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魏徵傳》記了一段唐太宗的千古名言:「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後世把焦點都放到名臣魏徵身上。但唐太宗為何特別提到「以銅為鏡」呢?這又與中國銅鏡發展史有關。銅鏡在中國歷史悠久,從新石器時代齊家文化一直延續至清代,而在初唐達到巔峰。

在顧愷之的《女史箴圖》中,有使用銅鏡梳妝的情景。(網上圖片)
中國傳統銅鏡一般為無柄、有鈕的款制,其使用方式與西方的有柄銅鏡有所不同。中國銅鏡的使用,大體有兩種方式︰1. 在鈕上系以綬帶,用手持帶;2. 將銅鏡放置在金屬、木質等材質的支架上。相傳為東晉時期顧愷之所繪圖的《女史箴圖》中,就有當時人們使用銅鏡梳妝的情景,集中表現了中國古代銅鏡最主要的兩種使用方式。
在漫長身的歷史歲月中,銅鏡紋飾的風格、內涵發生了多次變化。朝代的更迭、時局的變遷、社會風氣與思想的轉變,深深地影響著銅鏡紋飾。銅鏡紋飾所蘊含的文化內涵,也從對自然、神靈的敬畏,逐漸轉向對世人生活的關注。

戰國銅鏡多反映先民對自然界的敬畏和岸拜。圖為戰國「四獸紋銅鏡」。直徑18.9cm、鏡緣厚0.8cm。主紋是四個怪獸,地紋由細密繁縟的羽狀紋構成。(資料圖片)
戰國銅鏡的紋飾,呈現出一種繁縟複雜,神秘詭譎的風格,反映了先民對自然界的敬畏和岸拜。戰國銅鏡有兩類主紋最為常見。一類是動物紋,如龍紋、鳳紋和一些未知名的怪獸,面目猙獰、身軀蟠繞,是現實中動物被神化的體現;一類是幾何紋,如三字紋、菱形紋等,可能是先民對自然界的抽象認知。除主紋外,戰國銅鏡還有雲雷紋、羽狀紋等地紋,其細密繁複的排列方式,更加烘托出了主紋的神秘氣息。

漢人用鏡除了修容外,更多的是吉祥意義。圖為漢「尚方博局紋鏡」。鏡背中央圓紐,四周飾以規矩、乳釘、四靈、仙人等圖像,並一圈吉祥文。(網上圖片)
漢朝建立後,社會思想為之一變。隨著時局的推移,人們的心態、信仰等精神世界也隨之轉變,這種轉變也透射在銅鏡的紋飾之上。漢初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社會安定、生活富足,銅鏡紋飾充滿著對現實生活的關注。
西漢中晚期至東漢末年,社會多有動盪,為擺脫現實苦難,人們或信奉陰陽五行、讖緯等學說,或信仰佛教、原始道教等宗教,各種神人神獸是此時銅鏡紋飾的主流。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戰爭頻繁,各地的鑄鏡業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銅鏡質量明顯下降。

唐代銅鏡鑄造精美,紋飾常帶域外文化色彩,圖中「海獸葡萄紋鏡」正是重要代表。(網上圖片)
隋代與唐初的銅鏡,猶有漢晉餘韻,紋飾規整、構圖對稱,但也流露出新的時代氣息,多用辭藻華美的六朝駢文作為鏡銘,難怪唐太宗會對銅鏡愛不釋手,甚至「掛在嘴邊」,成為千古名言!
盛唐以來,社會的富足、文明的交流,思想的開放等盛世氣象,讓人們的精神世界從神鬼的桎梏中轉向世俗生活的美好,受此影響的銅鏡紋飾,形式自由豪放、格調清新活潑,散發出濃郁的生活氣息。至中晚唐,隨著時局的再一次動盪與唐王朝的衰落,銅鏡紋飾趨於簡單、粗拙,失去了盛唐銅鏡富麗堂皇之風。

宋代銅鏡受到了當時繪畫藝術的影響。圖為「李太公府」雙鳳紋銅鏡。直徑30.4cm、鏡緣厚0.7cm。(資料圖片)
宋代及以後的銅鏡,更加趨向於實用化,裝飾意味不再濃厚,民俗化、商業化的特徵日漸明顯。隨著晚唐五代以來亂局的結束,宋代商業貿易逐漸繁盛,社會生活異常活躍,藝術形式百花齊放,銅鏡紋飾更多取自於現實生活題材,越於親切、真實、並富有人文氣息。另外,宋代為避趙匡胤祖父趙敬的名諱,將「鏡」字改為「照」或「鑒」,故銅鏡多稱「照子」或「銅鑒」。
到了明清,銅鏡紋飾更多反映了人們對現實生活的願景。隨著西洋玻璃鏡的傳入,中國傳統銅鏡數量劇減,最終退出歷史舞台。

在蘇州元末張士誠父母合葬墓出土的「元代銀鏡架」 (蘇州博物館藏)
在設計風格方面,戰國銅鏡流行「主紋 + 地紋」的風格。地紋看上去細密繁縟,却是由多個紋飾相同的獨立單元拼接而成,有些銅鏡上可以見到紋飾單元之間的拼接繨。這種製作方式,應該是源於同時期青銅器紋飾的製作。
漢代銅鏡沒有了地紋,紋飾布局規整。據研究,漢鏡紋飾體現了機械制圖的思想,是由規矩(即圓規、矩尺)等工具實現的等分布局。唐代以前,銅鏡紋飾均為中心對稱與軸對稱的構圖模式,直至唐代盤龍紋鏡的出現,才不再拘泥於紋飾的對稱構圖。宋金之後的銅鏡紋飾,如人物故事紋則受到了當時繪畫藝術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