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南宋時鬧「錢荒」 多地曾被迫改用「鐵錢」

歷史長河

南宋時鬧「錢荒」 多地曾被迫改用「鐵錢」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南宋時鬧「錢荒」 多地曾被迫改用「鐵錢」

2023年05月19日 10:00

銅錢幾乎成為中國民間歷代標準貨幣,但銅的產量有限,在銅貴鐵賤的情況下,中國幾乎歷代均曾行用鐵錢,並在兩宋期間最為興盛且具區域性。北宋期間以四川與陜西為主,南宋期間增加兩淮區但減少陜西區(因為已落入金人之手),成為南宋經濟的一大特色。

在五代十國時也曾經因為不夠銅錢而被迫改用其他金屬鑄錢。圖為南楚「乾封泉寶鐵錢」及南漢「乾亨重寶鉛錢」。(資料圖片)

在五代十國時也曾經因為不夠銅錢而被迫改用其他金屬鑄錢。圖為南楚「乾封泉寶鐵錢」及南漢「乾亨重寶鉛錢」。(資料圖片)

使用「鐵錢」屬於權宜之計,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與「銅錢」產能追不上經濟的發展有關。在南宋立國初年,由於與金戰爭造成的破壞,大大破壞了生產,包括鑄錢。紹興二年(1132年),銅錢年鑄量只有8萬貫,經過一番努力後,在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時年鑄量一度達到23萬貫,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又降至10萬貫左右。

更多相片
在五代十國時也曾經因為不夠銅錢而被迫改用其他金屬鑄錢。圖為南楚「乾封泉寶鐵錢」及南漢「乾亨重寶鉛錢」。(資料圖片)

銅錢幾乎成為中國民間歷代標準貨幣,但銅的產量有限,在銅貴鐵賤的情況下,中國幾乎歷代均曾行用鐵錢,並在兩宋期間最為興盛且具區域性。北宋期間以四川與陜西為主,南宋期間增加兩淮區但減少陜西區(因為已落入金人之手),成為南宋經濟的一大特色。

北宋徽宗「大觀通寶(當十)」錢。可見當時通貨膨脹之嚴重。(資料圖片)

使用「鐵錢」屬於權宜之計,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與「銅錢」產能追不上經濟的發展有關。在南宋立國初年,由於與金戰爭造成的破壞,大大破壞了生產,包括鑄錢。紹興二年(1132年),銅錢年鑄量只有8萬貫,經過一番努力後,在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時年鑄量一度達到23萬貫,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又降至10萬貫左右。

南宋孝宗的兩款「淳熙元寶」錢。(資料圖片)

淳熙三年(1176年)宋室又「定鑄錢司歲額為十五萬緡。儘管降低了定額,鑄錢司仍不能完成任務,就在這年,《宋會要輯稿》記載都大提點鑄錢王楫因為鑄錢數目未能達標,又「廣敷諸州木炭錢,不以鼓鑄,盡獻於朝,却以舊錢入換新錢解納」,被罷官送台州編管。

南宋理宗「淳祐通寶‧當百」錢。相比北宋,南宋的經濟環境更差,通貨膨脹更為嚴重。(資料圖片)

由於鑄錢銅料缺乏和鑄錢成本太高,南宋中期大部分銅錢監已被廢罷或停產。為此宋室曾多次嚴令不許銅錢流出海外及北方,但在有利可圖的情況下,「銷熔十錢,得精銅一兩,造仍器物,獲利五倍。」為了圖利,民間毀錢鑄器、販錢出國和私鑄劣幣是很自然的事情,即使用嚴刑峻法也禁之不絕。

《天工開物》內的鑄錢圖。可見古代鑄錢的工序。(網上圖片)

早在宋太宗太平興國七年(982年),宋室就下令在川峽地區徵稅只用鐵錢,從此四川成了宋代唯一始終行用鐵錢的特區。至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四川邛州監歲鑄鐵錢3萬貫(其中折二錢2萬貫、小平錢1萬貫),利州監歲鑄鐵錢9萬貫(其中折二錢6萬貫、小平錢3萬貫),總共只有12萬貫。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十月,總領李昌圖上奏︰「利、邛州兩監,所鑄錢官費本錢倍於息,且鼓鑄有限,而民間鉟銷無窮,若不更革,錢重引輕,必壞引法,乞罷鑄兩監折一小錢,比折二錢稍增銖兩,改鑄折三大錢,及將祟寧、大觀折二大錢并作折三行使。」

