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前港澳辦主任廖暉之父 人稱「僑胞知音」廖承志

歷史長河

前港澳辦主任廖暉之父  人稱「僑胞知音」廖承志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前港澳辦主任廖暉之父 人稱「僑胞知音」廖承志

2023年09月01日 10:00 最後更新:13:09

廖暉的大名經常出現在香港的報章之上,原來其父是人稱「僑胞知音」廖承志 (1908年9月至1983年6月)。承志之名殊不簡單,其父仍孫中山重要戰友廖仲愷,母為中國婦女運動先驅的何香凝,其胞姐亦是民主革命時期傑出的共產黨員廖夢醒,可謂革命世家。

廖承志是廣東惠陽人,對家鄉廣東滿懷深情厚誼,1925年參加廣州學生運動和沙基反帝遊行示威。抗戰期間廖承志到香港組織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並參加中共廣東省委的工作。新中國成立後,參加僑務領導工作,經常到廣東了解僑情,創辦華僑大學,為落實黨的僑務政策盡心盡力。

中英談判期間,香港各界名人訪京,獲廖承志(前排中)接見。

中英談判期間,香港各界名人訪京,獲廖承志(前排中)接見。

1937年9月至10月間,中共中央決定在香港建立辦事處,希望以香港為陣地,擴大對當地民眾和海外華僑的抗日宣傳,加強對國民黨民主人士、港澳著名人士、愛國華僑領袖及國際友人的統戰工作。

廖承志本人精通多國語言,海外聯系廣,社交能力強,由他負責香港方面工作有許多優越條件。在安排廖承志赴港建立辦事處時,毛澤東語重心長地對他說:「小廖,統戰工作很重要,政策性很強,你在國民黨那邊有許多朋友,你要團結左派,爭取中間派,擴大統一戰線,推動抗日救國運動。」在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以下簡稱「港八辦」)建立和活動過程中,廖承志對「港八辦」的具體籌建、募集抗戰物資、抗日救亡宣傳、與僑胞建立統一戰線等方面,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八路軍香港辦事處舊址 (資料圖片)

八路軍香港辦事處舊址 (資料圖片)

廖承志重視抗日武裝的建立和發展。當日軍大舉進攻廣東的消息傳來時,廖承志提出要在東江地區進行遊擊戰,不進行抗日就是「天誅地滅」。1938年10月13日,日軍已經在大亞灣登陸後的第二天,廖承志召集中共香港市委書記吳有恒和中共香港海員工委書記曾生開會,提出由於國民黨軍隊缺乏堅決抗戰的鬥志,東江地區很快就會淪陷,要從香港抽調一批得力幹部去東江地區開展敵後遊擊戰爭,開辟抗日根據地。

在討論到應該由誰帶隊出征時,曾生和吳有恒互不相讓,廖承志從便於工作考慮決定派曾生,並從香港、澳門的750名共產黨員中,緊急選調200名黨員以「惠寶臨時工作委員會」的名義到惠陽一帶開展遊擊戰爭。後來,這支隊伍在戰鬥中不斷壯大,發展成為惠寶人民抗日遊擊總隊。

當時缺乏軍事幹部,廖承志便委派懂軍事的鄭天寶去總隊擔任參謀長。這支抗日部隊的夥食和其他費用,也均由廖承志、吳有恒他們在香港籌措。這支武裝隊伍逐步發展成為擁有1.1萬餘人的部隊。根據黨中央的指示,1943年12月,惠寶人民抗日遊擊總隊將番號改為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東江縱隊。這支隊伍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與廖承志的指導、支持和幫助是分不開的。

廖承志對廣東南路地區的抗日鬥爭也十分關注,他通過與張炎的統戰關系,幫助張炎建立起抗日武裝,為我黨在粵西一帶開展抗日遊擊戰爭打下了基礎。同時,「珠江縱隊」的建立與廖承志的支持和幫助也有很大關系。

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隊員於戰時所用的槍彈 (資料圖片)

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隊員於戰時所用的槍彈 (資料圖片)

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很快淪陷,大批愛國民主人士和知名文化人士滯留在港,安全無法得到保障。

周恩來曾兩次致電廖承志:要不惜任何代價,不怕困難,不怕犧牲,搶救這批民主人士和文化界精英。「港八辦」開始了一場「秘密大營救」。廖承志一面迅速召集中共在香港的各方面負責人開會,研究營救計劃;另一方面,與東江遊擊隊負責人曾生取得聯系,請他們快速組織一支別動隊到九龍和港島協助完成營救任務。

廖承志之母何香凝也是一位藝術家。圖為2003年,董建華出席何香凝藝術精品展。(資料圖片)

