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清明上河圖》看北宋的交通運輸工具
□鄭學富
繁華熱鬧的汴京街市、鱗次櫛比的酒肆商鋪、遠來的駱駝隊、驢車、牛車、汴河上千帆競發的船隻……上千個動態人物栩栩如生,華燈閃耀每一處都是一個鮮活的故事,彷彿穿越千年來到汴京盛景之中。人們從《清明上河圖》中可以看到北宋時期形形色色的交通運輸工具。
馱隊與騎行
打開《清明上河圖》的首端,是郊外部分。小溪旁的鄉間大路上走來的是一支馱隊,五頭驢負重累累正向汴京城走來,前面一人牽引走向拐彎處的小橋,後面一人揚鞭驅趕。在整幅畫中驢是出場次數最多的牲畜,馱物的驢、人騎的驢、拉車的驢、休息的驢……據統計,全畫大約有50頭驢,可見驢是北宋時期最常見的交通運輸工具。
圖中所畫騎驢者有各色人等。在城郊接合部的小道上,有夫妻倆出行的,雇了兩頭驢,還有兩個腳夫挑著物品跟隨。在汴河的虹橋上也有騎驢者。因為驢吃苦耐勞,且飼養成本低,朝廷對騎驢也沒有任何限制,所以驢作為交通工具,深受中下層人歡迎,在宋代無論是長途跋涉,還是走親訪友,騎驢是最為常見的。一些士人和隱士出門騎驢已成為一種時尚。陸遊的《劍門道中遇微雨》詩云:「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
在圖中的城門內外有幾頭駱駝背負物資正在通過,領頭的駱駝半個身子已探出城門外。當時的汴京是百萬人以上的大都市,前來經商者不乏境外客商。汴京當時也飼養了大量駱駝,有資料說在千頭以上。駱駝已是宋代普遍使用的畜力交通工具。
圖中沒有用來馱貨或拉車的馬匹,因為在北宋,馬只能用來騎行。當時養馬的成本是很高的,馬價格高,飼料精細,且須有專人飼養訓練,所以一般人養不起馬。朝廷還對各個階層的用馬數量和馬的裝飾材質、顏色有具體規定,只有皇室或達官貴人才有資格在馬上裝飾金銀。《清明上河圖》所畫的馬約有20匹,騎行者看上去都是有身份的人,頭戴綸巾,身著長衫,有隨從跟班。最氣派的騎馬者是畫的最左端「趙太丞家」門前的那位,他頭戴席帽,器宇軒昂,看上去像是一名官員。八九個隨從前呼後擁,有手拿竹條開路的,有背行李的,有扛遮陽傘的,還有執轡牽馬的。
車子與轎子
《清明上河圖》街市部分以高大的城樓為中心,兩邊的屋宇鱗次櫛比,有茶坊、酒肆、腳店、肉鋪、廟宇、公廨等等。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交通運載工具有轎子、駱駝、牛車、人力車,樣樣俱全,把繁華景象展現於人們眼前。
牛車大致分兩種:一是城門外平橋東頭十字路口有兩輛由三頭牛拉著正在行走的車,車廂兩側和兩頭都是用木板擋著,車篷是用葦席做成;二是再往東邊的十字路口,有兩輛由兩頭牛拉著的車,一走一停。此車用棕做車蓋,狀如歇山式屋頂,車廂前後有欄杆門,垂掛著門帘,這是富貴人家女眷乘坐的車子。看來,北宋的牛車多是用來載人的,如電視劇《清平樂》中,宋仁宗視察民情、范仲淹去書院任職的時候都是用的牛車。
圖中的驢車有三種類型:在圖左端十字路口南面的「久住王員外家」門口有一輛一人駕轅、二頭驢拽拉的“平頭車”,車上載的是兩隻酒筲桶;在其北面路口有兩輛由一人駕轅、四頭驢拽拉的“太平車”,可裝數十石重的物件。其中一輛已經卸完貨物,一人坐於車上。在旁邊的劉家店鋪前有一輛人力獨輪車和挑擔者;在城門外有一輛獨輪車,一人在後面推,一人在車前雙手把轅掌握方向,一驢在前面拽拉。此車為“串車”。從圖中看驢車的功能主要是載貨。
