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才女兩次被提醒「短命」卻憑自己「三不原則」活到93歲

歷史長河

才女兩次被提醒「短命」卻憑自己「三不原則」活到93歲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才女兩次被提醒「短命」卻憑自己「三不原則」活到93歲

2024年08月23日 10:00

她是上個世紀有名的才女,是語言學家周有光的妻子,也是著名文學家沈從文的妻姐,她叫張允和。同時,張允和也是個奇女子。年輕時,醫生曾預言她活不過五十歲。然而她回家後制定了「三不原則」,依靠這一原則,她竟然活到了93歲的高齡,甚至比那位醫生的壽命還要長。這也不禁讓我們好奇,這神奇的三不原則究竟是什麼?五十歲之後張允和又是怎樣生活的呢?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張家小姐張允和

1909年7月25日,安徽合肥的張家迎來了一個新生命,她的家人給她取名張允和。張家是當時的名門望族,她的祖父張樹聲是晚清時期的淮軍名將,父親是近代教育家,母親則是昆曲研究家,她出身顯赫,衣食無憂。

張允和的出生也出現了一個小插曲,她剛出生時並不像其他嬰兒那樣哭鬧不止,而是一直安靜地躺著,以至於張家人以為她是個死嬰。但是張允和的祖母不相信自己可愛的孫女居然是個死嬰,於是她讓家裡的下人使用一種古老的偏方來挽救她。這種偏方需要將噴煙對准剛出生的張允和,通過燃煙所散發的嗆人氣味來喚醒她。最終,這種方法奏效了,張允和得以幸存下來。

1925年,16歲的張允和開始和她的大姐一起在當時的北京大學附屬女子師範學校讀書。在校期間,張允和參加了一些社會活動,並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除了學習成績非常優異外,張允和還非常熱愛寫作,經常將自己寫的散文和詩歌發表在報紙上。她的作品得到了許多作家和讀者的喜愛。

都說女大十八變,長大後的張允和變得非常漂亮,也吸引了校內很多男生的目光。1930年,張允和去到上海的聖瑪利亞女子大學讀書,也是在這裡她認識了自己未來的愛人周有光。

有一天,學校裡的周有光老師去圖書館借書,正是在那時一個美麗、靈動並正在閱讀昆曲書籍的女生吸引了他的目光。因為周有光本身也很喜歡昆曲,所以他忍不住上前搭訕,同樣的興趣愛好很快讓這兩個陌生人熟絡起來。周有光也悄悄地喜歡上了這個喜歡昆曲的姑娘。然而當周有光開始追求時,張允和由於從來沒接觸過男女之事,被周有光的這一舉動嚇壞了。

為了躲避周有光,張允和只能向學校的管理員求助。她告訴管理員,如果周有光來找她,就告訴他「張小姐不在」。雖然追妻路漫漫,但周有光最終還是成功了。皇天不負有心人,張允和最終被周有光的痴情所打動,決定和周有光在一起。

然而,身份地位懸殊的兩人並不被大家所認可。張允和的父母認為周有光只是一個窮困潦倒的老師,除了會教書以外就沒有其他長處,如果張允和跟他在一起,這輩子都只能過平凡的日子。而周有光的父母則看不上張允和嬌滴滴的小姐作風,認為家裡廟小,無法容納這尊大佛。

為了得到雙方家長的認可,兩人決定去找算命先生看看姻緣。盡管已經是民國時期,但許多人仍然相信封建迷信的算命。周有光和張允和希望從算命先生口中得到他們是絕配的說法,以此說服雙方家長。

然而,讓兩個人都沒想到的是,算命先生告訴他們兩人是一對短命鴛鴦,雖然能成為夫妻,但兩人最終都活不過35歲!現在還沒有說服雙方家長,新的問題又來了,這讓二人猝不及防。但是無論如何,他們早已在心中認定了彼此,無論路途多麼艱難,都會堅持下去。盡管有很多阻礙,但最終周有光和張允和堅持下來,於1933年結為夫妻。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幸福而又充滿坎坷的婚姻

有情人終成眷屬,婚後的張允和和周有光夫妻二人過得非常幸福。每天早上,兩人會一起喝紅茶;下午,他們會一起品味咖啡,談論昆曲。兩人非常恩愛,生活幸福美滿。後來,他們的兒子周曉平和女兒周曉禾相繼出生,一家四口的生活越來越幸福。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1937年,日本發動了侵華戰爭,為了躲避戰火,周有光帶著妻子和孩子逃往四川。然而,在逃亡途中,他們的女兒周曉禾不幸患上了盲腸炎,最終搶救無效去世了。而他們的長子也在逃亡途中不幸被子彈擊中,幸運的是及時接受手術才保住了性命。

當張允和沉浸在失去女兒的悲痛中時,又傳來了一個噩耗:經過醫生檢查,發現張允和患有心髒病,很可能無法活過50歲!此時的張允和才39歲,沒想到她的生命已經開始倒計時!

