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清代為何文字獄迭起?談談漢人與滿清政府間的極限拉扯

歷史長河

清代為何文字獄迭起?談談漢人與滿清政府間的極限拉扯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清代為何文字獄迭起?談談漢人與滿清政府間的極限拉扯

2023年09月08日 10:00 最後更新:17:37

相信大家對「文字獄」一詞並不陌生。

簡言而之,「文字獄」是中國專制統治者對文人的一種政治迫害,統治者通常會故意從文人著作中摘取字句,並加以揣摩,以便羅織成罪。較大規模的文字獄可以牽連千萬人!

文字獄在宋代之前零星可數,而最早的文字獄則發生在春秋時期齊國太史兄弟秉筆直書「崔杼弒其君」,結果慘遭權臣崔杼殺害。宋代以後,如進奏院案、烏台詩案等文字獄案例也開始出現在眾人眼前。尤其到了明代,明成祖靖難登位後,文字獄又攀上了一個新的高鋒。雖說明中後期黨爭激烈,為了找出政敵的痛腳,不惜想盡辦法找出敵對大臣文章詩句的可疑之處,以彈劾對方,但明朝的文字大獄仍舊與清王朝有一定差距。

明成祖朱棣發動靖難之役,起兵奪位,終驅逐其姪建文帝篡位稱帝。靖難登基後,大殺忠於建文帝的大臣,又禁止這些大臣的著作流通。因為懼怕群臣百姓疑其得國不正,大肆焚燒被其認為有諷刺之意的書籍、戲曲劇本。另外,明世宗也經常因詩句中有諷刺之意而杖打或囚禁大臣。(網上圖片)

明成祖朱棣發動靖難之役,起兵奪位,終驅逐其姪建文帝篡位稱帝。靖難登基後,大殺忠於建文帝的大臣,又禁止這些大臣的著作流通。因為懼怕群臣百姓疑其得國不正,大肆焚燒被其認為有諷刺之意的書籍、戲曲劇本。另外,明世宗也經常因詩句中有諷刺之意而杖打或囚禁大臣。(網上圖片)

處於我國封建社會末期的清王朝文字獄迭興,特別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更是駭人聽聞。近人柳詒徵稱「前代文人受禍之烈,殆未有若清代者」,「稍一不慎,禍且不測」,清人龔自珍也說過「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只為稻粱謀」,也就是說清代的知識分子在文字獄的高壓政策下,著作也只為謀食保安寧,不為出人頭地。從士人茍且偷安的態度看,不難想像清代「文字獄」殺戮之多,其慘況在中華五千年歷史洪流中也屬實罕見。到底是什麼造成了清代文字獄之慘?不妨細閱下文⋯⋯

清朝在康熙、雍正、乾隆時期的文字獄,光是諸史籍記載的就不下七十余起。儘管清朝進入了「康乾盛世」,政權穩固、邊境安寧,文字獄仍一興再興。清朝大興文字獄並不具有偶然性,而是有著極其覆雜的社會歷史背景和深刻的思想文化根源的。

首先,作為封建社會末期,專制主義政治制度在清朝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和完備了。清朝不但將一整套專制主義全盤繼承下來,還在其基礎上加以完善,最終建立了高度思想箝制君權統治。加上,清朝這麼一個外族政權,在康熙帝經歷了吳三桂等人先降後叛的鬥爭後,對漢人的成見日益加深。因此,滿清王朝要維護其政權,那就必須從加強漢人思想控制下手。哪怕要采取殘酷的殺戮政策,也不允許治下之民有一句的不滿。

1644年吳三桂降清,引清兵入關,被封為「平西王」,但在1673年叛清,並發動了「三藩之亂」。吳三桂同時是「衝冠一怒為紅顏」的主角之一。(網上圖片)

1644年吳三桂降清,引清兵入關,被封為「平西王」,但在1673年叛清,並發動了「三藩之亂」。吳三桂同時是「衝冠一怒為紅顏」的主角之一。(網上圖片)

其實滿族對漢族的戒心是有跡可尋的,就算統治者一而再,再而三地標榜「滿漢一體」,但民族偏見依然紮根在人民思想中。滿族入主中原段,全國各地都爆發了抗清鬥爭。在清朝統治者驚魂稍定後,馬上就以血腥屠城及厲行薙髮兩項措施打撃南方百姓的抵抗意志。

