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女經》是一本關於房中術的著作,成書時間在兩漢以前,並在魏晉六朝的民間流傳修改。作為中國古代著名的性學作品,內容為黃帝與素女討論房中術的對話。
傳說素女其實是黃帝身邊一位貼身侍女,擅長音樂,也善研養生之道和房中術。一天,她在彈奏一種有50弦的瑟時,竟令黃帝心思不定,心癢難撓,聽得春心蕩漾。黃帝頓時驚覺這種瑟會勾起男子對「性愛」的慾望,於是便命人將瑟一分為二,各為25弦。
點擊看圖輯
《素女經》,相傳是侍女向黃帝傳授房中術的對話錄。不過亦有人認為,《素女經》只是一本假托黃帝和侍女的偽經。(網上圖片)
《素女經》部分內容並不可取,如書中指出農曆每月的廿八不可行房,欠科學根據。(網上圖片)
後來的艷情小說,如《肉蒲團》、《金瓶梅》等,有傳是參考《素女經》而成。(網上圖片)
丹波康賴是東漢靈帝之後入籍日本的阿留王的八世孫,其《醫心方》是日本現存最早的醫書。(網上圖片)
《素女經》,相傳是侍女向黃帝傳授房中術的對話錄。不過亦有人認為,《素女經》只是一本假托黃帝和侍女的偽經。(網上圖片)
黃帝因而沉思,並想要了解男女交合對身體的利弊,於是便請教精通房中術的侍女,問道:「我覺得自己精力衰退,脈理不順,並常常覺得憂心忡忡,坐立不安,感覺將會有大禍臨頭,這是怎樣的一回事?」
侍女回答道:「當一個男子感到精力衰退、不安,大多是陰陽失調、房事不當所產生的後果。因為當女子的精力勝過男子時,就好比水勝過火一樣,自然會火滅煙消。性事應像烹調食物一樣,水和火要互相協調,才能調和五味,做出溫熱可口的佳餚。如果不懂得這個道理,將使他身體衰弱,甚至危及性命,因而失去快樂,沒有樂趣可言。所以人們一定要慎重對待陰陽交合之道。」(《素女經·至理第一》)
接著,二人交流更多對「性」的看法。後人將他們之間的對話記錄整合,集大成為《素女經》一書,成為日後中國著名的性學指南。
素女,後世把房中術稱作素女之道。(網上圖片)
素女是傳說中精通性愛技法的神女,但其形象並不放蕩。漢代《論衡·命義》有曰:「素女對黃帝陳五女之法。」漢代張衡的《同聲歌》描述男女新婚洞房:「素女為我師,儀態盈萬方」,可見素女形象深入民心。
《素女經》一書包含眾多「性」和養生理論,強調性行為與人的身體強弱是互相影響的;提及最早的優生學概念,即通過人為手段來控制生育,認為兩性交合是為了生養「賢良而長壽」的兒女;提出容易受孕的方法、如何以「性愛」達致延年益壽的方法、進行房事間的性心理觀、男女雙方在進行房事間獲得快感的方法、進行房事的頻率、九種交合的不同體位與方法,以及記載一些房中藥方,來治療關於性生活、性器官方面的各種疾病等。
《素女經》部分內容並不可取,如書中指出農曆每月的廿八不可行房,欠科學根據。(網上圖片)
《素女經》認為性交是一種順應自然的行為,壓抑性慾、杜絕性交是有害的。不過,性交要掌握節度,從而使「男致不衰,女除百病」,縱慾過度者則會「漸以衰損」。
雖然《素女經》成書於2000多年前,但書中的內容已包含眾多科學與醫學相關的知識,是中國漢、唐以前對「性」方面的理論和參考,影響甚廣,成為一本關於「性」的教科書。在隋、唐時,民間已有結婚男女共讀《素女經》的風俗,夫妻過新婚生活都會參考素女的理論。
後來的艷情小說,如《肉蒲團》、《金瓶梅》等,有傳是參考《素女經》而成。(網上圖片)
《素女經》一書在《隋書》中仍有提及,但在唐朝之後佚失。慶幸的是,《素女經》早已流傳到日本。到了宋太宗雍熙元年(984年),日本人丹波康賴將《素女經》編入其著作《醫心方》第二十八卷中,今日我們看到的《素女經》版本,正是由此而來。
丹波康賴是東漢靈帝之後入籍日本的阿留王的八世孫,其《醫心方》是日本現存最早的醫書。(網上圖片)
形容兩人性格完全不同,可以用「判若天淵」或「截然不同」,但若想文章能夠與眾不同的話,不妨考慮使用「迥然不同」。成語出自宋.張戒《歲寒堂詩話》卷上:「文章古今迥然不同,《詩品》以〈古詩〉第一,子建(曹植)次之,此論誠然。」
鍾嶸《詩品》善本(明嘉靖年間刻本) (網上圖片)
中國洋洋數千年歷史,詩文之多浩瀚如煙,如何有系統地整合起來,並分出高下,讓後世易於閱讀呢?終於,在南朝梁武帝時,著名文學評論家鍾嶸作《詩品》一書,成為現存最早的詩論專著。書上把自漢代至南朝梁的一百二十二位五言詩人,分為上、中、下三品。上品包括李陵、班婕妤等十一人及無名氏古詩;中品包括秦嘉、徐淑等三十九人;下品包括班固、酈炎等七十二人。對於曹植,鍾嶸尤其欣賞,稱「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而對於他的父親一代梟雄曹操則抑居下品。
顧愷之《洛神賦圖》中的曹植(坐著者)及洛神 (網上圖片)
曹植的詩作十分有名,傳說他可以七步成詩,流傳《洛神賦》背後與甄宓的一段淒美的愛情故事至今已成經典文學作品。南朝宋國詩人謝靈運曾稱他「才高八斗」,難怪鍾嶸《詩品》也對曹植大加稱讚。如此文學巨擘,為甚麼說他只得第二呢?那麼便得再看張戒的《歲寒堂詩話》。
張戒是南宋時人,主張好詩應該具備「意」、「味」、「氣」、「韻」四個要素。他認為「意」及「味」可以通過學習得到,但「氣」及「韻」屬於作家天生的氣質及秉性方面的因素,不可強求。他在《歲寒堂詩話》卷談到,歷代作家如曹植、陶淵明、李白、韓愈及杜甫在這四個要素中各有其優越之處,為他人所不及。
網上圖片
接著,張戒表示自古以來,文章的形式及內容差異很大,甚至變得完全不一。當然是非今天不如古代呢?實有商榷餘地,但張戒偏好古詩,所以推鍾嶸《詩品》以古詩為歷代詩作中的第一,曹植的詩作次之。只能說張戒有其道理,古詩既為後代各家詩風的源頭,而曹子建詩風最近古詩,所以只能得第二。
後世取「文章古今迥然不同」一語,演變成「迥然不同」成語,形容彼此不同,差異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