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磚五國(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和南非)外交官員,當地時間6月1日在南非開普敦舉行會議,要求集團特別設立的銀行提供指引,教導大家可能推出的共同貨幣將會如何運作,萬一遭遇類似俄羅斯所受到的制裁時,可以怎樣保護會員國。
金磚五國外交官員齊聚南非開普敦。AP圖片
據外媒報道,南非外長潘多爾會後表示,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正研究用於國際貿易且可替代美元的共同貨幣,以「確保我們不會成為制裁的受害者」。
新開發銀行。
潘多爾告訴記者,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的一名高級管理人員在會上向外長們介紹了「替代當前國際貿易貨幣(美元)的新貨幣的潛在用途」,新開發銀行的官員們也正在考慮這些建議。
潘多爾進一步指出,金磚國家的目的很簡單,便是「確保我們不會成為制裁的受害者,而這些單邊制裁通常會對那些與事件無關的國家產生次生影響」。
彭博社認為,雖然沒有明說,但潘多爾此處很可能指的是美西方對俄制裁,該制裁對全球經濟造成嚴重影響。
路透社稱,在開普敦的會議上,金磚五國討論了如何擴大全球影響力,尋求美元之外的新貨幣是此次的討論重點之一。此外,外長們還重申了建立多極世界的重要性。
印度外長蘇傑生提到了國際社會「經濟權力過於集中」的現狀,認為這「讓多數的國家受制於少數國家」。他還呼籲應針對這一現狀在全球決策領域進行各項改革,包括進行聯合國安理會改革。
公開資料顯示,金磚國家合作機制起步於2006年,成員國國土面積佔世界領土總面積26.46%,人口佔世界總人口41.93%。據估算,2021年五國經濟總量約佔世界的25.24%,已超過美國領導的七國集團(G7),貿易總額佔世界的17.9%。
2013年3月,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五次會晤同意建立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新開發銀行此前獲得了惠譽評級和標普全球評級的「AA+」國際信用評級,被認為能夠有效地吸引國際和本地資本市場的長期資金。自成立以來,已批准了90多個項目,總額達320億美元,在各領域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支持。
彭博社稱,下一次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定於8月22日至24日在南非約翰內斯堡舉行,此次外長會議被認為是領導人會晤的前奏。
在金磚國家外長會議舉行之際,拉美、非洲、中東、亞太等全球各地區國家正在積極推動「去美元化」和「本幣交易」進程,而包括沙特、阿聯酋、埃及、哈薩克斯坦在內的超20個國家正爭相申請加入金磚國家。
對於「去美元化」浪潮,國際知名投資人、「量子基金」前合伙人羅傑斯此前分析稱,由於美國缺乏中立性,各國對美國信譽產生擔憂並加速遠離美元,「美元時代正步入尾聲」。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法國將從尼日爾撤軍及召回大使,這一「歷史性時刻」反映法國在西非前殖民國間的影響力日漸衰落。
馬克龍宣布法國將從尼日爾撤軍及召回大使。AP圖片
經過近兩個月的僵持,法國總統馬克龍當地時間9月24日宣布,將從發生政變的西非國家尼日爾撤走法國駐軍和召回大使,結束法國與尼日爾的軍事合作。尼日爾軍政權隨即發表聲明,慶祝這一「歷史性時刻」,表示「帝國主義和新殖民主義勢力在我國領土上不再受歡迎,基於相互尊重和主權的合作新時代已經開始」。
尼日爾曾是法國殖民地。AP圖片
尼日爾曾是法國殖民地,法國約有1500名士兵派駐當地。今年7月26日,尼日爾發生軍事政變,總統巴祖姆被扣押。軍政權8月3日宣佈廢除尼法兩國所有軍事合作協定,要求法國駐軍9月3日前全部撤離。軍政權8月還下令驅逐法國駐尼日爾大使,並在法國大使拒絕離開後剝奪其外交豁免權。
巴祖姆。AP圖片
在此期間,尼日爾首都多次爆發大規模遊行,要求法國撤軍。但馬克龍一直拒絕,堅持巴祖姆政權是尼日爾「唯一合法政權」,並希望依靠西非經濟共同體的干預恢復該國憲法秩序,但後者的「軍事干預」威脅一直未付諸行動。
不過,「法國24小時」新聞網25日稱,經過與尼日爾軍政府近兩個月的對峙後,馬克龍終於還是屈服了。
報導稱,這種對峙局面註定難以維持,因為實際上法國駐尼日爾外交官已經不再享有外交豁免權,他們面臨著被驅逐出境和斷水、斷食物的困境。法國和尼日爾的防務合作也已結束,在現軍政府看來,法國軍隊目前在尼日爾是「非法存在」。
法國和尼日爾的防務合作已經結束。AP圖片
法國《西部報》一直在關注駐尼日爾法國軍人的困境。「兩個月來,這1500名法國士兵被困在3個基地裡,生活在日益不穩定的環境中,他們作為這場外交危機的直接承受者,感覺自己被拋棄了。」報導稱,除了無法換防、後勤儲備即將耗盡,法國駐軍還要面對來自尼日爾民眾的巨大抗議聲。抗議者封鎖了法軍營地的所有通道,禁止食物、補給和後勤服務人員前往。一名法軍士兵向家人抱怨,他們被困在生活區裡,甚至連麵包和衛生紙都不夠用。
「歐洲第一電台」25日評論說,之前馬克龍不惜一切代價想讓大使留在尼日爾,如今他不得不面對現實,堅持沒有任何回報。「法國總統決定翻開新的一頁,這一決定似乎是法國的外交失敗。」目前法國需要重新調整在薩赫勒地區的軍事戰略。「一句話,『法國非洲』結束了。」
馬克龍尚未說明法國使館人員如何撤離。尼日爾軍政府23日宣布,向所有國內和國際商業航班開放領空,但「法國或法國包租的飛機除外」。在這一命令下,法國外交人員如何撤離引發關注。
值得留意的是,美國和法國在尼日爾均有駐軍,參與在薩赫勒地區打擊極端武裝和恐怖組織的行動,法國的撤軍也預示著美國在西非存在的轉變。
《紐約時報》24日稱,美軍在尼日爾的駐軍規模超過1000人,美國國防部本月早些時候證實,美方調整了在尼日爾的美軍部署,將部隊從法國士兵駐紮的尼阿美基地轉移到北部阿加德茲的一個前哨基地。「這標誌著法國和美國在薩赫勒地區一個時代的結束,」曾在尼日爾工作過的美國國務院前顧問阿妮莉絲•伯納德說,「美國未能真正實施自己的戰略,他們總是照抄法國的做法。」
事實上,這已是法國兩年內第四次從非洲國家撤軍。法新社指出,近年來,在馬里、中非共和國、伯基納法索爆發反法示威後,法國分別撤離了駐紮在這些國家的士兵。評論稱,巴黎正在失去在整個非洲大陸的影響力,尤其是相對於中國、土耳其和俄羅斯日益增長的影響力。
法國國民議會議員塔謝公開發文指出,「法國在非洲的後殖民外交必須改變」,有法國軍隊駐紮的伯基納法索、加蓬、馬里和尼日爾都發生了政變,這種情況只能用法國外交的衰落來解釋,這應該為法國政府敲響警鐘,認真改革與非洲國家的關係。「我們需要撤出在非洲的軍事存在,阻止我們的公司污染他們的土地。如果我們不能將非洲國家視為真正的夥伴,我們將繼續助長新的帝國主義;對法國的不滿只會進一步有利於俄羅斯和中國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