱私法規、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以及對人工智能安全擔憂的限制,這可能會減緩其部署和創新。

美國公司往往專注於突破人工智能的極限,如打造最先進的通用語言模型,而中國公司則更注重更實用、更直接的應用,包括為業務自動化、教育、客戶服務和政府應用而設計的人工智能工具。這種務實的做法在新興市場越來越受歡迎,因在這些市場中,成本效益高的解決方案往往比尖端技術更具吸引力。

中國的AI開發者也積極擁抱開源模型,透過向公眾發布基礎模型,邀請全球開發者進行修改、改進,並將其整合到自己的系統中。這種開放性使得中國的工具對亞洲、非洲和拉美各國的開發者極具吸引力。儘管西方機構的官方支援有限,這也助中企發展出強大的全球開發者生態系統。

阿里巴巴表示,他們的開源通義千問衍生出的模型已超過10萬個。去年,日本AI初創公司Abeja在為日本經濟產業省開發定制AI模型時,選擇了通義千問,而不是谷歌或Meta的類似產品。

塞浦路斯AI平台Latenode聯合創始人Oleg Zankov表示,該平台的全球用戶中,每5人中就有1人選擇DeepSeek模型,因為其質量相若,但對手價格比其高17倍,對智利和巴西等資金和計算能力不太充裕的客戶格外具吸引力。

《華爾街日報》指,2018年美國投資者參與的交易佔中國AI行業219億美元投資的30%左右,中國學生也湧入美國大學和矽谷的公司,但現在一切都正在變化。

在特朗普政府叫停英偉達向中國市場銷售其專供H20芯片後,投行傑富瑞預測,這一舉措將使英偉達損失100億美元的收入。報道警告稱,如果中企的AI模型在全球範圍內被採用,谷歌、Meta等美國公司可能面臨市場份額和收益的流失。

OpenAI 6月在主流新聞平台Substack發文指,中國「智譜AI」正在東南亞、中東和非洲協助建設AI基礎設施。

OpenAI 6月在主流新聞平台Substack發文指,中國「智譜AI」正在東南亞、中東和非洲協助建設AI基礎設施。

OpenAI 今年6月25日在主流新聞平台Substack發文指,中國AI初創「智譜AI」正在東南亞、中東和非洲協助建設AI基礎設施。

但業內人士指,長遠而言,如果中美兩國在AI安全問題上缺乏合作,未來全球應對AI潛在風險的能力將受嚴重削弱。而且,當美國AI公司的主導地位越低,美國就越沒權力制定全球技術標準。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AI政策研究員Ritwik Gupta稱,「若中國仍依賴全球AI生態系統,我們就能參與治理,但如果不是,那中國就會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而我們將看不見也管不了」。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特朗普政府持續敦促蘋果公司將製造業務遷回美國。據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報道,白宮貿易顧問納瓦羅周一受訪時,公開批評蘋果首席執行官庫克,稱其過分依賴中國生產iPhone,未能兌現將製造業轉移回美國的承諾。

在CNBC的節目中,納瓦羅首先抨擊美聯儲主席鮑威爾,稱其拒絕降息阻礙了特朗普的經濟政策,導致國家債務上升。他隨後轉而談論關稅,宣稱「對等關稅」談判進展順利,關稅收入正為美國帶來投資和就業機會。

AP資料圖片

AP資料圖片

當主持人提到蘋果創造了290萬個美國就業崗位並質疑其高稅負時,納瓦羅以嘲諷口吻表示,庫克多年來一直在拖延將工廠遷出中國的計劃,稱這是「矽谷最長的肥皂劇」。納瓦羅認為,憑藉先進製造技術和人工智能,蘋果完全有能力在美國或其他地區生產iPhone。

主持人反駁稱,蘋果已計劃投資5500億美元在美國,並質疑特朗普政府對這間「國寶級」公司的進一步要求。納瓦羅則試圖轉移話題,稱無法在節目中解決蘋果問題,並重新聚焦美聯儲政策。

特朗普多次要求蘋果在美國生產iPhone,否則將面臨至少25%的關稅。蘋果計劃到2026年底在印度生產面向美國市場的iPhone,但大部分核心組件仍由中國組裝,經「預裝配」後運往印度完成最終組裝。這種模式使產品實際上仍依賴中國供應鏈。

美國高昂的勞動力成本使iPhone在美生產不具可行性。摩根士丹利分析指出,即使特朗普有權提高關稅,蘋果的海外生產策略也不太可能改變。

近日,英國《金融時報》記者麥吉在新書中稱,蘋果「被困在中國」,並聲稱「沒有蘋果,中國就不會是今天的中國」。這一觀點在華盛頓智庫活動上遭到反駁。「如果一切可以重來,他們(蘋果)會做出不同選擇嗎?」哈佛商學院教授里斯邁爾認為,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她接著說,中國的創新與生產能力不容忽視,若蘋果錯過中國市場,其自身發展將受限。她強調,即使沒有美國企業,中企也可能趕超,且中美商業合作對雙方均有益。

簡單總結,中國市場對蘋果的成功至關重要,而單方面強調依賴並不符合實際,正如里斯邁爾所言,中美企業的合作其實是相互學習與了解的過程。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