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抗日救亡活動的重要場所 大鵬所城抗戰遺址群

歷史長河

抗日救亡活動的重要場所 大鵬所城抗戰遺址群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抗日救亡活動的重要場所 大鵬所城抗戰遺址群

2023年06月05日 10:00 最後更新:11:29

大鵬所城位於深圳市大鵬新區大鵬辦事處鵬城社區鵬飛路,北靠排牙山,南望大亞灣,自然環境優美。大鵬所城內有鵬城學校遺址、東江縱隊青年幹部培訓班遺址兩處遺址,城東門東山寺有東江縱隊抗日軍政幹部學校遺址。而我們所說的大鵬所城抗戰遺址群就包含了以上三處遺址。

大鵬所城 (網上圖片)

大鵬所城 (網上圖片)

大鵬所城始建於明洪武27年,是明清兩代嶺南重要的海防軍事城堡。大鵬所城內有眾多文物遺跡,為廣州、惠州、潮州間的經濟文化相交地,以說「軍語」大鵬話為主,大鵬山歌、瀨粉仔製作技藝、大鵬涼帽、米餅製作技藝等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流傳至今。

更多相片
大鵬所城 (網上圖片)

大鵬所城位於深圳市大鵬新區大鵬辦事處鵬城社區鵬飛路,北靠排牙山,南望大亞灣,自然環境優美。大鵬所城內有鵬城學校遺址、東江縱隊青年幹部培訓班遺址兩處遺址,城東門東山寺有東江縱隊抗日軍政幹部學校遺址。而我們所說的大鵬所城抗戰遺址群就包含了以上三處遺址。

1938年10月11日,日本華南派遣軍主力分乘106艘大船,在日本海軍第五艦隊的擭衛下集結廣東大亞灣海面。圖為日軍正在海面集結。(資料圖片)

大鵬所城始建於明洪武27年,是明清兩代嶺南重要的海防軍事城堡。大鵬所城內有眾多文物遺跡,為廣州、惠州、潮州間的經濟文化相交地,以說「軍語」大鵬話為主,大鵬山歌、瀨粉仔製作技藝、大鵬涼帽、米餅製作技藝等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流傳至今。

1938年10月12日,日軍登陸大亞灣。(資料圖片)

1938年10月12日,日軍登陸大亞灣。(資料圖片)

1938年10月15日,日軍佔領惠州城,城市一片廢墟。(資料圖片)

1938年10月15日,日軍佔領惠州城,城市一片廢墟。(資料圖片)

1938年10月至1940年3月惠寶人民抗日游擊總隊和東寶惠邊人民抗日游擊大隊等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活動地區示意圖。(資料圖片)

1943年,東江縱隊政治部在大鵬所城賴恩爵將軍第內的西座,開辦了首期青年幹部培訓班,由黃文俞,張江明負責。訓練班後來隨東江縱隊司令部遷移到羅浮山。在大鵬所城時期的培訓班前後一共辦了7期,每期100多人。其中從粵北地區來的進步青年先後有600多人,他們衝破國民黨當局的層層封鎖,克服重重困難,到達東江,來到大鵬參加青幹班學習並加入東江縱隊。訓練班採取延安抗日軍政大學的辦校方針,學員們過著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軍事化生活。傅澤銘在《星光熠耀》一書中這樣描述道:這時的大鵬城,每當曙光初現,威武的出操口令聲和喊殺聲響徹大地;暮色四合,嘹亮的歌聲此起彼落,呈現出生氣勃勃的景象。學員們通過軍事知識、遊擊戰術、政權建設等課程學習考核後,被分配到部隊各個連隊或司令部、政治部、後勤機關等各個部門工作。縱隊首長曾生、尹林平、王作堯、楊康華等人曾親自給學員上課。廣大學員們通過培訓班的學習,大大提高了作戰指揮能力和對部隊的管理水準,從而加強了部隊建設,在抗戰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1943年,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打開了東江游擊戰爭的新局面。12月,改編為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圖為坪山軍民慶祝東江縱隊成立大會情景。(資料圖片)

1943年,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打開了東江游擊戰爭的新局面。12月,改編為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圖為坪山軍民慶祝東江縱隊成立大會情景。(資料圖片)

東江縱隊歷史沿革表 (資料圖片)

