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東南互保督撫逆旨 慈禧終奪回權力 卻無力阻地方軍閥化

歷史長河

東南互保督撫逆旨 慈禧終奪回權力 卻無力阻地方軍閥化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東南互保督撫逆旨 慈禧終奪回權力 卻無力阻地方軍閥化

2020年07月22日 10:00 最後更新:10:02

軍權財權下放,很致命但對慈禧來說是無奈之舉。

1900年6月21日,慈禧一意孤行,召集義和團,以光緒皇帝的名義向十一國「八國聯軍」宣戰,並向全國各地下旨,向北京派兵「勤王」。東南各行省督撫,卻不理慈禧命令,不與列強宣戰,避免與整個清帝國一起陷入戰爭局面,史稱為「東南互保」。

更多相片
慈禧 (網上圖片)

軍權財權下放,很致命但對慈禧來說是無奈之舉。

義和團 (網上圖片)

早已達成共識的東南各督撫,以義和團「矯詔」慈禧為由「抗旨」。時任兩廣總督李鴻章直接通電全國:「此亂命也,粵不奉詔」。隨後兩江總督劉坤一、山東巡撫袁世凱、閩浙總督許應騤、浙江巡撫劉樹棠、廣東巡撫德壽、安徽巡撫王之春等紛紛響應,在鐵路大臣盛宣懷的穿針引線下,各督撫與列強訂立條約,另有陝西巡撫端方、四川總督奎俊鼎力支持。

八國聯軍侵佔北京後,在北京舉行閱兵儀式 (網上圖片)

正當身處北京的慈禧和光緒面臨列強將會兵臨城下,這些地方督撫應該保家衛國,卻與清政府切割。「東南互保」是清末各地官方實力派人物首次公然聚眾反抗慈禧。事實上,慈禧用義和團「刀槍不入」與列強宣戰,當之前「團結」時的兩次鴉片戰爭及甲午戰爭等都充分說明問題後,現在讓一群「神棍」來打頭陣,一旦東南各省跟著胡鬧,不難想像結果。

八國聯軍入侵後,慈禧等人「西狩」回宮的情形 (網上圖片)

再加上另一個更實際的原因,第一次鴉片戰爭後,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已達半個多世紀,西方勢力由沿海滲透到內地。東南各省的經濟活動都與列強息息相關,一旦貿然出兵攻打列強,無異自斷財路。一些地方督撫,也清楚了解清朝與外國之間巨大差距,軍事、財政、民生上也告訴他們不能打。

湘軍火槍隊 (網上圖片)

事源咸豐年間,太平天國運動爆發,綠營以及八旗兵不堪一擊,加上對外戰爭賠款,清政府經無力應對大規模平叛戰爭,便號召各省舉辦團練,以「民兵組織」對抗太平軍。從此,曾國藩的湘軍、左宗棠的楚勇、李鴻章的淮軍等地方武裝紛紛登上歷史舞台。

八國聯軍佔領北京,李鴻章被清政府任為「欽差大臣便宜行事」,與各國談判 (網上圖片)

湘軍、淮軍最終擊敗太平軍、捻軍,朝廷也沒東西可賞賜。他們辛苦打下來的土地,又怎可能拱手讓人?於是團練將領搖身一變成各地封疆大吏。慈禧也不是省油的燈,當然知曉清廷和曾國藩等人此消彼長的勢力變化,雙方維持微妙的平衡關係。

慶親王奕劻和北洋大臣李鴻章代表清廷與列強簽署辛丑條約 (網上圖片)

慈禧應該只是短暫屈服,到了事態平息,慈禧就欲把權力奪回,於是出現了鐵良南下改革的事件。

滿清國新軍大臣合影,有袁世凱、鐵良、段祺瑞、馮國璋、曹琨等 (網上圖片)

首先,保皇派的鐵良被任命為練兵處襄辦大臣,「輔助」新軍會辦練兵大臣袁世凱,實為監視。次年,鐵良受命南下考察江南製造局移廠,實際希望趁機剝奪東南各督撫的權力。當時,李鴻章、劉坤一已死,督撫頂樑柱倒了一大半,繼任的兩江總督魏光燾無能,被鐵良抓住做假賬的把柄,故江南製造局的財權、人事權被盡數收繳,東南督撫最大財路斷了,而他和張之洞的親兵武裝,也被鐵良收編解散。

慈禧 (網上圖片)

慈禧 (網上圖片)

