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網友推介淡水魚刺身「好吃得要命」蔡瀾翌日抱恙入院被質疑不顧安全
蔡瀾23日傍晚突然在社交平台發文,表示因身體抱恙,需入院調理,並會暫停撰寫日記數天,令一眾讀者擔心不已。不過,在入院前的一周,他才在日記先後推介了兩種「禁忌料理」,最初他寫了到在日本大分的臼杵品嘗「河豚全餐」,嘗盡河豚不同部位;其後又大談順德、潮汕的「淡水魚刺身」,當時更直言「大不了最多是拉肚子,不會死人」。23日他突然發文表示身體抱恙入院,令不少讀者膽心先生今次真的是吃壞肚子了,幸好蔡瀾也有在社交平台交代事件後續。
蔡瀾入院前撰文 大談「淡水魚刺身」與「危險料理」

而公布入院消息前的 最後一篇日記 蔡瀾力推淡水魚刺身。

蔡瀾更推介了台灣的「蚋仔」小貝生腌,山東人的生海腸,還有生螃蟹、生蝦。

蔡瀾並不是第一次推介 「危險料理」。

過往他就曾推介日本的「河豚全餐」。
蔡瀾素對飲食有一番獨到見解。近年活躍社交平台的他,在22日、23日的Facebook日記先後談及日本河豚料理與淡水魚刺身。河豚素來被稱為「危險料理」,因河豚肝含有劇毒,且毒性耐熱,在烹煮和乾燥等食物配製過程後,仍會留在魚組織內。而中毒者可能會有呼吸急速等呼吸症狀,並可能出現低血壓、抽搐和心律不正。一般而言,病者的神志會一直保持清醒,直至死亡前的一段短時間,而死亡通常在進食後的六小時內發生,所以吃河豚是十分危險的。不過蔡瀾並未敬而遠之,並手指「好吃得要命的東西,而且危險性越強越想去挑戰」,又謂「危險料理,是可以克服」,又娓娓道來在大分一老店享用河豚全餐的體驗。
翌日,他又寫到淡水魚刺身,素知淡水魚多有寄生蟲,刺身品嘗腸胃或易受感染。不過,蔡瀾在文中就反駁有些人認為「生吃海魚無事,但是淡水的絕對不能去碰」,無非是因為「淺水的寄生蟲多」和「河水污染的關係」,他又表示「人家可以吃,我就可以吃,大不了最多是拉肚子,不會死人」,直言「別因為其他人怕了就不去嘗試,那損失太大」。帖文一出即引網民熱議,有人認同淡水魚刺身滋味無窮,也有人引述蔡瀾曾經說過的「吃活魚,有個原則,那就是只吃深海的」,質疑他自打嘴巴。

蔡瀾以自身經驗強調 「人家可以吃,我就可以吃,大不了最多是拉肚子, 不會死人。」

蔡瀾23日公佈,身體抱恙需住院。
豈料在日記刊出翌日,他便在社交平台公布身體抱的消息,並指需要入院調理,因此日記需要暫停數天。不過,蔡瀾在文末又不忘幽默本色,自嘲一番,特別寫道「住院跟吃危險料理及淡水魚刺身無關,請放心。一笑。」不少讀者看到蔡瀾入院帖文,也祝福望他早日康復,亦有朋友留言指待他出院後,要一同去吃「危險料理」。

並煞有介事強調 「住院跟吃危險料理及淡水魚刺身無關,請放心。一笑。」
網友質疑蔡瀾推淡水魚刺身是自打嘴巴
網民留言:
「自己講過又唔記得 吃活魚,有個原則,那就是只吃深海的,而且要生長在溫帶或寒帶之中,靠近熱帶的魚都不能吃。和我們以為一活就可以拿來做剌身,完全相反。 三文魚會游到淡水的河中產卵,是一大禁忌。當然,淡水如果不受污染的話,還能養出能生吃的魚來,但當今的河流,有哪一條是乾淨的呢?」、「睇你從邊個角度睇姐, 可能好食嘅, 但健康角度極易中肝吸蟲喔~咪搞~」、「小心!因環境變了:海水或淡水很多污染了,種菜以前不灑農藥現在灑幾遍…」、
「以前往上環生記, 一定要點生鯇魚片, 可惜現在已經沒有了!」、「新加坡不能賣淡水魚魚生了。非常可惜。新加坡魚生以素菜,姜,一點小辣椒,和醬油麻油拌勻新鮮魚生。搭配白粥生滾雞蛋,一流。」、「腸胃好是吃出來的!」、「蚋仔 真的絕頂美味。」、「吃了一遍生醃蝦, 回不了頭了。」、「可惜了, 馬來西亞河裡的魚那麼豐富, 沒有多少個人會做。」、「确實,肉類生食的口感是熟肉不能取代的。一發入魂,試過就返唔到轉頭。」、「食完食返啲杜蟲丸就會安樂啲。」
進食淡水魚刺身有機會受到 中華肝吸蟲感染,進而危害健康......
中華肝吸蟲是甚麼?
中華肝吸蟲是一種食源性寄生蟲,它會通過淡水池塘內的螺和魚傳播。人們吃下受感染的淡水魚後,囊狀幼蟲會在十二指腸破囊而出,遷移到肝臟內的膽管·囊狀幼蟲會在膽管內發育成蟲,然後產下蟲卵,蟲卵可隨膽汁進入糞便,繼續傳播周期。
感染中華肝吸蟲的後果
感染大量中華肝吸蟲會引致食慾不振、腹瀉和發燒造成膽管梗阻和肝硬化,嚴重者可造成慢性黃疸,繼而較容易出現膽管癌或際癌症研究機構巳把中華肝吸蟲列為「會令人患癌」(第一組)。
注意要點:
超過100種淡水魚可感染到中華肝吸蟲,當中主要為鯉科魚類,例如鯇魚(草魚)及大頭(花鰱或鱅魚)。

鯇魚(上)及大頭(下)等淡水魚應徹底煮熟才進食
酒、醋、日式芥辣、黄芥辣及香料均不能殺死包括中華肝吸蟲在內的寄生蟲。
給消費者的建議
不應吃生或未經徹底煮熟的淡水魚。
消費者應確保淡水魚徹底煮熟,特別是火鍋或粥品中的淡水魚。
使用專門用具分開處理生的食物和即食食物,以防交叉感染。
香港已立例禁售傳統中式魚生(淡水魚魚生)逾30年,因為進食生或未經徹底煮熟的淡水魚有機會受到中華肝吸蟲感染,進而危害健康。
據食物安全中心資料,超過100種淡水魚可感染到中華肝吸蟲,當中主要為鯉科魚類,例如鯇魚(草魚)及大頭(花鰱或鱅魚)。感染小量中華肝吸蟲可全無症狀或只出現輕微症狀,但感染大量中華肝吸蟲則會令患者受到長期嚴重感染,引致食慾不振、腹瀉和發燒。此外,中華肝吸蟲亦會造成膽管梗阻和肝硬化,嚴重者可造成慢性黃疸,繼而較容易出現膽管癌(由膽管細胞引致的癌症)。
食物安全中心呼籲公眾切勿吃生或未經徹底煮熟的淡水魚,指出酒、醋、日式芥辣、黃芥辣及香料均不能殺死包括中華肝吸蟲在內的寄生蟲,亦提醒公眾如用作火鍋及粥品等食物配料時,又或魚片切得太厚時,雖特別注意淡水魚會否煮不熟。
往下看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