1944年7月,隨著抗日鬥爭的深入,東江縱隊力量不斷擴大,由原來的幾十人發展到近萬人。為了提高部隊的戰鬥力和幹部的文化水準,根據黨中央批示,東江縱隊在東山寺開辦了「東江縱隊抗日軍政幹部學校」,由東江縱隊副司令員王作堯兼任校長,後經中共中央批准,這裡成為抗日軍政大學第七分校。從當年8月起,先後開辦幹部訓練班兩期。第一期對連、排級幹部進行政治、軍事、文化教育培訓,學員200多人,設軍事隊和政治隊兩個培訓隊。第二期除培訓排、班級幹部外,還招收一批中學生、高校生和海外愛國華僑,共400多人,設黨員隊、學生隊,學制為半年,教員由各大隊選派的優秀幹部擔任。1945年2月,東江縱隊抗日軍政幹部學校遷往博羅橫河圩。7月以後又隨軍輾轉粵北地區。東山寺於1950年代被毀。1992年,古寺重新修繕。寺門的右側鑲嵌曾生題字的石匾:「一九四四年七月東江抗日軍政幹部學校創建于此。」2013年3月,遺址建成東江抗日軍政幹部學校舊址牌坊。

大鵬所城內的鵬城學校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大鵬半島開展抗日救亡活動的重要場所之一,許多進步青年以教師職業為掩護,在這裡從事革命活動,例如發動學生和群眾支持抗日遊擊隊、宣傳救亡圖存的道理等。

1938年10月11日,日本華南派遣軍主力分乘106艘大船,在日本海軍第五艦隊的擭衛下集結廣東大亞灣海面。圖為日軍正在海面集結。(資料圖片)

1938年10月11日,日本華南派遣軍主力分乘106艘大船,在日本海軍第五艦隊的擭衛下集結廣東大亞灣海面。圖為日軍正在海面集結。(資料圖片)

1938年10月12日,日軍登陸大亞灣。(資料圖片)

1938年10月12日,日軍登陸大亞灣。(資料圖片)

1938年10月15日,日軍佔領惠州城,城市一片廢墟。(資料圖片)

1938年10月15日,日軍佔領惠州城,城市一片廢墟。(資料圖片)

1943年,東江縱隊政治部在大鵬所城賴恩爵將軍第內的西座,開辦了首期青年幹部培訓班,由黃文俞,張江明負責。訓練班後來隨東江縱隊司令部遷移到羅浮山。在大鵬所城時期的培訓班前後一共辦了7期,每期100多人。其中從粵北地區來的進步青年先後有600多人,他們衝破國民黨當局的層層封鎖,克服重重困難,到達東江,來到大鵬參加青幹班學習並加入東江縱隊。訓練班採取延安抗日軍政大學的辦校方針,學員們過著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軍事化生活。傅澤銘在《星光熠耀》一書中這樣描述道:這時的大鵬城,每當曙光初現,威武的出操口令聲和喊殺聲響徹大地;暮色四合,嘹亮的歌聲此起彼落,呈現出生氣勃勃的景象。學員們通過軍事知識、遊擊戰術、政權建設等課程學習考核後,被分配到部隊各個連隊或司令部、政治部、後勤機關等各個部門工作。縱隊首長曾生、尹林平、王作堯、楊康華等人曾親自給學員上課。廣大學員們通過培訓班的學習,大大提高了作戰指揮能力和對部隊的管理水準,從而加強了部隊建設,在抗戰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1938年10月至1940年3月惠寶人民抗日游擊總隊和東寶惠邊人民抗日游擊大隊等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活動地區示意圖。(資料圖片)

1938年10月至1940年3月惠寶人民抗日游擊總隊和東寶惠邊人民抗日游擊大隊等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活動地區示意圖。(資料圖片)

1943年,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打開了東江游擊戰爭的新局面。12月,改編為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圖為坪山軍民慶祝東江縱隊成立大會情景。(資料圖片)

1943年,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打開了東江游擊戰爭的新局面。12月,改編為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圖為坪山軍民慶祝東江縱隊成立大會情景。(資料圖片)

1944年7月,隨著抗日鬥爭的深入,東江縱隊力量不斷擴大,由原來的幾十人發展到近萬人。為了提高部隊的戰鬥力和幹部的文化水準,根據黨中央批示,東江縱隊在東山寺開辦了「東江縱隊抗日軍政幹部學校」,由東江縱隊副司令員王作堯兼任校長,後經中共中央批准,這裡成為抗日軍政大學第七分校。從當年8月起,先後開辦幹部訓練班兩期。第一期對連、排級幹部進行政治、軍事、文化教育培訓,學員200多人,設軍事隊和政治隊兩個培訓隊。第二期除培訓排、班級幹部外,還招收一批中學生、高校生和海外愛國華僑,共400多人,設黨員隊、學生隊,學制為半年,教員由各大隊選派的優秀幹部擔任。1945年2月,東江縱隊抗日軍政幹部學校遷往博羅橫河圩。7月以後又隨軍輾轉粵北地區。東山寺於1950年代被毀。1992年,古寺重新修繕。寺門的右側鑲嵌曾生題字的石匾:「一九四四年七月東江抗日軍政幹部學校創建于此。」2013年3月,遺址建成東江抗日軍政幹部學校舊址牌坊。