廖承志之母何香凝也是一位藝術家。圖為2003年,董建華出席何香凝藝術精品展。(資料圖片)

「港八辦」抽調幹部骨幹分批帶領愛國人士闖過日軍哨卡和海上封鎖,通過敵偽頑區的盤查和土匪的攔截,克服重重困難,成功脫離香港險境。在營救出港的800多人中,不僅有著名文化人士和民主人士,如何香凝、柳亞子、鄒韜奮、茅盾、夏衍、沙千里、胡繩、梁漱溟等300多人,還有包括被日軍關押在集中營的英軍官兵和英、印、荷、比等國僑民近百名,以及國民黨駐港代表海軍少將陳策,國民黨高級官員余漢謀、吳鐵城等人的多位家屬。大營救極大地增強了文化人士和民主人士對中國共產黨的信任與信心,為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這是「港八辦」在香港的最後一次重大行動,任務完成後,辦事處的成員陸續撤離香港,但辦事處的工作人員並沒有就此結束自己的抗日工作,他們繼續奮戰在祖國的各個地方,為民族解放貢獻自己的力量。

文章文字版權由廣東人民出版社許可

Tags:

澳門日本

往下看更多文章

鄭氏「畫荻教子」 歐陽修勤學成才

2023年09月25日 20:00 最後更新:12:34

「畫荻教子」這個成語是出自於元朝丞相脫脫和阿魯圖所修撰的《宋史》,當中在《歐陽修傳》有提及:「家貧,至以荻畫地學書。」

歐陽修四歲喪父,一下子沒了經濟支柱的歐家不免變得貧窮潦倒,就連上學的束脩也快交不上了。儘管家境落泊,歐陽修的好學之心卻沒有因此被磨滅。在家徒四壁的情況下,他依然每天跟媽媽學寫字。雖無筆墨書幾,但歐陽修母親鄭氏也盡其所能,為兒子的成學之路出一分力。她先是到河溪邊的葦塘收集蘆葦桿,然後以其充筆,在沙地上教歐陽修寫字、畫畫。此外,她還在閒暇時為他誦讀古人的文章,讓他在閱讀和寫作的過程中學習古代聖賢的思想。

歐陽修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為文以韓愈為宗。他大力反對浮靡的時文,以文章負一代之盛名。名列「唐宋八大家」和「千古文章四大家」的他平生喜好獎掖後進,曾鞏、王安石、蘇洵父子等都受到他的提攜和栽培,對北宋文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網上圖片)

歐陽修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為文以韓愈為宗。他大力反對浮靡的時文,以文章負一代之盛名。名列「唐宋八大家」和「千古文章四大家」的他平生喜好獎掖後進,曾鞏、王安石、蘇洵父子等都受到他的提攜和栽培,對北宋文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網上圖片)

到後來歐陽修長大後,家裡已經沒書可讀了,只好到向讀書人家借書學習。他不僅抄寫這些書籍,還大聲朗讀,特別是在閱讀到精彩之處時,更是廢寢忘食。就這樣,在夜以繼日的努力下,歐陽修於宋仁宗天聖八年進士及第,任職館閣校勘。

蘆葦草多長於沼澤、河沿、海灘等濕地。(網上圖片)

蘆葦草多長於沼澤、河沿、海灘等濕地。(網上圖片)

哪怕後來歐陽修身居高位,擔任太子少師等職務,他始終沒有忘記曾經蹲在沙地上認字學畫的艱辛時光。這段時光不僅是他與母親共度的溫馨時光,更是他堅持學習的開端。正是因為他不懈地讀書和學習,才能夠達到如今妙筆生花的水平。

別看歐陽修文學成就高,其實他的仕途可謂一波三折。出任館閣校勘不到兩年,他就因為幫范仲淹申辯而被外貶夷陵,後入朝復職沒多久,又因為推行慶歷新政失敗而外放知滁、揚、潁及應天等州府。宋英宗即位後,又因卷入濮議之爭而辭位,實在是人生多舛!(網上圖片)

別看歐陽修文學成就高,其實他的仕途可謂一波三折。出任館閣校勘不到兩年,他就因為幫范仲淹申辯而被外貶夷陵,後入朝復職沒多久,又因為推行慶歷新政失敗而外放知滁、揚、潁及應天等州府。宋英宗即位後,又因卷入濮議之爭而辭位,實在是人生多舛!(網上圖片)

「畫荻教子」這個成語便是由此典故演化而來,意思是指用荻在地上書畫,以教育兒子讀書;現今多用以稱讚母親教子有方。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