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女經》是一本關於房中術的著作,成書時間在兩漢以前,並在魏晉六朝的民間流傳修改。作為中國古代著名的性學作品,內容為黃帝與素女討論房中術的對話。
傳說素女其實是黃帝身邊一位貼身侍女,擅長音樂,也善研養生之道和房中術。一天,她在彈奏一種有50弦的瑟時,竟令黃帝心思不定,心癢難撓,聽得春心蕩漾。黃帝頓時驚覺這種瑟會勾起男子對「性愛」的慾望,於是便命人將瑟一分為二,各為25弦。
點擊看圖輯
《素女經》是一本關於房中術的著作,成書時間在兩漢以前,並在魏晉六朝的民間流傳修改。作為中國古代著名的性學作品,內容為黃帝與素女討論房中術的對話。
黃帝因而沉思,並想要了解男女交合對身體的利弊,於是便請教精通房中術的侍女,問道:「我覺得自己精力衰退,脈理不順,並常常覺得憂心忡忡,坐立不安,感覺將會有大禍臨頭,這是怎樣的一回事?」
素女是傳說中精通性愛技法的神女,但其形象並不放蕩。漢代《論衡·命義》有曰:「素女對黃帝陳五女之法。」漢代張衡的《同聲歌》描述男女新婚洞房:「素女為我師,儀態盈萬方」,可見素女形象深入民心。
《素女經》認為性交是一種順應自然的行為,壓抑性慾、杜絕性交是有害的。不過,性交要掌握節度,從而使「男致不衰,女除百病」,縱慾過度者則會「漸以衰損」。
《素女經》一書在《隋書》中仍有提及,但在唐朝之後佚失。慶幸的是,《素女經》早已流傳到日本。到了宋太宗雍熙元年(984年),日本人丹波康賴將《素女經》編入其著作《醫心方》第二十八卷中,今日我們看到的《素女經》版本,正是由此而來。
《素女經》,相傳是侍女向黃帝傳授房中術的對話錄。不過亦有人認為,《素女經》只是一本假托黃帝和侍女的偽經。(網上圖片)
黃帝因而沉思,並想要了解男女交合對身體的利弊,於是便請教精通房中術的侍女,問道:「我覺得自己精力衰退,脈理不順,並常常覺得憂心忡忡,坐立不安,感覺將會有大禍臨頭,這是怎樣的一回事?」
侍女回答道:「當一個男子感到精力衰退、不安,大多是陰陽失調、房事不當所產生的後果。因為當女子的精力勝過男子時,就好比水勝過火一樣,自然會火滅煙消。性事應像烹調食物一樣,水和火要互相協調,才能調和五味,做出溫熱可口的佳餚。如果不懂得這個道理,將使他身體衰弱,甚至危及性命,因而失去快樂,沒有樂趣可言。所以人們一定要慎重對待陰陽交合之道。」(《素女經·至理第一》)
接著,二人交流更多對「性」的看法。後人將他們之間的對話記錄整合,集大成為《素女經》一書,成為日後中國著名的性學指南。
素女,後世把房中術稱作素女之道。(網上圖片)
素女是傳說中精通性愛技法的神女,但其形象並不放蕩。漢代《論衡·命義》有曰:「素女對黃帝陳五女之法。」漢代張衡的《同聲歌》描述男女新婚洞房:「素女為我師,儀態盈萬方」,可見素女形象深入民心。
《素女經》一書包含眾多「性」和養生理論,強調性行為與人的身體強弱是互相影響的;提及最早的優生學概念,即通過人為手段來控制生育,認為兩性交合是為了生養「賢良而長壽」的兒女;提出容易受孕的方法、如何以「性愛」達致延年益壽的方法、進行房事間的性心理觀、男女雙方在進行房事間獲得快感的方法、進行房事的頻率、九種交合的不同體位與方法,以及記載一些房中藥方,來治療關於性生活、性器官方面的各種疾病等。
《素女經》部分內容並不可取,如書中指出農曆每月的廿八不可行房,欠科學根據。(網上圖片)
《素女經》認為性交是一種順應自然的行為,壓抑性慾、杜絕性交是有害的。不過,性交要掌握節度,從而使「男致不衰,女除百病」,縱慾過度者則會「漸以衰損」。
