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pload_article_image

「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出自唐代那位名臣之口?

中國歷史五千年,留下的名句在如歷史長河中多不勝數。在第六屆「中國歷史校際精英問答比賽」一條必答題,「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的名言是由哪位唐代賢臣所言?答案可選A魏徵 B房玄齡 C杜如晦。結果同學很容易回答是A魏徵。但為何是魏徵呢?為何問題把範圍收窄到唐代呢?這得從三人的官職,以及該句的出處說起。

毛澤東在《矛盾論》提出︰「唐朝人魏徵說過︰『兼聽則明, 偏信則暗。』」但《新唐書》、《舊唐書》及《貞觀政要》均不見該段記載,但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卻有記載,然《資治通鑑》本為帝王之書,可見是有意講給君王聽的。再考此句最早出處在東漢王符《潛夫論‧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因此把問題設定在唐代可以減少相關爭議。

隋代速亡的教訓使初唐君臣無不引以為鑑 (網上圖片)

現在再看《資治通鑑》所載說出此句的場合。原文時間點在貞觀二年(628年),唐太宗問魏徵:「君主怎樣能夠明辨是非,怎樣叫昏庸糊塗?」魏徵回答:「廣泛地聽取意見就能明辨是非,偏信某個人就會昏庸糊塗。」原文為「上問魏徵曰:『人主何為而明,何為而暗?』對曰:『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從發問時間來看,是在唐太宗繼位的第二年,時間距離唐代立國十年左右,李世民的江山並未穩定,隋代速亡還歷歷在目,所以很怕會重蹈覆轍。於是魏徵來個說書式教誨,說舜帝怎樣關心民間疾苦,做到耳聽四面,眼觀八方。又重溫秦二世、南朝梁武帝及隋煬帝怎樣信奸臣而亡國。

- 閱讀更多 -

往下看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