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出自唐代那位名臣之口?
中國歷史五千年,留下的名句在如歷史長河中多不勝數。在第六屆「中國歷史校際精英問答比賽」一條必答題,「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的名言是由哪位唐代賢臣所言?答案可選A魏徵 B房玄齡 C杜如晦。結果同學很容易回答是A魏徵。但為何是魏徵呢?為何問題把範圍收窄到唐代呢?這得從三人的官職,以及該句的出處說起。
毛澤東在《矛盾論》提出︰「唐朝人魏徵說過︰『兼聽則明, 偏信則暗。』」但《新唐書》、《舊唐書》及《貞觀政要》均不見該段記載,但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卻有記載,然《資治通鑑》本為帝王之書,可見是有意講給君王聽的。再考此句最早出處在東漢王符《潛夫論‧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因此把問題設定在唐代可以減少相關爭議。

隋代速亡的教訓使初唐君臣無不引以為鑑 (網上圖片)
現在再看《資治通鑑》所載說出此句的場合。原文時間點在貞觀二年(628年),唐太宗問魏徵:「君主怎樣能夠明辨是非,怎樣叫昏庸糊塗?」魏徵回答:「廣泛地聽取意見就能明辨是非,偏信某個人就會昏庸糊塗。」原文為「上問魏徵曰:『人主何為而明,何為而暗?』對曰:『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從發問時間來看,是在唐太宗繼位的第二年,時間距離唐代立國十年左右,李世民的江山並未穩定,隋代速亡還歷歷在目,所以很怕會重蹈覆轍。於是魏徵來個說書式教誨,說舜帝怎樣關心民間疾苦,做到耳聽四面,眼觀八方。又重溫秦二世、南朝梁武帝及隋煬帝怎樣信奸臣而亡國。

魏徵 (網上圖片)
對於魏徵,我們知道他的身份是諫議大夫,而其餘兩人屬於宰相,在貞觀三年(629年)二月,房玄齡為尚書左僕射、杜如晦為尚書右僕射,因此二人有「房謀杜斷」之稱。既然大家的官位不同,立場及看法也會不同。在歷史上,唐太宗、魏徵及房玄齡三人曾一起議事,時間在貞觀十年(636年),見於《貞觀政要》。當時唐太宗提出帝王之業創業難還是守成難的問題。房玄齡說創業難,「天地草昧,群雄競起,攻破乃降,戰勝乃克。由此言之,草創為難。」
至於魏徵的答案剛好相反,認為守成才難。因為帝王起於亂世,只要「四海歸命,天授人與」即能成事。相反得天下後,「志趣驕逸,百姓欲靜而徭役不休」,君主未能正視人民希望減少稅收的願望,「國之衰弊,恆由此起。」事後太宗表示兩人的想法有可取之處。房玄齡因為隨李世民打天下而想起創業艱難,而魏徵因為要替太宗安天下,「慮生驕逸之端,必踐危亡之地」,所以認為守成更難。

房玄齡 (網上圖片)
比較魏徵與房玄齡兩人,因為兩人出身背景不同,所以言行方式也不同。魏徵說話不留情面,所以看輕房玄齡等人創業上的成就,也正如歷史所載他經常得罪唐太宗。至於房玄齡只說出創業之難,但沒說守成容易,即無意貶低守成人士的作用,為人厚道。若再看房玄齡在《貞觀政要》更多的言行,會發現他更加關心貞觀年間的成就及維持得來不易的江山。如貞觀四年(630年),房玄齡奏言:「今閱武庫甲仗,勝隋日遠矣。」此言表示唐軍戰力在隋軍之上。又如「遭隋室大亂之後,戶口太半未復,兵兇戰危,聖人所慎,和親之策,實天下幸甚。」及「臣觀古之列國,無不強陵弱,眾暴寡。今陛下撫養蒼生,將士勇銳,力有餘而不取之,所謂止戈為武者也。昔漢武帝屢伐匈奴,隋主三征遼左,人貧國敗,實此之由,惟陛下詳察。」強調在隋末大亂後國力尚未十足恢復,用兵要小心,不應輕啟邊釁,對外用兵。

「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圖為唐代《海獸葡萄紋鏡》。唐代銅鏡鑄造精美,紋飾常帶域外文化色彩,瑞獸葡萄鏡正是重要代表。(網上圖片)
再看看房玄齡的言行比較小心謹慎,不敢居功,如「陛下撝挹之志,推功群下,致理升平,本關聖德,臣下何力之有?」另外是較能照顧舊部,如太宗初即位,中書令房玄齡奏言:「秦府舊左右未得官者,並怨前宮及齊府左右處分之先己。」此言太宗即位之初未能好好照顧屬下的官僚,但卻優先提拔在玄武門之變中失敗的太子建成及弟弟元吉之部下。

唐代閻立本作《步輦圖》卷。貞觀八年(634年),西藏松贊干布遣使臣到長安,向唐太宗李世民求婚聯姻。(網上圖片)
至於杜如晦有記載的言行就更少了,如「天子有諍臣,雖無道,不失其天下。」簡單陳述了諫官的作用。還有是一些奏事,「監察御史陳師合上《拔士論》,謂人之思慮有限,一人不可總知數職,以論臣等。」所謂「房謀杜斷」之說有一定的道理。
總而言之,由於房玄齡及杜如晦位居宰相的身份,所以兩人主力於辦事居多,不像魏徵諫議大夫以言事工作為主。
往下看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