在中國錢幣博物館展廳紫銅版浮雕內,所示古代工匠鑄錢的工作環境。(網上圖片)

既然四川是鐵錢特區,當然不允許外地銅錢流入來攪亂四川貨幣的流通秩序。孝宗時有部分銅錢流入四川東北,宋室為此專門下令收兌流入四川的銅錢。據《宋史全文》卷二十六載︰「淳熙七年(1180年)有臣僚上言,有商旅和軍兵攜帶銅錢,從京西路均州、房州水陸兩路進入四川東北的金州、利州。金州原來只用交子、鐵錢,現在兼用銅錢。如果銅錢深入四川其他地區,將助長四川毀錢鑄器之弊。因此,他們要求四川總領所委托利州路漕臣在金州置場,以交子兌換官私銅錢,然後將銅錢發送到湖廣總領保管。宋室接受了臣僚們的要求。

南宋中期的銅錢與紹興初年一樣,只有小平錢和當二錢兩種。孝宗隆興元年(1163年,「詔鑄當二、小平錢。」紹興三十年(1160年)工部奏定諸監歲鑄銅錢權以50萬貫為額,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只鑄到銅錢10.4萬貫,較定額差39.6萬貫。至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也只鑄到11.35萬貫,無奈只得將定額降為30萬貫。

北宋徽宗「大觀通寶(當十)」錢。可見當時通貨膨脹之嚴重。(資料圖片)

北宋徽宗「大觀通寶(當十)」錢。可見當時通貨膨脹之嚴重。(資料圖片)

淳熙三年(1176年)宋室又「定鑄錢司歲額為十五萬緡。儘管降低了定額,鑄錢司仍不能完成任務,就在這年,《宋會要輯稿》記載都大提點鑄錢王楫因為鑄錢數目未能達標,又「廣敷諸州木炭錢,不以鼓鑄,盡獻於朝,却以舊錢入換新錢解納」,被罷官送台州編管。

孝宗末年,知吉州趙師𢍰因「即山煉銅,足冶欠額二十萬」,被晉升為戶部郎官、淮東總領。可是在孝宗年間的多數時間,都未能完成銅錢的年鑄額。《平齋文集》卷三十一《吏部鞏公墓誌銘》載︰「冶司孝宗朝定額十五萬緡,後浸虧額,六不及一」,即表示鑄錢較少的年份,僅有兩三萬貫。

南宋孝宗的兩款「淳熙元寶」錢。(資料圖片)

南宋孝宗的兩款「淳熙元寶」錢。(資料圖片)

由於鑄錢銅料缺乏和鑄錢成本太高,南宋中期大部分銅錢監已被廢罷或停產。為此宋室曾多次嚴令不許銅錢流出海外及北方,但在有利可圖的情況下,「銷熔十錢,得精銅一兩,造仍器物,獲利五倍。」為了圖利,民間毀錢鑄器、販錢出國和私鑄劣幣是很自然的事情,即使用嚴刑峻法也禁之不絕。

再說「鐵錢」這東西。南宋前期,鐵錢只限在四川流通,國內其他各路都用銅錢。但由於銅錢大量流往國外,尤其是在宋金交界的沿邊地區,人們通過走私貿易,使南宋的銅錢源源不斷地流入金國。南宋中期,為了防止銅錢外流,宋室便在原來行使銅錢的兩淮和京湖地區改用鐵錢。這也是在四川以外,沿長江以北建成了一片鐵錢區,或可稱之為江北鐵錢區,其中包括淮南東路、淮南西路、京湖南路和荊湖北路。這樣一來,江北鐵錢區又和西邊的四川鐵錢區連成一片,就等於在宋、金之間築起了一道堵絕南宋銅錢北流金國的防護牆。現在讓我們來看一下鐵錢區內各地的鐵錢鑄造和流通情況。

南宋理宗「淳祐通寶‧當百」錢。相比北宋,南宋的經濟環境更差,通貨膨脹更為嚴重。(資料圖片)

南宋理宗「淳祐通寶‧當百」錢。相比北宋,南宋的經濟環境更差,通貨膨脹更為嚴重。(資料圖片)

