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唐太宗為何說「以銅為鏡」?背後竟與中國銅鏡興衰有關

歷史長河

唐太宗為何說「以銅為鏡」?背後竟與中國銅鏡興衰有關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唐太宗為何說「以銅為鏡」?背後竟與中國銅鏡興衰有關

2025年05月30日 10:00

《舊唐書•魏徵傳》記了一段唐太宗的千古名言:「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後世把焦點都放到名臣魏徵身上。但唐太宗為何特別提到「以銅為鏡」呢?這又與中國銅鏡發展史有關。銅鏡在中國歷史悠久,從新石器時代齊家文化一直延續至清代,而在初唐達到巔峰。

在顧愷之的《女史箴圖》中,有使用銅鏡梳妝的情景。(網上圖片)

在顧愷之的《女史箴圖》中,有使用銅鏡梳妝的情景。(網上圖片)

中國傳統銅鏡一般為無柄、有鈕的款制,其使用方式與西方的有柄銅鏡有所不同。中國銅鏡的使用,大體有兩種方式︰1. 在鈕上系以綬帶,用手持帶;2. 將銅鏡放置在金屬、木質等材質的支架上。相傳為東晉時期顧愷之所繪圖的《女史箴圖》中,就有當時人們使用銅鏡梳妝的情景,集中表現了中國古代銅鏡最主要的兩種使用方式。

更多相片
在顧愷之的《女史箴圖》中,有使用銅鏡梳妝的情景。(網上圖片)

在顧愷之的《女史箴圖》中,有使用銅鏡梳妝的情景。(網上圖片)

戰國銅鏡多反映先民對自然界的敬畏和岸拜。圖為戰國「四獸紋銅鏡」。直徑18.9cm、鏡緣厚0.8cm。主紋是四個怪獸,地紋由細密繁縟的羽狀紋構成。(資料圖片)

戰國銅鏡多反映先民對自然界的敬畏和岸拜。圖為戰國「四獸紋銅鏡」。直徑18.9cm、鏡緣厚0.8cm。主紋是四個怪獸,地紋由細密繁縟的羽狀紋構成。(資料圖片)

漢人用鏡除了修容外,更多的是吉祥意義。圖為漢「尚方博局紋鏡」。鏡背中央圓紐,四周飾以規矩、乳釘、四靈、仙人等圖像,並一圈吉祥文。(網上圖片)

漢人用鏡除了修容外,更多的是吉祥意義。圖為漢「尚方博局紋鏡」。鏡背中央圓紐,四周飾以規矩、乳釘、四靈、仙人等圖像,並一圈吉祥文。(網上圖片)

唐代銅鏡鑄造精美,紋飾常帶域外文化色彩,圖中「海獸葡萄紋鏡」正是重要代表。(網上圖片)

唐代銅鏡鑄造精美,紋飾常帶域外文化色彩,圖中「海獸葡萄紋鏡」正是重要代表。(網上圖片)

宋代銅鏡受到了當時繪畫藝術的影響。圖為「李太公府」雙鳳紋銅鏡。直徑30.4cm、鏡緣厚0.7cm。(資料圖片)

宋代銅鏡受到了當時繪畫藝術的影響。圖為「李太公府」雙鳳紋銅鏡。直徑30.4cm、鏡緣厚0.7cm。(資料圖片)

在蘇州元末張士誠父母合葬墓出土的「元代銀鏡架」 (蘇州博物館藏)

在蘇州元末張士誠父母合葬墓出土的「元代銀鏡架」 (蘇州博物館藏)

在漫長身的歷史歲月中,銅鏡紋飾的風格、內涵發生了多次變化。朝代的更迭、時局的變遷、社會風氣與思想的轉變,深深地影響著銅鏡紋飾。銅鏡紋飾所蘊含的文化內涵,也從對自然、神靈的敬畏,逐漸轉向對世人生活的關注。

戰國銅鏡多反映先民對自然界的敬畏和岸拜。圖為戰國「四獸紋銅鏡」。直徑18.9cm、鏡緣厚0.8cm。主紋是四個怪獸,地紋由細密繁縟的羽狀紋構成。(資料圖片)

戰國銅鏡多反映先民對自然界的敬畏和岸拜。圖為戰國「四獸紋銅鏡」。直徑18.9cm、鏡緣厚0.8cm。主紋是四個怪獸,地紋由細密繁縟的羽狀紋構成。(資料圖片)

戰國銅鏡的紋飾,呈現出一種繁縟複雜,神秘詭譎的風格,反映了先民對自然界的敬畏和岸拜。戰國銅鏡有兩類主紋最為常見。一類是動物紋,如龍紋、鳳紋和一些未知名的怪獸,面目猙獰、身軀蟠繞,是現實中動物被神化的體現;一類是幾何紋,如三字紋、菱形紋等,可能是先民對自然界的抽象認知。除主紋外,戰國銅鏡還有雲雷紋、羽狀紋等地紋,其細密繁複的排列方式,更加烘托出了主紋的神秘氣息。