離開醫院後,張允和並沒有馬上回家,而是一個人漫無目的地走在街上。回到家後,她平靜地把自己生病的事情告訴了丈夫周有光。夜裡,周有光靜靜地抱著妻子。從失去女兒,到兒子受傷,再到張允和被確診患上心髒病,這一家人承受了太多太多的磨難。周有光不知道該如何安慰妻子,只能默默地抱著她,讓她知道自己一直都在。

第二天醒來,周有光看到妻子又恢復了往常的神情。他趕緊上前抱住了張允和,還沒開口就聽見張允和說:「你別擔心,我可不會向命運低頭!」說完,她遞給周有光一張紙,說:「這是我給自己定下的三不原則,我相信只要堅持遵守,我就能戰勝病魔!」

周有光不禁疑惑,這可是心髒病,很多人即使做過心髒手術也不能完全痊愈,難道張允和的這三個原則就能治好病症?

三不原則到底是什麼?

張允和看出了周有光眼中的疑惑,於是向他解釋,自己制定的這三不原則是通過與這個世界以及自己相處的點滴總結而來。

接過妻子手中的紙,周有光看到上面寫著:「不拿別人的過失責備自己、不拿自己的過失得罪人家、不拿自己的過錯懲罰自己」。

三不原則的第一條是:不拿別人的過失責備自己。張允和告訴周有光:「別人對我造成的傷害,我從來不會放在心上。這不是因為我好欺負,而是因為我認為這是他們的事情,與我無關。」因此,她制定的這第一條原則是要讓自己放寬心態,不要因為生活中的小事而心生怨恨。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第二條三不原則是:不拿自己的過失得罪人家。每個人都不完美,張允和也不例外。在生活中,她也有很多不足之處,但不能因為自己的過錯而將怒氣發泄到別人身上。她說:「如果我犯了錯,我就應該向別人道歉,不能把我的錯誤視為理所當然。」制定這條原則,是因為張允和希望自己以後能夠保持謙虛誠懇的態度去與人相處。

最後一條三不原則則是:不拿自己的過錯懲罰自己。張允和坦言,因為女兒的離世,總是自責。因為沒有照顧好女兒,所以讓她生病了;還因為自己沒有及時帶女兒就醫,導致女兒因為救治不及時去世。但現在,她想明白了,不能再一味地承擔過失,自我懲罰。制定這條原則,張允和希望自己能夠保持樂觀堅強的心態,即便自己犯錯,也要原諒自己,而不是一味地苛責。

好的心態對於一個心髒病患者來說非常重要,這三不原則就是張允和用來保持好心態的。因為制定了這三不原則,張允和的內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平靜。看到妻子從此心態平和了,作為丈夫的周有光也積極支持張允和,並與妻子一起遵守這三不原則。

晚年張允和

在之後的日子裡,張允和每天按時起床,並通過一些簡單的鍛煉來保持身體健康。因為熱愛昆曲,她決定繼續研究昆曲,並將昆曲翻譯成英語、法語等多種語言,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和熱愛昆曲。

此外,張允和還會參加一些昆曲演出或講座,並出版了許多昆曲選集、論文等。在這樣充實的日子中,她安然度過了50歲。

到了1995年,已經80多歲的張允和學會了使用計算機(現在的電腦)打字,她給自己還在世的兄弟姐妹發出了約稿信,希望他們能夠一起將70多年前張家兒女共同創辦的《水》雜志繼續辦下去。而這本名叫《水》的雜志在重新開辦後覆蓋面非常廣,就連海外的同胞也能夠讀到,這本雜志甚至成為巴金先生非常喜愛的雜志。《水》也成為了張家分散在各地的家人之間保持聯系的紐帶。

除了雜志《水》,張允和還出版了許多書籍,例如《多情人不老》、《最後的閨秀》等,大多講述了她和丈夫的婚姻生活,以及對親人的回憶,以及她對昆曲的熱愛等。晚年的張允和在丈夫和兒子的陪伴下過得非常充實,一直活到了93歲。

從影像資料中可以看出,年輕時期的張允和有著靚麗的外表,但不可否認的是,她靚麗的外表下面隱藏著過人的智慧。張允和靠著自己制定的三不原則打破了醫生認定的活不過50歲的定律,一直活到了93歲,而她的丈夫周有光也憑借遵守張允和的三不原則活到了112歲!張允和和周有光也成為了有史以來壽命最長的夫妻。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2002年8月14日,張允和安靜地離世了。張允和去世後,她的兒子周曉平按照遺願將她進行火化。由於張允和生前喜歡楓葉,所以周曉平將她的骨灰撒在了北京西郊永定河畔,並在那裡種下了一棵楓樹。張允和這位「最後的閨秀」雖然已經永遠離開了,但她仍然活在人們的心中。有人說,張允和就像是一片隨風飄蕩的楓葉,雖然已經離去,但她卻給人們留下了永遠難忘的優雅背影。