早在宋太宗太平興國七年(982年),宋室就下令在川峽地區徵稅只用鐵錢,從此四川成了宋代唯一始終行用鐵錢的特區。至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四川邛州監歲鑄鐵錢3萬貫(其中折二錢2萬貫、小平錢1萬貫),利州監歲鑄鐵錢9萬貫(其中折二錢6萬貫、小平錢3萬貫),總共只有12萬貫。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十月,總領李昌圖上奏︰「利、邛州兩監,所鑄錢官費本錢倍於息,且鼓鑄有限,而民間鉟銷無窮,若不更革,錢重引輕,必壞引法,乞罷鑄兩監折一小錢,比折二錢稍增銖兩,改鑄折三大錢,及將祟寧、大觀折二大錢并作折三行使。」

宋室採納李昌圖的建議。宋室之所以在利州、邛州二監鑄折三大鐵錢,是因為原鑄折二錢和小平錢成本太高且鑄量有限,又被民間大量銷毀改鑄鐵器,從而使充當四川錢引發行本錢的鐵錢大為減少,如不增鑄鐵錢,必將使錢引貶值。而新鑄折三大鐵錢用料只稍多於折二錢,祟寧、大觀折二鐵錢并不增料徑直改作折三錢使用,顯然折三大鐵錢是一種新的減重錢。

《天工開物》內的鑄錢圖。可見古代鑄錢的工序。(網上圖片)

《天工開物》內的鑄錢圖。可見古代鑄錢的工序。(網上圖片)

既然四川是鐵錢特區,當然不允許外地銅錢流入來攪亂四川貨幣的流通秩序。孝宗時有部分銅錢流入四川東北,宋室為此專門下令收兌流入四川的銅錢。據《宋史全文》卷二十六載︰「淳熙七年(1180年)有臣僚上言,有商旅和軍兵攜帶銅錢,從京西路均州、房州水陸兩路進入四川東北的金州、利州。金州原來只用交子、鐵錢,現在兼用銅錢。如果銅錢深入四川其他地區,將助長四川毀錢鑄器之弊。因此,他們要求四川總領所委托利州路漕臣在金州置場,以交子兌換官私銅錢,然後將銅錢發送到湖廣總領保管。宋室接受了臣僚們的要求。

在中國錢幣博物館展廳紫銅版浮雕內,所示古代工匠鑄錢的工作環境。(網上圖片)

在中國錢幣博物館展廳紫銅版浮雕內,所示古代工匠鑄錢的工作環境。(網上圖片)

淳熙七年(1180年)改鑄折三鐵錢後,鑄錢額有所增加,從而使發行四川錢引也有了較前充足的本錢。據《宋史‧食貨志下二‧錢幣》載︰「淳熙十五年,四川餉臣言︰『諸州行使兩界錢引,全藉鐵錢稱提,止有利州紹興監歲鑄折三錢三萬四千五百貫有奇,邛州惠民監歲鑄折三錢一萬二千五百貫。』」據此可知,淳熙十五年(1188年)四川共鑄折三鐵錢4.7萬餘貫,折計小鐵錢14.1萬餘貫。

往下看更多文章

始建於清光緒年間 白芒坑革命遺址群

2024年04月19日 10:00

松齡圍位於廣東惠州龍門縣平陵街道山下村,距離圩鎮約3公里。松齡圍始建於清光緒年間,為三堂四橫一禾坪一池塘的客家圍屋。該處在近代中國史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曾為工農紅軍第四師休整地。由松齡圍、白芒坑黨小組農會婦救會成立遺址老屋祠堂、鏟頭坳伏擊戰遺址、白芒坑保衛戰遺址、洪亞仁茶店遺址組成現今的白芒坑革命遺址群,面積約3.5平方公里。

白芒坑革命舊址群 (網上圖片)

白芒坑革命舊址群 (網上圖片)

1927年12月27日,由廣州起義餘部組建的工農紅軍第四師在師長葉鏞率領下,由龍門縣城轉戰白芒坑,在松齡圍休整了三天。洪亞仁茶店的老闆用茶水熱情招待了紅四師官兵。紅四師官兵在白芒坑期間與群眾的關係也十分密切。白芒坑有個「三眼泉」,是當地群眾取水飲用的地方。紅四師駐紮在白芒坑期間,擔心飲用水不夠群眾喝,便將「三眼泉」挖深、拓寬。後來,經過抗日隊伍、解放軍隊伍不斷的修建完善, 「三眼泉」成為頗具革命傳奇色彩的「紅軍井」。

