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立茲獎得主爆猛料 「拜登下令炸北溪管道」
儘管調查各方均認為北溪管道遭「蓄意人為破壞」,但對於可能的幕後黑手,四個月來仍眾說紛紜。近日就有人爆出真相:美國潛水員在一次軍演的掩護下,在北溪管道下安置了炸藥,3個月後,挪威人再將其引爆。

赫什的調查報告直指美國是破壞北溪管道幕後黑手。
2月9日,美國資深調查記者、普立茲獎得主西摩•赫什發表了一篇名為《美國如何摧毀北溪管道》的文章,爆料指美國政府炸毀北溪管道。

北溪管道遭「蓄意人為破壞」震驚世界。AP圖片
赫什在報告一開始,就將矛頭對準美國海軍「潛水和打撈中心」,稱幾十年來,該中心一直在培訓技術精湛的深水潛水員。據一名消息人士透露,去年6月,在挪威政府的幫助和波羅的海行動2022軍事演習的掩護下,美國海軍潛水員在波羅的海海底佈設了爆炸裝置。
赫什續指,炸毀北溪管道正是美國總統拜登的決定,而這個決定是拜登與其外交政策團隊——國安顧問沙利文、國務卿布林肯和副國務卿紐蘭,討論了長達九個月後做出的。美國中情局隨後制定了具體計畫。
赫什援引「直接知情人士」的話稱,炸毀北溪管道的想法最初由沙利文提出。在此後的討論過程中,海軍提議動用新近服役的核潛艇執行任務,空軍討論了空投裝備延時遙控引信的炸彈。最終敲定由中情局執行破壞行動。
去年3月,中情局行動組成員飛赴挪威,與挪威情報部門和海軍討論實施破壞的具體地點。期間,美挪兩國經過商議,決定向丹麥和瑞典的高級官員通報近期將準備實施潛水行動,以免兩國海軍一線人員干擾行動。
按原定計劃,爆炸裝置上裝有一個延時起爆器,爆炸將發生在佈設後的48小時,但白宮方面認為爆炸時間離演習太接近。為避免外界生疑,華盛頓方面要求將起爆裝置改為遠端指令起爆。
9月16日,一架挪威海軍的P-8巡邏機在目標海域投下了一個聲呐浮標。浮標發射信號,傳到爆炸裝置。幾小時後,高能C4炸藥被觸發。幾分鐘後,北溪管道中的天然氣開始在水面上擴散,震驚世界。
赫什還分析了美國為什麼要這麼做,他認為這源於美國的政治擔憂:首先,俄羅斯依靠天然氣貿易持續獲得能源收入;而德國和其他西歐國家一直「沉迷於」俄羅斯的低成本天然氣,卻減少對美國的能源依賴,同時削弱了他們對烏克蘭支持的承諾。
值得留意的是,現年85歲的赫什並非名不見經傳的普通記者,他在美國新聞界聲名赫赫。他曾在1969年揭露美軍在越南戰爭時期的「美萊村大屠殺」的暴行,並於1970年獲得普立茲新聞獎。2004年,他還報導了美軍在伊拉克戰爭時期的虐囚事件。赫什因持續揭露美國政府醜聞,獲得過兩次美國國家雜誌獎、五次美國喬治•波爾克獎、一次英國喬治•奧威爾獎等權威新聞獎項。
這篇調查報導發表後,迅速被各國權威媒體轉述,引起熱議,白宮、美國中情局等美政府機構則緊急否認。當被問及挪威政府支持美方行動的說法是否正確時,挪威外交部也稱:「這些說法是錯誤的。」
另據「今日俄羅斯」(RT)報導,被問及相關問題時,俄羅斯聯邦安全會議秘書派特魯舍夫表示,他沒有關於北溪洩漏事故幕後黑手的信息。他說:「如果他們(美國人)報告這麼說,你可以去問他們。我不知道是誰炸毀了它。」
在北溪事件發生後,烏克蘭官員和美國立即將矛頭對準俄羅斯;俄方予以否認,並暗指美國和北約參與其中。俄羅斯方面曾呼籲多國協調開展調查,一度遭到拒絕。
值得一提的是,對於北溪事件,美國多名官員表示「喜聞樂見」。去年10月,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形容事件是一個「巨大的機遇」,「可以一勞永逸地消除(歐洲)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今年1月,美國副國務卿紐蘭在國會表示,她對北溪管道被摧毀成一塊「海底廢金屬」而感到滿意。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