圖中的轎子出現得很多。北宋時期,轎子不僅是一種代步工具,更是一種地位身份的象徵。在北宋中期之前,對官員乘轎也是有嚴格限制的,宋代的轎子品種繁多,以乘坐者的身份區分,有鑾輿和檐子,鑾輿是皇帝專用的轎子,檐子則供達官貴人及其家屬所用,俗稱官轎;以轎子材質分,有竹輿、藤轎、板輿、梯轎;從用途上分,有女性乘坐的女轎、結婚用的花轎、辦喪事用的喪轎;從抬轎的人數分,有二人小轎、四人小轎、八抬大轎等,還有不上帷子的涼轎和上帷子的暖轎。宋太宗曾明確規定,如果沒有官級在身,是不能乘坐暖轎的。
由於各種交通車輛的普及,修車行業應運而生。圖中的臨河路邊就有一家修車行,鎚子、刨子、鑿子和鋸各種工具應有盡有,一老一少兩個修車匠正在忙著。汴京車轎出租行業也大量出現,一般人家出門用車轎都是租賃的。在修車行對過拐彎的街道上,一位貨主租用毛驢,馱工正在把地上的貨物往上馱,還有一位女士準備租用一乘轎子代步。《東京夢華錄》中記載:「常出街市幹事,稍似路遠倦行,逐坊巷橋市,自有假賃鞍馬者,不過百錢。」
客船與貨船
在《清明上河圖》這幅長達5米多的風俗畫長卷中,汴河風光佔了畫面五分之二的篇幅。汴河是黃河水系的組成部分,隋代大運河中的通濟渠即由汴河故道改造而成。大運河開通之後,汴河成為聯繫中原和江南的大動脈,尤其在北宋,汴河「半天下之財賦,並山澤之百貨,悉由此路而進」,全國各地的財賦、百貨源源不斷地運抵汴京,保障了汴京的物資供應。所以汴河是北宋時期國家重要的漕運交通樞紐,《清明上河圖》將汴河舟楫連檣的繁忙運輸場面和兩岸店鋪林立、商賈雲集的繁華熱鬧景象描繪得生動形象、增添了畫作的生活氣息。
圖中虹橋左邊碼頭停靠了五艘大船,有客船也有貨船。客船船艙外部雕樑畫棟,船上桅杆都被放倒。有一人挑行李正在登船,後面一主一仆隨行。在虹橋下的碼頭上還有不少人向客船上招呼,他們是迎接自己家人或親朋好友的,有的還上了虹橋,借虹橋的高度招呼,以便早點見到親人,旁邊一隻小一點兒的客船上也有人揮手呼喊,那是在招攬生意,呼喚需要到分河航道碼頭的客人,可以想見當時汴河水上交通多麼發達,水旱各路構成了客運貨運交通網路。
主航道上正在行駛的是兩條貨船,看來船載很重,吃水很深,有一條大船沒有拉縴,船頭船尾各有六個人在用力搖櫓(虹橋東的一艘貨船則是八個人)。另一艘逆流而上的貨船,岸上的縴夫們正在弓腰拉縴。在虹橋右側,有艘貨船正要穿過橋洞,船夫有的站在船篷頂上,落下風帆;有的在船舷上使勁撐篙;有的用長篙頂住橋洞的洞頂,使船順水勢安全通過。這場面既緊張又有條不紊,引起了橋上遊客和鄰近船夫的關注,他們站在一旁吶喊助威。
從圖上看,客船船體狹長,船尾向後伸展,尾部有假尾(虛梢),用以增加甲板和艙室的使用面積。艙室裝飾得很豪華、寬敞、舒適,兩側都有比較大的窗戶,供通風與採光,船艏的甲板外挑,造有樓台亭閣,客人們可在這裏把酒吟詩、揮毫潑墨、品賞兩岸風光;貨船則較大,拱形頂棚遮風擋雨,裝卸貨物通過開向兩舷的貨艙口。船尾有平衡舵,既可減輕舵工的勞動強度,又能改善船的操縱靈活性。這也反映了北宋造船業的發達。
汴河中有很多漕船,圖中畫了兩處碼頭卸船的情景,工人們肩扛糧袋正向岸上走來,有的已將糧袋碼在一起,主人坐在糧袋上指揮。汴河漕運主要任務是將江南糧米運到汴京。《東京夢華錄》記載「中曰汴河,自西京洛口分水入京城,東去至泗州入淮,運東南之糧,凡東南方物,自此入京城,公私仰給焉。」據考證,這些大船能載重1.3萬石,被稱為“萬石船”。汴河的航運不僅保證了京師百萬以上軍民的衣食所需,而且也帶來了汴京的繁榮,使得汴京成為“八荒爭湊,萬國咸通”的國際大都城。北宋詩人黃庶在《汴河》詩中寫道:“萬艘北來食京師,汴水遂作東南吭。甲兵百萬以為命,千里天下之腑腸。人心愛惜此流水,不啻布帛與稻粱。”
往下看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