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工智能(AI)迅速崛起,正以自主研發的高性價比AI生態系統挑戰美國全球壟斷地位。美國《華爾街日報》分析指,中國AI公司正逐步削弱美國在這方面的壟斷,從亞洲、中東、非洲至歐洲,跨國公司、銀行、大學和政府機構等,越來越多國際用戶轉用中國的AI模型,如DeepSeek和阿里巴巴的語言模型,取代美國產品。
儘管面臨美國政府的限制,包括對高端半導體芯片的出口禁令,以及對中國科技投資的限制,但中國AI技術仍迅速進步,致力打造完全自主的人工智能生態系統,並在國內芯片生產、軟件開發和人工智能教育投入大量資金,令其與美國AI模型性能差距正逐漸縮小。

據報,越來越多國際用戶轉用中國的AI模型,如DeepSeek和阿里巴巴的語言模型,取代美國產品。
知情人士透露,英國匯豐銀行、渣打銀行已開始在內部測試DeepSeek的AI大模型。另外世界最大的石油生產公司沙特阿美最近也將DeepSeek部署到其主數據中心。儘管白宮以所謂「數據安全」為由禁止在一些美國政府的設備上使用該模型,但包括亞馬遜、微軟、谷歌在內的美國主流雲端服務供應商,也都向客戶提供DeepSeek。中國AI企業已開始憑借其具性價比高的AI大模型吸引大量客戶。
美國微軟公司總裁史密斯(Brad Smith)近期在美國國會一場聽證會上說,決定美國還是中國贏得這場競爭的首要因素是,誰的技術在世界其他地區得到最廣泛應用」,「誰先到,誰就難以被取代」。

美國微軟公司總裁史密斯(Brad Smith)表示,決定美國還是中國贏得這場競爭的首要因素是,誰的技術在世界其他地區得到最廣泛應用。
市場調查Sensor Tower數據顯示,OpenAI旗下的ChatGPT目前仍是全球最主流的AI模型,其下載量達9.1億,而DeepSeek為1.25億。但中企的AI大模型在性能上不斷追近,並以低價取得優勢。
中國AI快速發展的原因之一是其擁有大量數據,而這些數據是訓練人工智能模型的關鍵資源。此外,中國還擁有大量的工程師和科學家,其中許多人在回國前曾在西方機構學習或工作。相較之下,美國企業日益受到隱私法規、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以及對人工智能安全擔憂的限制,這可能會減緩其部署和創新。
美國公司往往專注於突破人工智能的極限,如打造最先進的通用語言模型,而中國公司則更注重更實用、更直接的應用,包括為業務自動化、教育、客戶服務和政府應用而設計的人工智能工具。這種務實的做法在新興市場越來越受歡迎,因在這些市場中,成本效益高的解決方案往往比尖端技術更具吸引力。
中國的AI開發者也積極擁抱開源模型,透過向公眾發布基礎模型,邀請全球開發者進行修改、改進,並將其整合到自己的系統中。這種開放性使得中國的工具對亞洲、非洲和拉美各國的開發者極具吸引力。儘管西方機構的官方支援有限,這也助中企發展出強大的全球開發者生態系統。
阿里巴巴表示,他們的開源通義千問衍生出的模型已超過10萬個。去年,日本AI初創公司Abeja在為日本經濟產業省開發定制AI模型時,選擇了通義千問,而不是谷歌或Meta的類似產品。
塞浦路斯AI平台Latenode聯合創始人Oleg Zankov表示,該平台的全球用戶中,每5人中就有1人選擇DeepSeek模型,因為其質量相若,但對手價格比其高17倍,對智利和巴西等資金和計算能力不太充裕的客戶格外具吸引力。
《華爾街日報》指,2018年美國投資者參與的交易佔中國AI行業219億美元投資的30%左右,中國學生也湧入美國大學和矽谷的公司,但現在一切都正在變化。
在特朗普政府叫停英偉達向中國市場銷售其專供H20芯片後,投行傑富瑞預測,這一舉措將使英偉達損失100億美元的收入。報道警告稱,如果中企的AI模型在全球範圍內被採用,谷歌、Meta等美國公司可能面臨市場份額和收益的流失。

OpenAI 6月在主流新聞平台Substack發文指,中國「智譜AI」正在東南亞、中東和非洲協助建設AI基礎設施。
OpenAI 今年6月25日在主流新聞平台Substack發文指,中國AI初創「智譜AI」正在東南亞、中東和非洲協助建設AI基礎設施。
但業內人士指,長遠而言,如果中美兩國在AI安全問題上缺乏合作,未來全球應對AI潛在風險的能力將受嚴重削弱。而且,當美國AI公司的主導地位越低,美國就越沒權力制定全球技術標準。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AI政策研究員Ritwik Gupta稱,「若中國仍依賴全球AI生態系統,我們就能參與治理,但如果不是,那中國就會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而我們將看不見也管不了」。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