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兵馬俑揭秦兵平均比現代人還高

歷史長河

兵馬俑揭秦兵平均比現代人還高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兵馬俑揭秦兵平均比現代人還高

2021年01月18日 10:00 最後更新:21:32

軍士身體質素也是秦能滅六國的重要因素。

古今中國人身高問題一直是焦點,因為缺乏足夠的古人樣本以及詳盡資料,只能通過考古挖掘大略獲知古人身高,答案是總體比現代中國人略矮。不過當8000多件秦始皇陵兵馬俑出土後,提供較大規模的樣本,可以較精確的揭開秦國士兵身高之謎,學者研究發現,他們身材比現代人平均還要高得多。

秦國兵馬俑出土 (網上圖片)

秦國兵馬俑出土 (網上圖片)

兵馬俑於1974年在陝西臨潼縣一個農民,於秦始皇陵以東打井時發現,埋在地下2200多年後重見天日。

兵馬俑主要有士兵與軍吏兩大類,一般士兵不戴冠,軍吏戴冠。普通軍吏的冠與將軍的冠又不相同。兵俑又包括步兵、騎兵、車兵三類,軍吏有低、中、高級之分。每一件兵馬俑臉型、身材、表情、眉毛、眼睛等都各不相同,武器裝備、衣著等都符合各自身份和級別,猶如真實。根據兵馬俑透露的信息,不難判斷這為按真人大小製作的陶俑,在陰間守護始皇的另類軍團。

秦始皇兵馬俑出土 (網上圖片)

秦始皇兵馬俑出土 (網上圖片)

兵馬俑考古研究報告顯示,兵馬俑整體高度基本都在180厘米以上,最高250厘米左右。事實上報告上說的高度是包括底座,如果去掉底座,兵馬俑身高普遍在170.5至181.5厘米,平均身高約為178.5厘米。

與中國現代人172厘米的平均身高相比,秦國士兵身材更高大一點。當然,兵馬俑為秦國士兵,身材必定有特別要求,畢竟在冷兵器時代,打仗靠的就是身體。由此可以推斷,秦國普通人身高約在168厘米左右,也沒比現代人矮多少。

兵馬俑士 (網上圖片)

兵馬俑士 (網上圖片)

至於兵馬俑的數據可不可靠?針對考古發現的古代屍骸,學者透過身高統計有個驚訝發現,因為秦漢之前的古人身高真不低,尤其原始人身高,並不比現代人矮多少。甚至河南、山東部分地區原始先民的普通身高,都接近了172厘米,與現代人平均身高一致。結論認為,自新石器時代起,中原地區先民身高普遍在166左右,內蒙、黑龍江地區身高反而比較矮。這份報告進一步佐證兵馬俑數據的可靠性。

關於秦人身高問題,湖南雲夢睡虎地秦簡也能側面地揭示答案。於睡虎地秦簡《封診式》中,提到「子小男子某,高六尺五寸」,一個「小」字說明「高六尺五寸」則仍屬「未成年」。雖然六尺五寸以上是不是成年,秦簡上沒有說明,但也計這個身高是成年與未成年的分水嶺。

秦皇陵兵馬俑 (網上圖片)

秦皇陵兵馬俑 (網上圖片)

1970年代,考古專家於甘肅嘉峪關發現兩把漢代骨尺,一把骨尺長23.8厘米,一把長23.6厘米。由於漢承秦制,因此秦代一尺可能與之相同,秦朝「身高六尺五寸」,大約就是153.4至154.7厘米之間。換句話說,秦朝未成年人與正常成年人身高差,與現代情況大致相同。而秦軍身材高大,也說明秦國最終滅掉六國,身體質素可能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往下看更多文章

張璪作畫「雙管齊下」 山水松石驚艷眾人

2024年03月25日 20:00 最後更新:11:31

「雙管齊下」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是出自於唐代朱景玄所寫的《唐朝名畫錄》,在卷九十七有提及:「惟松樹特出古今,能用筆法。嘗以手握雙管,一時齊下,一為生枝,一為枯枝。」

唐代畫家張璪不但擅長文學,其畫技還十分高超。當朝宰相劉晏很欣賞他的畫,還特意邀請他去京城,舉薦他擔任檢校祠部一職。可是後來張璪因事獲罪,被相繼貶為衡州司馬以及忠州司馬。由於張璪在官場上鬱鬱不得志,以至於他把更多的心思和時間都放在畫畫上。他山水松石畫中激越的筆勢、颯爽英姿吸引了時人的目光,甚至連當時有名的畫家畢宏都問他到底師從何人。

張璪曾畫有《松石圖》、《寒林圖》、《松竹高僧圖》等作品,並著錄於《宣和畫譜》,但其實多數作品已失傳。(網上圖片) 

張璪曾畫有《松石圖》、《寒林圖》、《松竹高僧圖》等作品,並著錄於《宣和畫譜》,但其實多數作品已失傳。(網上圖片) 

張璪善畫山水,尤精松石。雖然他的技法受到王維水墨畫的影響,但他也有自己獨創的技法和風格。因為他的松石畫常常透露出獨特的意象,所以總是引起京中的猜畫風潮。每當畫成,人們都會爭相搶購。

建中三年,張璪作畫於長安。聽說當時張璪手執兩筆,同時作畫。更人驚訝的是,兩支筆可以畫出不同的景象。一支畫出鮮活的松枝,另一支畫出幹枯的樹幹,氣勢超然。要是張璪畫到得意之處,更是會以手醮色,直接揮塗。可別小看張璪的指畫,他可以單憑手指就把山石的凝重,泉水的徑流,表現得活靈活現。凡是看過他作畫的人,沒有一個不佩服他那雙管齊下的本事,甚至後來王默的「腳蹙手抹」也是受到張璪指畫的啟示。

雙管齊下 (網上圖片)

雙管齊下 (網上圖片)

面對畢宏的提問,張璪僅回答了一句「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當中的「造化」指的就是大自然,「心源」也即作者的內心感悟,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大自然是藝術的根源,而畫師們就該師法自然。可是自然之美能不能轉換成藝術之美,還是得看藝術家的內心情思和作畫構設。張璪的這句話是中國美學史上「師造化」理論的代表性言論。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雙管齊下」這個成語,成語中的「管」字其實就是筆的意思,原指手握雙筆同時作畫;後比喻做事同時兩個方面進行或同時使用兩種方法解決問題。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