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仗義每多屠狗輩是那位英雄

歷史長河

仗義每多屠狗輩是那位英雄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仗義每多屠狗輩是那位英雄

2022年11月25日 10:00

經常聽到「仗義每多屠狗輩」,究竟「屠狗輩」歷史原形是誰呢?此句出處是明代詩人曹學佺的一副對聯︰「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所謂「屠狗輩」,字面上意指那些以殺狗賣肉為生的人,不過「屠狗輩」也泛指沒讀過多少書,卑賤職業但講義氣的下層民眾,以顯出下聯「負心讀書人」的不是。

故事的由來也與「狗」及「仗義屠狗的義士」有關。所謂「狗仗主人勢」,在明代,在桂林皇親宗室驕橫跋扈,喜歡養鬥犬,本來也是大壞事。只可惜他的僕人仗著主人的威勢,也是任意妄為,不時放出鬥犬,放任牠們在路上任意咬人,草菅人命,以此作樂。官府因為害怕得失桂林皇親宗室,所以也不敢過問,老百姓就更加敢怒不敢言。

曹學佺 (網上圖片)

曹學佺 (網上圖片)

常言道「上得山多終遇虎」,天啟二年(1622),整治惡人的時候終於到了。此時一位正直不阿、人稱「閩中十才子」之首曹學佺獲任命為廣西右參議。在上任道上,曹學佺已得悉桂林的皇親們的惡行,決心要好好整治惡人。有一天,僕人如是放出鬥犬任意咬人,剛巧一位路過的秀才走避不及,倒在地上,眼看快要命喪狗口。此時一名屠夫路見不平,於是刷刷兩聲,即把狗頭落剁,救下秀才。霎時之間,僕人們心知難向主子交待。於是仗著自己人多,把屠夫捆綁起來,再送到官方要求治罪,說是要求填(狗)命。

仗義每多屠狗輩 (網上圖片)

仗義每多屠狗輩 (網上圖片)

案件剛好由曹學佺審理。曹學佺對於鬥犬的惡行早有所聞,再仔細查察案情後,決定不管對方皇親宗室的身份,判屠夫無罪,當庭釋放,並判該皇親宗室賠償秀才醫藥費。皇親宗室自知理虧,但又怕開壞了先例,於是心生一計,要求重審。並且暗中派人威逼利方誘那秀才,要求更改口供,說當時只跟鬥犬在玩鬧嬉戲,此時突然出現一位惡形惡相的屠夫,把鬥犬殺了,請大人作主,要屠夫為鬥犬償命。

於是乎,案件被迫再審。曹學佺聽完秀才更改後的口供後,勃然大怒,斥責他枉為讀書人,竟然恩將仇報,謊稱與狗為友,謀害曾經於他有救命之恩的屠夫。於是下令衙役仗擊秀才,於於秀才招認是皇親威迫利誘才改口供。真相大白之後,曹學佺為免後人繼續犯錯,所以在案件上寫下「仗義每當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的千古名句。名句發展至後世,有說與歷史上以「屠狗」為業的人物有關,此人便是漢初曾幫劉邦打天下的樊噲。

樊噲 (網上圖片)

樊噲 (網上圖片)

漢高祖以流氓天子而得天下,身邊有不少出身出身卑微的草莽英雄,其中一位便是早年以屠宰狗為業的將軍樊噲。樊噲與劉邦是同鄉,在沛縣為市井小民,其後劉邦在豐縣附近起義,攻下沛縣,兩人一起打天下。樊噲最有名之事跡為曾在鴻門宴時出面營救劉邦。

話說秦後,項羽不守「先入關中者為王」之約。劉邦考慮到軍力遠不如項羽,所以決定到項羽軍營中請罪,此時謀士范增擬在鴻門宴上謀殺劉邦,險象環生,幸得樊噲智勇兼備,力保不失。《史記》對於鴻門宴有詳細的記載。據說宴會期間,樊噲守在營外,得知形勢危急,仍手持鐵盾入營。項羽營前的營門侍衛試圖阻止,但樊噲衝撞侍衛直接闖入。項羽張大眼睛瞪著樊噲,問:「來者何人?」。劉邦的謀士張良回答:「他是沛公(劉邦)駕車的參乘樊噲。」項羽讚嘆道:「真是位壯士。」於是賜給樊噲一杯酒與一塊生的豬肩胛肉。樊噲把酒一口飲盡,拔劍切開肉吃食。項羽說:「你還能喝嗎?」樊噲說:「臣連死都不怕了,還推辭一杯酒嗎?」。

從古之今,草莽英雄一直為社會所推祟。圖為電視劇集中小人物伸張正義的場景。(網上圖片)