漢人用鏡除了修容外,更多的是吉祥意義。圖為漢「尚方博局紋鏡」。鏡背中央圓紐,四周飾以規矩、乳釘、四靈、仙人等圖像,並一圈吉祥文。(網上圖片)

漢人用鏡除了修容外,更多的是吉祥意義。圖為漢「尚方博局紋鏡」。鏡背中央圓紐,四周飾以規矩、乳釘、四靈、仙人等圖像,並一圈吉祥文。(網上圖片)

漢朝建立後,社會思想為之一變。隨著時局的推移,人們的心態、信仰等精神世界也隨之轉變,這種轉變也透射在銅鏡的紋飾之上。漢初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社會安定、生活富足,銅鏡紋飾充滿著對現實生活的關注。

西漢中晚期至東漢末年,社會多有動盪,為擺脫現實苦難,人們或信奉陰陽五行、讖緯等學說,或信仰佛教、原始道教等宗教,各種神人神獸是此時銅鏡紋飾的主流。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戰爭頻繁,各地的鑄鏡業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銅鏡質量明顯下降。

唐代銅鏡鑄造精美,紋飾常帶域外文化色彩,圖中「海獸葡萄紋鏡」正是重要代表。(網上圖片)

唐代銅鏡鑄造精美,紋飾常帶域外文化色彩,圖中「海獸葡萄紋鏡」正是重要代表。(網上圖片)

隋代與唐初的銅鏡,猶有漢晉餘韻,紋飾規整、構圖對稱,但也流露出新的時代氣息,多用辭藻華美的六朝駢文作為鏡銘,難怪唐太宗會對銅鏡愛不釋手,甚至「掛在嘴邊」,成為千古名言!

盛唐以來,社會的富足、文明的交流,思想的開放等盛世氣象,讓人們的精神世界從神鬼的桎梏中轉向世俗生活的美好,受此影響的銅鏡紋飾,形式自由豪放、格調清新活潑,散發出濃郁的生活氣息。至中晚唐,隨著時局的再一次動盪與唐王朝的衰落,銅鏡紋飾趨於簡單、粗拙,失去了盛唐銅鏡富麗堂皇之風。

宋代銅鏡受到了當時繪畫藝術的影響。圖為「李太公府」雙鳳紋銅鏡。直徑30.4cm、鏡緣厚0.7cm。(資料圖片)

宋代銅鏡受到了當時繪畫藝術的影響。圖為「李太公府」雙鳳紋銅鏡。直徑30.4cm、鏡緣厚0.7cm。(資料圖片)

宋代及以後的銅鏡,更加趨向於實用化,裝飾意味不再濃厚,民俗化、商業化的特徵日漸明顯。隨著晚唐五代以來亂局的結束,宋代商業貿易逐漸繁盛,社會生活異常活躍,藝術形式百花齊放,銅鏡紋飾更多取自於現實生活題材,越於親切、真實、並富有人文氣息。另外,宋代為避趙匡胤祖父趙敬的名諱,將「鏡」字改為「照」或「鑒」,故銅鏡多稱「照子」或「銅鑒」。

到了明清,銅鏡紋飾更多反映了人們對現實生活的願景。隨著西洋玻璃鏡的傳入,中國傳統銅鏡數量劇減,最終退出歷史舞台。

在蘇州元末張士誠父母合葬墓出土的「元代銀鏡架」 (蘇州博物館藏)

在蘇州元末張士誠父母合葬墓出土的「元代銀鏡架」 (蘇州博物館藏)

在設計風格方面,戰國銅鏡流行「主紋 + 地紋」的風格。地紋看上去細密繁縟,却是由多個紋飾相同的獨立單元拼接而成,有些銅鏡上可以見到紋飾單元之間的拼接繨。這種製作方式,應該是源於同時期青銅器紋飾的製作。

漢代銅鏡沒有了地紋,紋飾布局規整。據研究,漢鏡紋飾體現了機械制圖的思想,是由規矩(即圓規、矩尺)等工具實現的等分布局。唐代以前,銅鏡紋飾均為中心對稱與軸對稱的構圖模式,直至唐代盤龍紋鏡的出現,才不再拘泥於紋飾的對稱構圖。宋金之後的銅鏡紋飾,如人物故事紋則受到了當時繪畫藝術的影響。

一個七歲的孩子,在給父親的家書中沒有用到任何與金錢有關的字眼,卻能夠表達討要生活費的請求,這種品質和情感深度令人驚嘆,好友甚至計劃把女兒嫁給這位絕世才子。這位七歲給父親寫詩的孩子,就是後來的民國文學大師黃侃。黃侃,字季剛,1886年出生於湖北蘄春。自幼天資聰穎,從小就背誦《史記》《漢書》,被人稱為「神童」。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他的父親黃雲鵠曾在朝廷擔任重要職務,因此黃侃從小家境比較優越。父親非常注重他的教育,,年幼的時候就送他去私塾讀書。他三歲時就開始學習論語,並熟讀十三經。這為他後來成為文學大師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黃侃展現出非凡的文采和才華,令父親感到非常欣慰和驕傲。然而,隨著父親辭官,家境逐漸衰落,父親只好離家謀生。黃侃和母親不得不面對生活的艱辛。