東江縱隊歷史沿革表 (資料圖片)

東江縱隊歷史沿革表 (資料圖片)

1988年7月,大鵬所城被深圳市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三批深圳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6月,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三批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4月,被中共深圳市委員會、深圳市人民政府公佈為深圳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文章文字版權由廣東人民出版社許可

往下看更多文章

劉璋請劉備入蜀抗曹 殊不知「放虎歸山」遭殲滅

2023年10月02日 20:00 最後更新:12:44

「放虎歸山」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是出自於西晉司馬彪所寫的《零陵先賢傳》。

當中有言:「璋遣法正迎劉備,巴諫曰:『備,雄人也,入必為害,不可內也。』既入,巴覆諫曰:『若使備討張魯,是放虎於山林也。』璋不聽。」

三國時期,各路豪強爭霸不休。經過赤壁一役後,曹軍退守襄陽,荊州三分,是為三國鼎立之勢。雖說曹操潰敗而歸,但劉備要是想一統天下,結束這風雲亂世,還是需要更多的資源和領土。同樣地,吳國孫權也想成就一番大業,便把目光投向地理位置優越、資源豐富的四川。然而,曹操怎麼會把這塊香餑餑拱手相讓?早想統一中原的曹操巧妙地牽制住了孫權的勢力,一時間誰都無法對四川下手。

赤壁之戰是東漢末年曹操南攻荊州之戰役;亦可單指於長江赤壁——烏林一線之決戰。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爭之一,也是漢末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網上圖片)

赤壁之戰是東漢末年曹操南攻荊州之戰役;亦可單指於長江赤壁——烏林一線之決戰。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爭之一,也是漢末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網上圖片)

公元211年,曹操進攻漢中(今天位於陝西省跟四川的交界處),而張魯降曹則令益州劉璋的形勢一下子變得相當危急。嚴峻形勢,益州內部卻是爭權奪利、分崩離析。劉璋每天都為曹軍攻蜀一事急得如坐針氈。走投無路下,只得請求劉備前來協助抵禦曹操。正當他派遣法正前去迎接劉備時,一旁的謀士劉巴卻規勸他說:「劉備,確實是個英勇之人。倘若貿然讓他入蜀,就如放蛟龍於深水,勢必會對您的利益構成威脅!」可是,劉璋對劉巴的忠告充耳不聞,堅持要迎劉入蜀。

三國形勢圖。劉璋、張魯、曹操勢力相連。(網上圖片)

三國形勢圖。劉璋、張魯、曹操勢力相連。(網上圖片)

劉備得訊,自然喜不自勝,這不是正中下懷嗎?他還愁現在陷於僵局,找不到好時機進軍四川!他讓關羽留守荊州後,便親自率步卒萬人入益州。這時,看不過眼的劉巴再次向劉璋勸道:「如果您讓劉備去討伐張魯,那無異於放虎歸山!」他的意思是,劉備的野心太大,如今讓他在外擁兵自重,就好像把老虎放回山林,將來一定後患無窮。然而,劉璋仍選擇一意孤行,推舉劉備為大司馬,領司隸校尉;而劉備也推舉劉璋為鎮西大將軍,領益州牧。這樣一來,劉璋便誤以為自己就可以與劉備共治蜀地,安享太平了。

巴蜀早有「天府之國」的美稱,不僅體現在產糧大戶上,其地理位置也是相當重要的。蜀道之難,難以上青天,意味著蜀地易守難攻。(網上圖片)

巴蜀早有「天府之國」的美稱,不僅體現在產糧大戶上,其地理位置也是相當重要的。蜀道之難,難以上青天,意味著蜀地易守難攻。(網上圖片)

豈料,一日,劉備接到荊州來信,說曹操興兵攻打孫權,便急忙忙請劉璋派一萬精兵及軍糧前去助戰。劉璋怕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只同意派四千老兵出川。本來劉備正想找個出兵的借口,就乘機大罵劉璋:「我為你抵禦曹操,你卻吝惜錢財,我怎能和你這種人成就大業!」於是,就反戈一擊,向劉璋宣戰。劉備勢如破竹,一路勝仗,直取成都。就這樣,四川這塊人人夢寐以求的寶地就落入劉備手中。完成了佔領四川的計劃後,劉備也順利擴充了實力,為往後蜀國的基業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後人由此提煉出「放虎歸山」這個成語,其原義是把老虎放回山去;今比喻把壞人放回老巢,留下禍根。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