雖然《素女經》成書於2000多年前,但書中的內容已包含眾多科學與醫學相關的知識,是中國漢、唐以前對「性」方面的理論和參考,影響甚廣,成為一本關於「性」的教科書。在隋、唐時,民間已有結婚男女共讀《素女經》的風俗,夫妻過新婚生活都會參考素女的理論。
後來的艷情小說,如《肉蒲團》、《金瓶梅》等,有傳是參考《素女經》而成。(網上圖片)
《素女經》一書在《隋書》中仍有提及,但在唐朝之後佚失。慶幸的是,《素女經》早已流傳到日本。到了宋太宗雍熙元年(984年),日本人丹波康賴將《素女經》編入其著作《醫心方》第二十八卷中,今日我們看到的《素女經》版本,正是由此而來。
丹波康賴是東漢靈帝之後入籍日本的阿留王的八世孫,其《醫心方》是日本現存最早的醫書。(網上圖片)
「間不容髮」這個成語最早出自於西漢枚乘所寫的《上書諫吳王》,當中有言:「系絕於天,不可復結,墜入深淵,難以復出,其出不出,間不容髮。」
劉邦建立漢王朝後,第一個問題就是要決定到底要採用怎樣的治國制度。採用封建制的周朝雖國祚長久,但國勢衰弱;採用郡縣制的秦朝雖國勢強大,但在趙高亂朝後,秦朝便因無人屏藩王室而迅速滅亡。因此劉邦想出了一個折衷的方法,那就是郡縣制與分封制並行,也是後來所說的「郡國制」。
春秋時期霸主的出現也正是周天子難以號召天下的證明。(網上圖片)
然而後來漢高祖為了防止大權旁落而大肆分封同姓族人,以致於出現諸侯勢大的情況。因為當時很多諸侯都恃着自己地方勢力強大而漠視中央命令,所以文、景帝兩帝都開始着手削藩之事。
在眾諸侯國當中,最為叛逆的莫過於吳國。統治者吳王劉濞為人極為剽悍勇猛,更是對殺死自己兒子的劉啟(即後來漢景帝)懷恨在心。在痛失愛子之時,劉濞便發誓要為子報仇。因此面對朝廷削藩的動作,他只好加快自己的謀反計劃。他不僅在封國內大量鑄錢、煮鹽,甚至一度招納工商和任俠奸人,只為了進一步擴張割據勢力。劉啟即位後自然知道劉濞並不會就此罷休,所以也開始思考應對之策。
影視劇中的漢吳國太子劉賢。當時劉賢入宮朝見,並與皇太子劉啟喝酒後發生爭執。神智不消的劉啟二話不說就抄起一個棋盤,並砸向劉賢的頭顱,劉賢當場死亡。劉賢死後,漢文帝命人將其屍體送回吳國埋葬,怒不可遏的吳王劉濞把屍體送回首都長安,以羞辱朝廷。(網上圖片)
御史大夫晁錯能言善辯,才能傑出,所以深得劉啟的欣賞。見劉啟因吳國一事而急得焦頭爛額時,他便毫不猶豫提出加強中央集權的削藩政策。隨着三十多個命令規章的推動,劉濞也日漸感受到中央皇室對自己的打壓。儘管明白到自己的領土早晚也會被削減,但他還是想放手一搏,於是便聯絡其他的幾個諸侯準備起兵反抗。
知道劉濞打算造反時,侍從枚乘便馬上進言道:「請大王三思!現在的情況就好比頭上懸有千鈞重物,而腳下卻是萬丈深淵,再愚笨的人也知道情況非常緊急。一旦做錯了選擇,那麼就像驚馬落崖、緊弦斷裂一樣,難以回頭。儘管現在形勢危急得容不下一根頭髮,但只要現大王您回心轉意,一切都還來得及補救!」
七國之亂(網上圖片)
可是劉濞沒有採納枚乘的建議,仍然決定謀反。於是在公元前159年,吳、楚、趙、膠西、膠東、淄川、濟南等七國的諸侯王便同時起來造反,這也是歷史上著名的「七國之亂」。只是如枚乘所言般,叛軍很快被漢軍擊敗。吳王劉濞死於丹徒,而其後人則是下落不明。就此,昔日輝煌一時的吳王家族也就此在歷史上失去了痕跡。
後人據枚乘的話提煉出「間不容髮」這個成語,原意是指空隙中容不下一根頭髮;即比喻與災禍相距極近或情勢危急到極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