早已達成共識的東南各督撫,以義和團「矯詔」慈禧為由「抗旨」。時任兩廣總督李鴻章直接通電全國:「此亂命也,粵不奉詔」。隨後兩江總督劉坤一、山東巡撫袁世凱、閩浙總督許應騤、浙江巡撫劉樹棠、廣東巡撫德壽、安徽巡撫王之春等紛紛響應,在鐵路大臣盛宣懷的穿針引線下,各督撫與列強訂立條約,另有陝西巡撫端方、四川總督奎俊鼎力支持。

義和團 (網上圖片)

義和團 (網上圖片)

正當身處北京的慈禧和光緒面臨列強將會兵臨城下,這些地方督撫應該保家衛國,卻與清政府切割。「東南互保」是清末各地官方實力派人物首次公然聚眾反抗慈禧。事實上,慈禧用義和團「刀槍不入」與列強宣戰,當之前「團結」時的兩次鴉片戰爭及甲午戰爭等都充分說明問題後,現在讓一群「神棍」來打頭陣,一旦東南各省跟著胡鬧,不難想像結果。

八國聯軍侵佔北京後,在北京舉行閱兵儀式 (網上圖片)

八國聯軍侵佔北京後,在北京舉行閱兵儀式 (網上圖片)

再加上另一個更實際的原因,第一次鴉片戰爭後,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已達半個多世紀,西方勢力由沿海滲透到內地。東南各省的經濟活動都與列強息息相關,一旦貿然出兵攻打列強,無異自斷財路。一些地方督撫,也清楚了解清朝與外國之間巨大差距,軍事、財政、民生上也告訴他們不能打。

事件雖使河北、山西以外的地區,免於戰亂波及,但東南各督撫違抗朝廷命令,顯然被視為重罪。可是慈禧事後不但不敢處罰,甚至還表揚他們「度勢量力,不欲輕構外釁,誠老成謀國之道。」這是因為清政府失去對東南督撫的控制。

八國聯軍入侵後,慈禧等人「西狩」回宮的情形 (網上圖片)

八國聯軍入侵後,慈禧等人「西狩」回宮的情形 (網上圖片)

事源咸豐年間,太平天國運動爆發,綠營以及八旗兵不堪一擊,加上對外戰爭賠款,清政府經無力應對大規模平叛戰爭,便號召各省舉辦團練,以「民兵組織」對抗太平軍。從此,曾國藩的湘軍、左宗棠的楚勇、李鴻章的淮軍等地方武裝紛紛登上歷史舞台。

需知道,朝廷鼓勵興辦團練,卻沒支付軍餉。軍隊日常開支都是由各軍主帥自己籌謀,但這樣軍餉來源不穩,難以正常供養軍隊。久而久之,清廷下放軍事權的同時,不得不下放地方財權。就這樣,湘軍、淮軍等將士,只知主帥而不知朝廷。

湘軍火槍隊 (網上圖片)

湘軍火槍隊 (網上圖片)

湘軍、淮軍最終擊敗太平軍、捻軍,朝廷也沒東西可賞賜。他們辛苦打下來的土地,又怎可能拱手讓人?於是團練將領搖身一變成各地封疆大吏。慈禧也不是省油的燈,當然知曉清廷和曾國藩等人此消彼長的勢力變化,雙方維持微妙的平衡關係。

所以即使東南互保中,督撫在太后頭上動土,慈禧即使生氣,但自身也難保也奈他們不何。在東南互保後,義和團面對列強不堪一擊,清軍節節敗退,八國聯軍用了不到兩個月打到北京城下,慈禧帶著光緒皇帝倉皇出逃。慈禧萬般無奈下,指定東南互保的精神領袖李鴻章,作為清朝全權代表,與列強議和,東南督撫的「抗旨之罪」自然不了了之。

八國聯軍佔領北京,李鴻章被清政府任為「欽差大臣便宜行事」,與各國談判 (網上圖片)

八國聯軍佔領北京,李鴻章被清政府任為「欽差大臣便宜行事」,與各國談判 (網上圖片)

慈禧應該只是短暫屈服,到了事態平息,慈禧就欲把權力奪回,於是出現了鐵良南下改革的事件。

慶親王奕劻和北洋大臣李鴻章代表清廷與列強簽署辛丑條約 (網上圖片)

慶親王奕劻和北洋大臣李鴻章代表清廷與列強簽署辛丑條約 (網上圖片)

