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科大利用新研究方法 發現新靶標治療阿茲海默症

社會事

科大利用新研究方法 發現新靶標治療阿茲海默症
社會事

社會事

科大利用新研究方法 發現新靶標治療阿茲海默症

2020年11月05日 16:43 最後更新:11月06日 17:38

研究成果已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和《細胞報告》發表。

阿茲海默症是一種常見的腦部退化性疾病,目前全球患者人數已超過5000萬,預計到2050年將會增加至1.5億。香港科技大學研究團隊利用一個研究大腦的嶄新方法,不但有助評估潛在藥物對阿茲海默症(AD)患者的作用,更因而發現治療AD的新靶標,為阿茲海默症的研究及藥物開發開闢新路徑。研究成果已在國際權威科學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和《細胞報告》發表。

研究員進行單細胞轉錄組技術分析。科大圖片

研究員進行單細胞轉錄組技術分析。科大圖片

傳統的研究方法在判斷分子靶標是否可應用於藥物開發方面存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分子和病理研究中,AD患者腦部會被當作一個整體進行分析,但不同類型的腦細胞以及其異變對AD的作用,卻往往因此而被忽視,尤其是一些數量較少、例如僅佔腦細胞總數5%的小膠質細胞及1%的內皮細胞等。

葉玉如教授 (左二)及其研究團隊。科大圖片

葉玉如教授 (左二)及其研究團隊。科大圖片

由科大研究與發展副校長、分子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及生命科學部晨興教授葉玉如領導的研究團隊,利用先進的單細胞轉錄組分析技術,分析AD患者遺體大腦中特定細胞的功能。這項技術讓研究人員在單細胞水平上追蹤傳統工具無法觀測到的大腦分子變化。研究團隊對AD患者大腦中特定細胞的轉錄組變化作了全面分析,找到與AD相關的細胞亞型和病理途徑,並發現在大腦血管中內皮細胞亞群的作用。研究首次發現血管自然的增新程序和內皮細胞亞群中的免疫激活與AD的發病機理有關連,顯示血管失調與阿爾茲海默症之間存在聯繫。研究還發現新型分子靶標,有助恢復AD患者的神經動態平衡。

此外,團隊亦利用相關技術分析細胞因子白介素33(IL-33)的作用機制。IL-33是重要的免疫訊號蛋白,有機會發展成為有效治療AD的新藥物。研究人員發現,IL-33可以通過刺激小膠質細胞特定亞型的生長,促進對澱粉樣蛋白的清除,從而改善阿爾茲海默症的病理特徵。團隊更在小膠質細胞轉化為一個負責去除病原體的吞噬狀態機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三所大學正爭取籌建本港第三間醫學院,當中包括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創校校長倪明選表示,全力支持港科大辦醫學院,已提交政府的計劃書包含與內地很多醫學院的合作。

香港科技大學。資料圖片

香港科技大學。資料圖片

倪明選出席一個活動後表示,現時港大和中大醫學院都做得不錯,科大辦醫學院更重要是科技整合,例如人工智能技術利用在醫學方面,這兩個都是科大強項,亦是最大優勢。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創校校長倪明選。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創校校長倪明選。

被問到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早前率先與科大管理層見面,有否加強信心。倪明選說,校方很有信心,相信大家都支持科大辦醫學院。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