從古之今,草莽英雄一直為社會所推祟。圖為電視劇集中小人物伸張正義的場景。(網上圖片)

接下來,樊噲據理力爭。先表示秦王的暴政不可取,然後是再提楚懷王「先入關中者為王」之約。表示劉邦率先攻入咸陽,卻封閉皇宮,不敢私取一分一毫,更把軍隊開回駐在霸上,都是為了等待項羽大王來接管!至於為何劉邦派遣軍隊把守關門,是防有盜賊偷取這些財寶。然而劉邦如此勞苦功高,項羽大王您不但沒有賞賜,還聽從小人的離間,要殺有功勞的人,這正是暴秦滅亡的原因,大王您不可以再犯相同的錯了。項羽聽後默然,無言以對。這時劉邦藉口如廁,帶領樊噲離去,這便是耳熟能詳的鴻門宴故事。

後世為紀念樊噲在鴻門宴中的忠義,所以每當提起「仗義每多屠狗輩」多聯想到樊噲。以他早年雖然以屠狗為業,但在「鴻門宴」時卻能挺身而出,力保不失,智勇雙全。

往下看更多文章

「鄭人爭年」無根無據 惹笑眾人無意義

2024年04月15日 20:00

「鄭人爭年」這個成語最早的典故是出自於法家學派的代表著作《韓非子》,在《外儲說左上》中有提及:「鄭人有相與爭年者,一人曰:『吾與堯同年。』其一人曰:『我與黃帝之兄同年。』訟此而不決,以後息者為勝耳。」

春秋戰國時期,鄭國有兩個特別喜歡胡吹亂謅的人。恰巧這兩人經常在市集上相遇,因此兩個同樣爭強好勝的人每次見面都免不了爭出個高下。有次,其中一個人(甲)就跟往常一樣,在市集中大肆吹噓:「諸位,你們應該知道,我就是我們鄭國年紀最大的人啊!」正在這時,另一個喜歡吹牛的人(乙)經過。他一聽甲這麼說,心中可不服氣,馬上反駁道:「你可真不要臉,明明我才是鄭國年紀最大的人!」兩人各不相讓,不消一刻就爭論了起來,周圍的人都抱著看熱鬧的心態圍了過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甲見乙一臉憋屈,心中得意極了。他清清噪子,故作玄虛地說:「你有甚麼不服呢?不瞞你說,我跟上古時代的帝王堯可是同年同日生,你怎麼可能會比我年長呢?」甲語音甫落,乙就馬上打斷道:「你可有所不知,我實話告訴你,我可是跟黃帝的哥哥同歲。這麼一算,還是我的年紀比較大。」甲真的被他的厚面皮所震驚到,立馬喊道:「你可別瞎說,以前都沒聽過你說這事。總而言之,我就是最年長的!」眼見甲要耍賴,乙也急得直跺腳。只見他瞪直眼珠子,高聲反駁:「怎麼又一下子又變成你年紀最大呢?明明就是你在胡說八道!」

被《史記》稱為五帝之首黃帝出生於西元前 2711 年,距春秋戰國將近1000年歷史,所以不論是甲和乙都只是在胡吹亂嗙。(網上圖片)

被《史記》稱為五帝之首黃帝出生於西元前 2711 年,距春秋戰國將近1000年歷史,所以不論是甲和乙都只是在胡吹亂嗙。(網上圖片)

此時,有一位著名的學者經過集市。人們見兩人僵持不下,便請那位學者來做裁判,評定這兩個人到底誰是誰非。學者剛到就先把快扭作一團的兩人拉開,然後向甲問道:「你說你和堯同年出生,有甚麽證據嗎?」甲可沒想到要拿出甚麼證據,只得睜大眼睛,搖了搖頭。學者再次向乙問道:「你說你和黃帝哥哥同歲,又有什麽證據嗎?」被學者這麼一問,同樣沒有證據的乙也只好像甲一樣低下了頭。

堯畫像,由清代姚文翰所繪製。網上圖片

堯畫像,由清代姚文翰所繪製。網上圖片

學者知道兩人都是信口開河說大話,為了讓事情告一段落他又追問道:「請告訴我,判定誰年紀比較大有甚麽用處呢?」「用處?」這兩個人一聽,異口同聲地把學者的問題重覆了一遍,然後大眼望小眼的沉默了下來。見兩人面面相覷,周圍的人都忍不住笑了起來,然後便紛紛散去。

戰國彩繪人物黑漆奩 (網上圖片)

戰國彩繪人物黑漆奩 (網上圖片)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鄭人爭年」這個成語,意指爭論的事情既無根據,又無意義;含貶義。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