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從何時開始中國人喜歡玩「吃醋」 為何與唐太宗有關?

歷史長河

從何時開始中國人喜歡玩「吃醋」 為何與唐太宗有關?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從何時開始中國人喜歡玩「吃醋」 為何與唐太宗有關?

2024年12月20日 10:00

「吃醋」(粵語︰呷醋)在今天是日常用語,常用作形容男女之間因為對方忽視自己,進而產生的一種失落情感,或用作形容某人有嫉妒之心。每聽到這句,總會有種酸溜溜的感覺。中國人何時喜歡玩「吃醋」呢?這得從唐代說起,也是典故的原型,而且與歷史上的名君唐太宗有關。

房玄齡是初唐名相,在唐太宗即位後便任職中書令;貞觀三年二月為尚書左僕射;貞觀十一年獲封梁國公;貞觀十六年七月進位司空,位高權重。不過房玄齡年輕時出身寒微,卻得一漂亮女子為妻。為此,房玄齡曾經表示害怕妻子看不起他、拋棄他另就高枝的顧慮。結果其妻二話不說,抓起剪刀自刺一目,表示永不變心,並且全力支援丈夫成就大業。由於這一經歷,房玄齡非常敬重他的妻子,他妻子也百般呵護和捍衛他們之間的愛情。

清殿藏本房玄齡畫像 (網上圖片)

清殿藏本房玄齡畫像 (網上圖片)

尚書大人(房玄齡) 勞苦功高,唐太宗為了犒勞他,曾經下旨賜給他幾位美人,但是房玄齡卻推託不受。明白到房玄齡此舉是愛妻心切,但堂堂尚書大人怎可沒幾個像樣的美女在身邊待候呢?因此只好請求皇后代為出面,召見房玄齡的夫人,勸解道官員納妾本來就有常制,完全符合規矩,而且司空年高體弱,皇帝想用多個女人照顧他以表關心。可是房夫人對這些毫不領情斷然拒絕。唐太宗勃然大怒,表示她現在得兩條路可以選擇︰一是改變初衷,不再妒忌,這樣可以相安無事;二是可以繼續妒忌成性,但必須被處死。房夫人毫不猶豫表示寧可為妒而死。太宗皇帝拿出一罈子毒酒給她喝,房夫人一飲而盡。唐太宗感到無奈,嘆道︰「這樣強悍的女人連我身為皇帝都感到害怕,更何況是房玄齡呢!」當然皇帝賜給房夫人的也不是毒酒,而是香醋,所以也有人此為這個故事就是「吃醋」的最早版本。

男女之間容易因為嫉妒而「吃醋」(示意圖片)

男女之間容易因為嫉妒而「吃醋」(示意圖片)

此說在文獻上有所記載,據唐‧劉餗《隋唐嘉話‧卷中》︰「梁公夫人至妒,太宗將賜公美人,屢辭不受。帝乃令皇后召夫人,告以媵妾之流,今有常制,且司空年暮,帝欲有所優詔之意。夫人執心不回。帝乃令謂之曰:『若寧不妒而生,寧妒而死』曰:『妾寧妒而死。』乃遣酌卮酒與之,曰:『若然,可飲此鴆。』一舉便盡,無所留難。帝曰:『我尚畏見,何況於玄齡!』」

吃麵時少不了要加「醋」 (資料圖片)

吃麵時少不了要加「醋」 (資料圖片)

唐代女子為何能夠敢愛敢恨,成為後世口中的「妒女」呢?這主要與唐代女性在社會上獨立的地位有關。唐王朝是在魏晉南北朝數百年民族大融合的基層上形成的統一國家,其文化容納了北方和西域廣大地區少數民族的觀念和習俗,同時戰爭對士族制度的打擊也大大衝擊了兩漢以來形成的禮教制度,這為唐代的社會風氣提供了一個特殊的滋養環境。一方面,廣大少數民族影響中原社會導致兩種變化︰一是婚姻形式多樣化,二是婦女地位相對提高,可以選擇自由戀愛和婚姻,流行「男人重色,女子愛才」的浪漫情調;自由奔放的藝文娛樂行業甚至時興類似女子群婚、自由交往的時髦婚姻方式,這為人們提供了多種婚姻選擇。當中一些少數民族社會制度甚至還保留著母系氏族社會,婦女可以主事甚至主政。受其影響的唐代婦女可以騎馬出行,平時可以穿著男裝胡服。婚姻上女性比較主動,可以自主。尋偶結婚時女子可以選擇自己中意的情,而婚姻不如意時也允許女子主動提出離婚改嫁。有關資料在唐人小說甚至敦煌卷子裏非常豐富。