康熙帝登位時,距明朝滅亡時日也不遠,所以他對明朝遺民依附明朝皇室後裔的現象特別不能容忍。一聽到明崇禎皇帝的第三個兒子朱三太子藏匿民間,明朝的舊臣故吏又多所歸附,老百姓也紛紛相告「明主尚在」,氣得欲除之而後快,立馬下令察訪緝拿。康熙帝多次尋查無果後,只好引虎出。先是乘南巡之機,晉謁明太祖陵墓,又故意做出寬容大度的姿態,傳旨尋訪朱三太子出山為臣,並決不加害。然而,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康熙帝如此戒備漢人,又怎會真心授予朱三太子一官半職?這事到後來自然沒結果,不過康熙帝也沒就此罷休。在密查下,終於把朱三太子拿獲,最後「盡殺其子孫」。

正因康熙誅殺明太子這件事,下層人民群眾、士大夫、知識分子階層中充斥著強烈的反滿情緒。彼時,文人學者通過著書立說、作文寫詩或者書信往來等方式表達自己對清朝統治的不滿。詩人沈德潛就在其作品《吟黑牡丹詩》中憤然寫道:「奪朱非正色,異種也稱王。」明指牡丹,暗喻清朝為異種。當時,還有另一位徐姓詩人也寫下了「大明天子重相見,且把壺兒擱半邊」的詩句。詩句中的「壺兒」實際上就是「胡兒」的諧音,所以被擱在一旁的自然就是滿族予。發發牢騷固然好,但這些作者在被發現後,無一不獲殺身之罪。

在順治初年,滿清佔據黃河流域並南下發動軍事行動。為了壓制南方百姓的抵抗意志,發生了揚州十日事件以及嘉定三屠事件,這些事件導致大量百姓不幸喪生,削弱了漢族人民的反抗能力。此外,在順治初年,滿清政權以剪髮為歸順的象徵,流傳著「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口號,這對漢族人民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觀念造成了重大衝擊,幾乎所有人剃去頭髮,僅保留小辮,這樣的措施進一步削弱了漢族的民族自尊心和抵抗精神。(網上圖片)

在順治初年,滿清佔據黃河流域並南下發動軍事行動。為了壓制南方百姓的抵抗意志,發生了揚州十日事件以及嘉定三屠事件,這些事件導致大量百姓不幸喪生,削弱了漢族人民的反抗能力。此外,在順治初年,滿清政權以剪髮為歸順的象徵,流傳著「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口號,這對漢族人民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觀念造成了重大衝擊,幾乎所有人剃去頭髮,僅保留小辮,這樣的措施進一步削弱了漢族的民族自尊心和抵抗精神。(網上圖片)

加強思想統治,無非是仿效歷代統治者的慣用的武器——提倡尊孔讀經,跟漢武帝獨尊儒術、明太祖尊孔崇儒是一個道理。在清朝,孔子被尊為「至聖先師」,而康熙帝禦筆親書的「萬世師表」匾額亦懸掛在孔府大成殿正中;雍正時曾下令避孔丘之諱,改丘為邱;乾隆帝也曾多次舉行祭孔活動。此外,清朝統治者還把宋代程朱理學擡到與孔學同樣高的地位,兩學皆被尊為「正統」。

既然是正統,不符合孔學和程朱理學標準的學術活動那一定是「犯禁」。要是參與了這種違法活動,想必難逃文字獄之羅網。最有代表性的事件是發生在雍正朝的「謝濟世案」,學者謝濟世注《大學》時,因不從朱子《四書集注》本,也不用程子所補的《格致傳》,被承郡王參奏為「毀謗程朱理學」。雍正帝的禦批更是見縫穿針,措謝濟世借用「見賢而不能舉」之語來暗諷皇帝不會用人。可想言之,謝濟世免不了一死,而這也是清代統治者在學術領域里實行專制統治的典型事例。

顧炎武,原名絳,字忠清。明亡後,改名炎武,字寧人,亦曾化名蔣山傭。學者尊他為亭林先生,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明末三大儒」、「明末三先生」或「明末三大思想家」。他特別注重廉恥,認為「士而不先言恥,則為無本之人」,而他的言行在知識分子中也產生了很深的影響。(網上圖片)

顧炎武,原名絳,字忠清。明亡後,改名炎武,字寧人,亦曾化名蔣山傭。學者尊他為亭林先生,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明末三大儒」、「明末三先生」或「明末三大思想家」。他特別注重廉恥,認為「士而不先言恥,則為無本之人」,而他的言行在知識分子中也產生了很深的影響。(網上圖片)