首先,保皇派的鐵良被任命為練兵處襄辦大臣,「輔助」新軍會辦練兵大臣袁世凱,實為監視。次年,鐵良受命南下考察江南製造局移廠,實際希望趁機剝奪東南各督撫的權力。當時,李鴻章、劉坤一已死,督撫頂樑柱倒了一大半,繼任的兩江總督魏光燾無能,被鐵良抓住做假賬的把柄,故江南製造局的財權、人事權被盡數收繳,東南督撫最大財路斷了,而他和張之洞的親兵武裝,也被鐵良收編解散。

滿清國新軍大臣合影,有袁世凱、鐵良、段祺瑞、馮國璋、曹琨等 (網上圖片)

滿清國新軍大臣合影,有袁世凱、鐵良、段祺瑞、馮國璋、曹琨等 (網上圖片)

隨後,年邁張之洞被調離湖廣,入京擔任軍機大臣。自此,東南最強的督撫徹底土崩瓦解。雖說如此,但各省也因八國聯軍入侵,有感需要武裝自衛,因此慈禧治下,各省及各實力人物開始軍閥化,這些地方團練,慢慢揭開民國軍閥時代序幕。

往下看更多文章

「鄭人爭年」無根無據 惹笑眾人無意義

2024年04月15日 20:00

「鄭人爭年」這個成語最早的典故是出自於法家學派的代表著作《韓非子》,在《外儲說左上》中有提及:「鄭人有相與爭年者,一人曰:『吾與堯同年。』其一人曰:『我與黃帝之兄同年。』訟此而不決,以後息者為勝耳。」

春秋戰國時期,鄭國有兩個特別喜歡胡吹亂謅的人。恰巧這兩人經常在市集上相遇,因此兩個同樣爭強好勝的人每次見面都免不了爭出個高下。有次,其中一個人(甲)就跟往常一樣,在市集中大肆吹噓:「諸位,你們應該知道,我就是我們鄭國年紀最大的人啊!」正在這時,另一個喜歡吹牛的人(乙)經過。他一聽甲這麼說,心中可不服氣,馬上反駁道:「你可真不要臉,明明我才是鄭國年紀最大的人!」兩人各不相讓,不消一刻就爭論了起來,周圍的人都抱著看熱鬧的心態圍了過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甲見乙一臉憋屈,心中得意極了。他清清噪子,故作玄虛地說:「你有甚麼不服呢?不瞞你說,我跟上古時代的帝王堯可是同年同日生,你怎麼可能會比我年長呢?」甲語音甫落,乙就馬上打斷道:「你可有所不知,我實話告訴你,我可是跟黃帝的哥哥同歲。這麼一算,還是我的年紀比較大。」甲真的被他的厚面皮所震驚到,立馬喊道:「你可別瞎說,以前都沒聽過你說這事。總而言之,我就是最年長的!」眼見甲要耍賴,乙也急得直跺腳。只見他瞪直眼珠子,高聲反駁:「怎麼又一下子又變成你年紀最大呢?明明就是你在胡說八道!」

被《史記》稱為五帝之首黃帝出生於西元前 2711 年,距春秋戰國將近1000年歷史,所以不論是甲和乙都只是在胡吹亂嗙。(網上圖片)

被《史記》稱為五帝之首黃帝出生於西元前 2711 年,距春秋戰國將近1000年歷史,所以不論是甲和乙都只是在胡吹亂嗙。(網上圖片)

此時,有一位著名的學者經過集市。人們見兩人僵持不下,便請那位學者來做裁判,評定這兩個人到底誰是誰非。學者剛到就先把快扭作一團的兩人拉開,然後向甲問道:「你說你和堯同年出生,有甚麽證據嗎?」甲可沒想到要拿出甚麼證據,只得睜大眼睛,搖了搖頭。學者再次向乙問道:「你說你和黃帝哥哥同歲,又有什麽證據嗎?」被學者這麼一問,同樣沒有證據的乙也只好像甲一樣低下了頭。

堯畫像,由清代姚文翰所繪製。網上圖片

堯畫像,由清代姚文翰所繪製。網上圖片

學者知道兩人都是信口開河說大話,為了讓事情告一段落他又追問道:「請告訴我,判定誰年紀比較大有甚麽用處呢?」「用處?」這兩個人一聽,異口同聲地把學者的問題重覆了一遍,然後大眼望小眼的沉默了下來。見兩人面面相覷,周圍的人都忍不住笑了起來,然後便紛紛散去。

戰國彩繪人物黑漆奩 (網上圖片)

戰國彩繪人物黑漆奩 (網上圖片)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鄭人爭年」這個成語,意指爭論的事情既無根據,又無意義;含貶義。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