有一天,母親因家庭經濟困難而淚灑衣襟,黃侃得知父親已經好幾個月沒有寄生活費了,於是決定給父親寫信。當父親打開兒子的家書時,他驚訝地拍了一下腦門:「糟糕了,我竟然忘記給家裡寄生活費了!可憐了我的孩子和夫人!」

旁邊的好友王鼎丞無意中看了一眼家書,驚嘆不已。他興致勃勃地朗誦道:「父作鹽梅令,家存淡泊風。調和天下計,杼軸任其空?」意思是說:父親當年為官清廉,所以家中尚有淡泊名利的家風,如今父親終日在外為大事忙碌,難道任憑家中無米下鍋嗎?全詩通篇沒有提一個錢字,卻把家中的困境告知了父親。

這樣一封發人深省的家書讓他對黃侃刮目相看,認定他是個神童,未來必將有大作為。王鼎丞立即提議將自己的女兒嫁給黃侃。而黃侃也沒有讓人失望,在以後的文學道路上綻放光芒,成為一位備受矚目的民國時期文學大師。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古怪狂妄、獨特魅力

1905年,黃侃踏上了遠赴東京留學的征程,有幸成為文學大師章太炎的大弟子,也成為了魯迅的師兄。周作人曾評價黃侃:「國學是數一數二的,可是他的脾氣怪癖,狂妄自大,和他的學問成正比例,做的很多事情著實不敢恭維。」

然而,黃侃一生卻桃李滿天下,他的弟子被稱為「黃門侍郎」。他的教學風格和獨特的見解,很受學生們的愛戴和尊敬。

黃侃最講究吃喝,喜好美酒佳肴,他只要得知有沒有品嘗到的某物,必千方百計得到,以飽口福,不惜使用任何手段。由於他的學識淵博,在北大任教期間很受學生們歡迎,從他那裡可以學到很多見識和知識。學生們都喜歡和他探討文學。一次課上,他突然停下來對學生說:「這段古書後面藏著個巨大的秘密,想知道麼?要聽,飯館請!」他用此方式吃到了許多的美味佳肴。

在北大任教授的時候,他竟然依著自己的個性行事:刮風不來、下雨不來、下雪不來。忌憚他的才學,校方也只能勉強同意!他從不留作業,也不批改試卷,在校方的多次談話下,他竟然給所有的同學,一律打出80分的成績。讓學生高興歡呼,讓校方頭疼不已。

黃侃罵胡適是不分任何場合和時間的,他們的主要衝突是因為:他提倡文言文,而胡適推崇白話文。兩人的矛盾達到了針尖對麥芒的地步,每次在上課之前,他都要罵一遍胡適,才開始正式講課。胡適能躲則躲,不願意和他起正面衝突。

後來黃侃轉去南京的大學任教也不放過胡適,說他是「太監」這讓學生們很疑惑,他解釋道:「太監者,上部分存在,下部沒有了也!」原來,胡適的著作《中國哲學史大綱》在創作過程中只完成了上半部分,下半部分因某種原因而無法繼續完成。黃侃諷刺的正是這件事。

對比他文學上的造詣和美名,他的怪誕和狂妄不值得一提,這也只是他人生的錦上添花罷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教學嚴謹、生活放蕩不羈

黃侃是中國近代的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的先驅,同時也是一位知名的語言文字學家。然而,人們也戲稱他為民國時期三個著名「瘋子」之一的「黃瘋子」。

黃侃治學非常勤奮嚴謹,對待著述十分謹慎、認真。他深知中國學問猶如仰山鑄銅,煮海為鹽,終無止境。他在經、史、語言文字等方面具備卓越才能,不辭辛勞,反復閱讀數十遍各種經典著作。幾乎能熟練地口述具體的篇章、頁碼和行數,幾乎沒有出現錯誤。然而,即便如此,他依然不輕易將自己的思想寫成文章。

他經常教育學生,學者應該謙虛,不可隨意自詡或洋洋自喜,要用實際行動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和價值。他認為,所謂的「發明」,未必是真正的發明。想成為一個真正的學者,必須做到「學無止境」、「誨人不倦」。

黃侃治學嚴謹,但在生活上卻放蕩不羈。他除了治學之外,還愛好外出游山玩水、下圍棋、打牌。他喜好美食美酒和美色,一生結婚達九次之多。

黃侃是一位非凡的國學大師,與他火爆的個性形成了鮮明對比。不管他有著怎樣的瘋魔人生,但他出色的文學才華仍然贏得了廣泛的贊賞。正如他許多學生所評價的那樣,黃侃是當之無愧的學術大師,為我國現代文學奠定了基礎。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