不過清代統治者有這樣的態度也是情無可原的,畢竟漢族士大夫對清王室也是極其不合作。朝廷曾為了籠絡知識分子,而開「博學鴻儒科」,希望通過科舉取士搜羅可用之才,只是一些漢族知識分子為了堅持民族氣節拒絕參與。清初的大學問家顧炎武不僅參與過抗清鬥爭,還在拒絕參加博學鴻儒科的考試的情況下,多次拜謁明陵。康熙時期,有一山西文人不願應試,甚至被皇上下令用轎子抬到北京去考試。被抬去考試,心自有不忿,所以這個文人答卷時故意不答完卷。面對這樣油鹽不進的老頑固,清政府只能裝出溫文爾雅之態,授職放歸,但失去耐心後,幹脆對於不合作犯舉起了屠刀。

Tags:

政府

往下看更多文章

鄭氏「畫荻教子」 歐陽修勤學成才

2023年09月25日 20:00 最後更新:12:34

「畫荻教子」這個成語是出自於元朝丞相脫脫和阿魯圖所修撰的《宋史》,當中在《歐陽修傳》有提及:「家貧,至以荻畫地學書。」

歐陽修四歲喪父,一下子沒了經濟支柱的歐家不免變得貧窮潦倒,就連上學的束脩也快交不上了。儘管家境落泊,歐陽修的好學之心卻沒有因此被磨滅。在家徒四壁的情況下,他依然每天跟媽媽學寫字。雖無筆墨書幾,但歐陽修母親鄭氏也盡其所能,為兒子的成學之路出一分力。她先是到河溪邊的葦塘收集蘆葦桿,然後以其充筆,在沙地上教歐陽修寫字、畫畫。此外,她還在閒暇時為他誦讀古人的文章,讓他在閱讀和寫作的過程中學習古代聖賢的思想。

歐陽修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為文以韓愈為宗。他大力反對浮靡的時文,以文章負一代之盛名。名列「唐宋八大家」和「千古文章四大家」的他平生喜好獎掖後進,曾鞏、王安石、蘇洵父子等都受到他的提攜和栽培,對北宋文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網上圖片)

歐陽修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為文以韓愈為宗。他大力反對浮靡的時文,以文章負一代之盛名。名列「唐宋八大家」和「千古文章四大家」的他平生喜好獎掖後進,曾鞏、王安石、蘇洵父子等都受到他的提攜和栽培,對北宋文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網上圖片)

到後來歐陽修長大後,家裡已經沒書可讀了,只好到向讀書人家借書學習。他不僅抄寫這些書籍,還大聲朗讀,特別是在閱讀到精彩之處時,更是廢寢忘食。就這樣,在夜以繼日的努力下,歐陽修於宋仁宗天聖八年進士及第,任職館閣校勘。

蘆葦草多長於沼澤、河沿、海灘等濕地。(網上圖片)

蘆葦草多長於沼澤、河沿、海灘等濕地。(網上圖片)

哪怕後來歐陽修身居高位,擔任太子少師等職務,他始終沒有忘記曾經蹲在沙地上認字學畫的艱辛時光。這段時光不僅是他與母親共度的溫馨時光,更是他堅持學習的開端。正是因為他不懈地讀書和學習,才能夠達到如今妙筆生花的水平。

別看歐陽修文學成就高,其實他的仕途可謂一波三折。出任館閣校勘不到兩年,他就因為幫范仲淹申辯而被外貶夷陵,後入朝復職沒多久,又因為推行慶歷新政失敗而外放知滁、揚、潁及應天等州府。宋英宗即位後,又因卷入濮議之爭而辭位,實在是人生多舛!(網上圖片)

別看歐陽修文學成就高,其實他的仕途可謂一波三折。出任館閣校勘不到兩年,他就因為幫范仲淹申辯而被外貶夷陵,後入朝復職沒多久,又因為推行慶歷新政失敗而外放知滁、揚、潁及應天等州府。宋英宗即位後,又因卷入濮議之爭而辭位,實在是人生多舛!(網上圖片)

「畫荻教子」這個成語便是由此典故演化而來,意思是指用荻在地上書畫,以教育兒子讀書;現今多用以稱讚母親教子有方。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