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至聖先師」孔子在英文著作中,都被譯作「Confucius」。當初創造這個英文單詞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歐洲人撰寫的孔子傳記以及孔子畫像插圖(網上圖片)
"Confucius"本是拉丁文,後來被用至英文。16世紀,歐洲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前往遙遠的東方,踏入明朝的國土,向中國人傳教。他們驚訝發現當時的中國人,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受過一些教育的人,都會信奉一位2000多年「哲學家」的教誨,並把他的教誨運用到治國安邦和日常生活中。
這位西方傳教士口中的「博學的偉大哲學家」就是孔子。面對孔子以及當時統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以來自意大利的利瑪竇神父為代表的歐洲耶穌會傳教士,抱著一種尊重甚至熱忱的心態去接觸並學習。他們學習複雜的漢字系統,了解儒家思想和文化,並希望將這種哲學介紹給歐洲人。在將古代儒家經典著作翻譯成歐洲各種語言時,難免要創造一個詞來指代儒家的「至聖先師」孔子。
利瑪竇神父(左)(網上圖片)
當時羅馬天主教會的「官方語言」是繼承自羅馬帝國的拉丁語,拉丁語以前在歐洲的文化界和學術界,一直都是各國通用的語言。利瑪竇在翻譯孔子的名字時,選取了當時中國人對他較為流行的一個稱呼「孔夫子」,然後音譯成「Confuci」。
在拉丁語中,一個名詞有「陰性」、「陽性」和「中性」之分。一般「陽性」名詞,特別是人名,都會以「-us」結尾,所以孔子的拉丁文名最終就定為「Confucius」。在所有的歐洲語言中,孔子的名字都來自於拉丁文的Confucius,其中英語、法語中依舊沿用Confucius的拼寫。
利瑪竇與法國耶穌會士金尼閣共同發明世界首套用拉丁字母為漢字注音的拼音體系,記載於《西儒耳目資》中。(網上圖片)
而在另一些語言中,Confucius根據這些語言詞彙的拼寫和發音規律有所變化,如德語中的 Konfuzius,義大利語和西班牙語中的 Confucio,瑞典語中的 Konfucius,波蘭語中的 Konfucjusz,以及俄語中的 ΚοHфyций(Konfucij)。
事實上,明清時期的歐洲耶穌會傳教士還將中國歷史上很多重要人物的名字譯成專屬的拉丁文,如孟子的拉丁文名字Mencius,這個名字更曾在被譯回中文時,被誤解為一個叫「門修斯」的人。另外,明清時期不少皇帝都有專門的拉丁文名字,如明朝天啟皇帝Thienkius,崇禎皇帝 Zungchinius,以及清朝順治皇帝Sungteius。
「哄堂大笑」這個成語最早是出自於唐代趙璘的《因話錄》,但成語典故卻是衍生自宋代歐陽修所寫的《歸田錄》:「馮相道、和相凝同在中書,一日,和問馮曰:『公靴新買,其直幾何?』馮舉左足示和,曰:『九百。』和性褊急,遽回顧小吏雲:『吾靴何得用一千八百?』因詬責久之。馮徐舉其右足曰:『此亦九百。』於是哄堂大笑。」
宋朝的時候,朝廷中有兩個朝廷命官。一個姓馮,另一個姓和。因此,眾人都分別稱之為和相和馮相。雖然兩人同為宰相,但是性子截然相反。前者做事風風火火,後者卻是悠悠忽忽,所以兩人共事時總是會鬧出不少笑話。
網上圖片
有次兩人在中書府辦公時,和相留意到他的同僚換上了一雙新鞋。只見鞋子做工精細,烏黑透亮,馮相穿上它後整個人都顯得精神奕奕。於是,和相便上前,一臉着急地問道:「馮相,你新買的這雙鞋子很適合你!你花了多少錢呀?」習慣做事慢悠悠的馮相自然不理解和相心中的焦急,所以他慢不經心地抬起了左腳說:「九百文錢。」好不容易等到答案的和相一聽只要九百文錢,心裡頓時就變得不平靜了,他氣急敗壞地道:「甚麼!只要九百文錢!怎麼可能!」馮相見他驚訝得合不攏嘴的模樣便繼續道:「我還沒說完⋯⋯」
網上圖片
可是沒等馮相說完,和相就打斷了他說:「你的怎麼可以這樣便宜的呢?我這雙靴子花了一千八百呀!」本來想不明白的和相突然靈光一閃,轉頭就質問身旁的侍童說:「肯定是你在背後撈油水!看我回去怎樣收拾你!」儘管馮相話被打斷了,但他也沒被和相火急火燎的樣子所影響,而是再次不急不慢地抬起了右腳說:「這只腳也要九百文錢。」
府內在場的官員一開始時不以為然,以為兩人有甚麼磨擦。仔細一聽,才知道原來馮相的靴子也要一千八百文錢,只不過他還沒解釋清楚就被急性子的和相打斷而已。一想到兩人因為性子不同而再度鬧出烏龍後,眾人都不禁大笑了起來。後來人們得知此事後都議論道,兩人身為一朝之相卻因為這樣的一件小事而鬧得洋相百出,到底怎樣治理好國家呢?因此眾人聽後都不禁搖了搖頭,表示着無奈。
網上圖片
後人據此典故提煉出「哄堂大笑」這個成語,意指滿屋子的人都在同時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