唐代女性社會地位高,婦女可以騎馬出行,所以史稱多「妒女」。(資料圖片)

唐代女性社會地位高,婦女可以騎馬出行,所以史稱多「妒女」。(資料圖片)

自「吃醋」一詞出現後,後世作品紛紛採用至今,如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三二:「只怕你要吃醋拈酸。」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八回:「我並不是那種吃醋調歪的人。」以及 茅盾 《鍛鍊》十六:「四個國家,實在是兩派,你親了這一邊,那一邊就要吃醋。」可見大家已習慣使用「吃醋」一詞了。

往下看更多文章

蒼頭軍「異軍突起」 陳嬰棄稱王歸順項梁

2025年01月24日 20:00

「異軍突起」這個成語的典故最早是出自於西漢司馬遷所寫的《史記》,當中的《項羽本紀》有言:「少年欲立嬰便為王,異軍蒼頭特起。」

秦朝末年,秦二世荒淫無道。在天下百姓都怨聲載道的情況下,陳勝、吳廣的揭竿起義率先為秦末亂事拉開了帷幕。農民戰爭隨着各地起義軍的響應,很快變成了傾覆秦朝的一股巨大勢力。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當時在東陽縣,有個名叫陳嬰的人。身為東陽縣令史的他,因為在任職期間謹言慎行,為人又忠厚,所以在秦朝末年被尊稱作「長者」。在東陽縣享有盛譽的他,一直被當地的少年當成楷模和榜樣。因此,當縣內年輕人在起義風潮的影響下殺掉東陽縣的縣令後,都希望陳嬰來主持大局。因為東陽縣的縣令死後,東陽縣一時陷入群龍無首的窘態,要是沒有一個德高望重的人來指揮民眾,恐怕會亂事叢生。

雖然陳嬰早就因為反對秦朝的暴政而辭了官,但在年輕人的熱情鼓動下,陳嬰最終答應出任首領一職。因着陳嬰寬和、信義的名聲,不少外鄉人都慕名而來。就這樣,陳嬰所統領的人數由一開始的三千人變成了三萬多人。陳嬰的隊伍因為頭上戴了一圈黑巾,所以又被稱之為蒼頭軍。由於蒼頭軍發展迅速,且聲勢浩大,所以人們都對這一下子突然冒出來的蒼頭軍十分感興趣。儘管陳嬰沒有自立為王的打算,但架不住眾人的呼聲,所以也同意了稱王一事。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沒想到,陳嬰的母親卻站出來勸說陳嬰,溫聲細語地說: 「自從我嫁到陳家,就沒聽說過祖上出過甚麽達官貴人。如今,你當了三萬多人馬的首領。看似威風無限,其實這根本不是甚麼好事⋯⋯」她見兒子面露不解,欲言又止了一番,決定繼續說下去:「倒不如你率領眾人,歸順於實力雄厚的義軍首領。那麼到時候起義成功,你至少可以被封為王侯將相;但萬一起義失敗,也沒有人會責怪你的。」陳嬰一向孝順,所以他聽從母親的話,不敢稱王。

他把部下都召集起來,鄭重地說:「我出身寒門,實在是不敢稱王。我聽說如今起義的項梁正是楚將項燕的後代,想必在不久的將來他一定能成功率兵滅秦,所以我決定帶領大家去投奔他,你們意下如何?」將士們都覺得陳嬰言之有理,所以都表示同意。因此在項梁率兵過江時,陳嬰便率眾歸順了他。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後人由此提煉出「異軍突起」這個成語,成語原義是指另組一支軍隊,自樹一幟;現在多比喻突然興起的新生力量;含褒義。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