許多人認為張允和和周有光之所以能夠長壽,是因為張允和制定了「三不原則」。但有些人可能不知道,這些原則不僅僅是長壽的「秘密」,還是我們可以借鑒的人生哲學。

我們都是凡人,都會犯錯,也會在生活中遇到各種困難和失敗。我們可能會因為別人的過失、自己的過錯或是自己的過失而情緒波動,感到心煩意亂。畢竟,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但如果我們能夠像張允和一樣,保持寬容、樂觀、謙虛的心態來處理和面對,那麼我們會發現生活其實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糟糕。願我們學習張允和,堅持「三不原則」,以樂觀、堅強的態度面對生活中的一切困難和挑戰,擁有幸福美滿的生活!

往下看更多文章

甘蔗從下往上吃「漸入佳境」 一時打鬧成風尚

2024年09月13日 20:00

「漸入佳境」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是出自於唐朝房玄齡等人撰寫的《晉書》,在《顧愷之傳》中有提及:「 愷之每食甘蔗,恆自尾至本,人或怪之。雲:『漸入佳境。』」

東晉名士顧愷之雖以各類畫跡聞名於世,但其實他武力不賴。不但做過大司馬桓溫的參軍,還為振威將軍殷仲堪參過軍。當時東晉政治混亂,各方勢力紛紛擁兵自重。面對地方急於割據自立,桓溫仍堅持大一統,故常親率部隊討伐割據勢力。作為桓溫的參軍,顧愷之自然得常隨左右。在兩人南征北戰的多年間,顧愷之深得桓溫的器重和信賴,有時甚至打趣桓溫,也不會受到責罰,可謂交情甚篤。

顧愷之多才,工詩賦,善書法,被時人稱為「才絕、畫絕、痴絕」,他的畫線條連綿流暢,如「春蠶吐絲」。此為顧愷之所畫的《洛神賦圖》。(網上圖片)

顧愷之多才,工詩賦,善書法,被時人稱為「才絕、畫絕、痴絕」,他的畫線條連綿流暢,如「春蠶吐絲」。此為顧愷之所畫的《洛神賦圖》。(網上圖片)

有一次,顧愷之隨桓溫乘船到江陵視察部隊。到了江陵的第二天,江陵的官員帶著許多甘蔗前來拜訪。桓溫笑納後,便擺擺手,吩咐眾人一起品嚐。大家一聽,馬上放下手中的工作,開心地享受著甘甜的竹蔗。可是,顧愷之卻沒有這麼做。只因他正獨自欣賞著美景,根本沒聽見桓溫的呼喊。桓溫見狀,就想和顧愷之開個玩笑。

甘蔗為江陵當地的特產。(網上圖片)

甘蔗為江陵當地的特產。(網上圖片)

他故意挑了一根長長的甘蔗,並把甘蔗末梢的一段塞到他手裏。看得出神的顧愷之自是不察覺桓溫的小惡劇,只見他毫不懷疑地一口啃了下去。嚼了幾口,覺得甘蔗沒想像中的甜,顧愷之不禁蹙眉。眼見及此,桓溫也忍不住笑了起來,還故意地問他末梢甜不甜,旁邊的人也跟著逗趣他。顧愷之見眾人笑鬧,終回過神來,知道自己咬的是甘蔗的末梢。為了緩解尷尬的局面,顧愷之靈機一動,自顧自地吃下去,還一臉氣定神閑地道:「你們笑什麼?吃甘蔗,就應該從末梢吃起。這樣,越吃越甜,『漸入佳境』。」大家聽後都不經要讚歎顧愷之敏捷的思維,最後這件事就在眾人的插科打諢的情況下完結。

魏晉不僅是個動亂的年代,也是一個思想活躍的時代。因為社會生存處境險惡,不少人的思想行為因此日漸放浪形骸。魏晉人極為自信且不滯於物,當中士人們更是以特立獨行,收藏雅集為豪。(網上圖片)

魏晉不僅是個動亂的年代,也是一個思想活躍的時代。因為社會生存處境險惡,不少人的思想行為因此日漸放浪形骸。魏晉人極為自信且不滯於物,當中士人們更是以特立獨行,收藏雅集為豪。(網上圖片)

據史書記載,自此之後,顧愷之每次吃甘蔗時都從末梢吃起。沒想到,這種吃法竟然成了東晉名士的風範,不少人更是特意仿效他的吃法以表風雅。

後人據此提煉為「漸入佳境」這個成語,成語原義為甘蔗下端比上端甜,所以先從下到上吃就可以越吃越甜;後比喻境況逐漸好轉或興趣逐漸濃厚。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