白芒坑的紅軍紀念園 (網上圖片)

白芒坑的紅軍紀念園 (網上圖片)

1944年3月10日,洪月沖、洪月明、洪亞仁、洪木安及呂甫英等人以舞醒獅為名進行串聯活動,在白芒坑老屋祠堂成立了30多人的農會組織,洪月沖任會長,洪月明任副會長;同時成立了婦救會,劉運英任會長,朱石妹任副會長。6月25日,白芒坑民兵自衛隊洪進光、洪水安在茶店地段放哨時,在洪亞仁的協助下抓獲了1名為日軍探路的漢奸,當場查獲其隨身攜帶的日軍軍用地圖和指南針。白芒坑民兵自衛隊與平陵鄉聯防隊配合在鏟頭坳伏擊巡迴騷擾平陵地區的日軍,傷敵10多人,斃敵2人,繳獲槍支和彈藥若干。農會會長洪月沖為掩護部隊撤退受重傷犧牲。

紅四師在白芒坑休整時的徐向前住所 (網上圖片)

紅四師在白芒坑休整時的徐向前住所 (網上圖片)

1948年4月12日,國民黨軍保八團一個加強營和平陵吳伯梅聯防隊共500餘人從西、南、北三面圍了當時駐守平陵白芒坑村的博龍河人民解放軍部隊——飛龍隊。飛龍隊60多人在謝光、邵國良、林志的指揮下和白芒坑民兵的配合下奮起反擊,搶佔制高點,激戰一天,最終將敵擊潰。此戰擊斃國民黨軍8人,擊傷30多人,是一場以少勝多的保衛戰。

白芒坑村民捐獻出的革命時期的老物件 (網上圖片)

白芒坑村民捐獻出的革命時期的老物件 (網上圖片)

白芒坑革命遺址群整體保存較為完整。工農紅軍第四師休整地遺址松齡圍,為三堂四橫一禾坪一池塘的客家圍屋。始建於清光緒年間,坐東南向西北,總面闊55.15米,通進深26.4米,占地面積約1456平方米,有房屋80多間,結構形式為土坯磚瓦結構,是典型的客家三進式建築,目前保存較好,用於開放展覽。白芒坑黨小組農會婦救會遺址老屋祠堂,原為三堂三橫、土木結構的客家圍龍屋,前有池塘,後有群山,中間為洪氏祠堂,占地面積約2500平方米。目前,舊址只剩下一個用鐵片臨時搭建的拜祭點,其他房屋都已坍塌。現在已經平整土地,重新開始種植作物。遺址前有村道橫穿而過,後種有30畝樟樹。鏟頭坳伏擊戰遺址,位於山坳,兩邊是高山密林,植被保存良好,前往遺址的沿途現已鋪設好水泥路。白芒坑保衛戰遺址,位於山林,林木茂盛。洪亞仁茶店是白芒坑村民洪陽明夫婦帶著兒子洪亞仁,在村口路邊開設的一個茶亭,方便過往客人歇腳、飲食。目前,洪亞仁茶店遺址已經納入龍門紅軍園建設,在距離原址20米處重建。重建後是是一間鋼筋混凝土水泥磚砂石結構的瓦房,牆體土黃色,琉璃瓦頂,位於龍門紅軍園入口右側,前有小廣場,側面是荷花塘,建築占地面積約46.6平方米。

芒派村村委後面的竹林曾是紅軍的運糧小道 (網上圖片)

芒派村村委後面的竹林曾是紅軍的運糧小道 (網上圖片)

白芒坑革命遺址群於2010年10月28日被龍門縣人民政府公佈為龍門縣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12月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授予其為廣東省中共黨史教育基地。2015年2月13日被惠州市人民政府公佈為惠州市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9月被中共惠州市委公佈為惠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9年8月被中共龍門縣委授予龍門縣黨員教育基地。2018年被惠州學院授予繼續教育培訓專案現場教學基地。

文章文字版權由廣東人民出版社許可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