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美媒:長新冠是史上最大「致殘事件」 政府不作為令悲劇持續上演

博客文章

美媒:長新冠是史上最大「致殘事件」 政府不作為令悲劇持續上演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美媒:長新冠是史上最大「致殘事件」 政府不作為令悲劇持續上演

2022年09月21日 16:14 最後更新:16:18

美國大批新冠患者遭受「長新冠」折磨,更有近400萬人因此開工作崗位。《時代》週刊批評,正是因為政府的不作為,導致了「人類歷史上最大的『致殘事件』」發生。

疫情爆發至今,美國日均新增確診居高不下,但政府對疫情的管控卻因疫苗接種工作的推進變得愈加松懈。隨著學界對「長新冠」的認識不斷加深,人們逐漸了解到患者在染病後持續不斷的病痛和後遺症,以及給患者個人及社會整體帶來的極大傷害。

美國輿論批評政府不作為導致「長新冠」悲劇持續上演。圖源:新華社

美國輿論批評政府不作為導致「長新冠」悲劇持續上演。圖源:新華社

所謂「長新冠」,一般是指新冠患者在感染病毒3個月後仍存在疲勞、呼吸急促、頭暈、注意力難以集中、嗅覺或味覺喪失等症狀,並持續2個月以上。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研究稱,大量新冠患者正在忍受「長新冠」的折磨。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研究稱,大量新冠患者正在忍受「長新冠」的折磨。

此外,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還發現,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進一步出現心臟病、呼吸道疾病、腎病和糖尿病等長期慢性病的可能性遠遠高於平均水平。其中,新冠患者出現肺栓塞的可能性大約是普通人的2倍。

由於美國新冠患者基數過於龐大,大量民眾正受到「長新冠」的困擾。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數據顯示,全美所有新冠患者中,有13.3%的人在感染1個月後仍存在以上症狀;有2.5%在感染3個月後仍存在以上症狀;而在住院治療的新冠患者中,有超過30%在感染6個月後仍存在以上症狀。

布魯金斯學會數據顯示,美國有約400萬人因「長新冠」離開工作崗位。

布魯金斯學會數據顯示,美國有約400萬人因「長新冠」離開工作崗位。

另據布魯金斯學會日前公佈的一份報告,美國目前有約1600萬18歲至65歲的工作年齡人口正在忍受著「長新冠」的折磨,其中有多達400萬人因為患有「長新冠」或者需要照顧受「長新冠」困擾的親友而被迫離開工作崗位。

「長新冠」問題在美國社會大範圍出現,給社會整體運行造成了極大的衝擊。

據布魯金斯學會估計,「長新冠」導致的直接工資損失在1680億美元至2300億美元之間,這超過了美國全年國內生產總值的1%。如果將工作效率降低導致的經濟損失、為治療「長新冠」所需的醫療費用以及生活質量下滑等計算在內,年均經濟損失將再增加5440億美元。

與此同時,有研究發現,新冠疫苗對於阻斷「長新冠」症狀的有效率僅為15%,這意味著隨著新冠病毒仍在美國繼續傳播,直接經濟損失將不斷上升。布魯金斯學會估計,按照「長新冠」患者數量每年遞增10%的速度計算,10年後年均經濟損失將達到5000億美元。

《時代》週刊報道,專家稱「長新冠」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致殘事件」,而美國政府並未給予足夠的重視。

《時代》週刊報道,專家稱「長新冠」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致殘事件」,而美國政府並未給予足夠的重視。

當前,「長新冠」給美國民眾的生活造成了極大的困擾,嚴重擾亂勞動力市場,給經濟造成了極大的衝擊。「長新冠」患者、活動家查理•麥科恩直言,「長新冠」在美國已經演變為一場「大型致殘事件」,如果社會不對此加以重視,「長新冠」將持續導致勞動力流失。

在醫學專家和活動人士的施壓下,美國白宮於今年8月啓動了一項針對「長新冠」的全國性調研項目,美國國會也為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撥款11.5億美元,要求其對「長新冠」展開研究。

然而輿論對此並不看好,認為美國政府的表態是「口惠而實不至」。布魯金斯學會就在報告中指出,這些撥款條件嚴苛,下發速度緩慢,與此同時,美國政府在此類項目中的以往表現,讓人們很難相信美國研究機構能夠獲得足夠的資源以投入研究。以2021年為例,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為研究同類型病毒感染後遺症所實際獲得的資金僅為2000萬美元。

對於美國政府在新冠疫情中一貫的消極態度,尤其是在「長新冠」問題上默許甚至刻意掩蓋問題,大量民眾和專家發出了反對的聲音。數據分析專家漢娜•戴維斯在確診新冠肺炎後開始致力於研究「長新冠」相關數據。戴維斯表示,國會議員和衛生官員們完全清楚「長新冠」的嚴重性,然而他們似乎對公眾有意隱瞞。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中國「產能過剩」?分析:美國操弄對華議程的最新話術

2024年04月18日 13:02 最後更新:13:18

美國財長耶倫16日再次炒作所謂中國「產能過剩」,聲稱解決產能過剩和更廣泛的宏觀經濟失衡問題,有助中國經濟發展。中國駐美使館對此予以駁斥。

「誠然,近年來中國電動汽車、鋰電池和光伏產品出口有所增長,但這是國際分工和市場需求的結果。」駐美使館發言人劉鵬宇指出,供需平衡是相對的,不平衡往往是常態,「解決這些問題主要還要依靠市場按照價值規律進行調節。」

內地觀察者網注意到,所謂「產能過剩」,是美國政客操弄對華議程的最新話術。作為著名經濟學家,耶倫近期無視經濟學常識,持續炒作中國「產能過剩」話題,受到多方駁斥。

AP資料圖片

AP資料圖片

耶倫本月4日至9日訪華,是今年首位訪華的美內閣成員。8日,財政部副部長廖岷介紹,雙方就發展中國家債務處理、世界銀行改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治理改革、反洗錢和反恐怖融資等全球性挑戰議題深入交換意見,同意在多邊渠道下就相關問題繼續保持溝通與合作。

廖岷表示,中美達成以下新的共識成果:一是由兩國財政部牽頭,在中美經濟工作組框架下就兩國及全球經濟平衡增長議題進行交流。二是由中國人民銀行和美國財政部牽頭,在金融工作組框架下就金融穩定、可持續金融、反洗錢等議題持續開展交流。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問題專家呂祥介紹,所謂「平衡增長」,包括許多議題:各國如何平衡自身的供給和需求,如何平衡自身的國家安全利益和經濟發展利益,如何平衡自身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等。

「平衡增長」一詞同樣暗示了美國的兩面性。呂祥認為,美國既想要借中國市場發展自身,又要打壓中國高新技術和優勢產能的崛起,這種兩面性對華政策預計會經歷一個長期過程。

至於耶倫等美國政客近期炒作「產能過剩」,呂祥表示,此舉實質上是希望中國給美國留時間。同時,「這些話是說給美國人聽的」,以配合現任總統拜登的連任競選。

去年9月,為落實中美兩國元首峇里島會晤重要共識,根據國務院副總理、中美經貿中方牽頭人何立峰與耶倫達成的共識,中美雙方商定,成立經濟領域工作組,包括「經濟工作組」和「金融工作組」。

「經濟工作組」由中美兩國財政部副部長級官員牽頭,「金融工作組」由中國人民銀行和美國財政部副部長級官員牽頭。兩個工作組將定期、不定期舉行會議,就經濟、金融領域相關問題加強溝通和交流。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