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不夾腿毛」冰絲涼蓆火到歐洲 盤點風靡全球的中國神器

博客文章

「不夾腿毛」冰絲涼蓆火到歐洲 盤點風靡全球的中國神器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不夾腿毛」冰絲涼蓆火到歐洲 盤點風靡全球的中國神器

2024年08月06日 18:43 最後更新:18:51

歐洲近段時間進入了高溫「炙烤」模式,多地包括法國巴黎遭遇持續罕見的高溫天氣,西班牙一些地區的溫度更高達40℃以上。歐洲國家的一些網民用上了中國的「降溫神器」涼蓆,比如「不夾腿毛」的冰絲涼蓆,因為價格親民、自然凉爽,令到許多沒有安裝空調的市民得以享受清凉。

按照網民們的調侃說法,蘊含著悠久文化精髓與高超手工技藝的中國涼蓆化作「神秘的東方力量」,給酷熱的歐洲帶來陣陣凉意。

據了解,冰絲涼蓆普遍是由纖維素材質和聚酯纖維交織而成,纖維素材料有良好的吸濕透氣性,聚酯纖維正好互補解决纖維素纖維容易起皺、縮水、不耐磨的問題。

冰絲涼蓆可以像床單一樣折叠起來保存,十分方便,它具有極佳的透氣性,睡在上面感覺非常舒適,有良好的睡眠體驗。

值得注意的是,不止是冰絲涼蓆,越來越多的中國製造正不斷出海歐洲,贏得了國際市場的認可。

數據顯示,江蘇有冰絲涼蓆生産商7月的外貿訂單同比上漲120%,更有電商的涼蓆品類訂單同期暴漲288%。今年的前五個月,僅是寧波市的涼蓆,出口規模就已超一億元人民幣。不僅是涼蓆,中國生産的手搖扇、太陽能電風扇等降溫産品,因為經濟實惠且兼具舒適性與實用性,在歐洲也大受歡迎。

早在冬天,中國的電熱毯、電暖器、電暖爐、暖手寶甚至秋衣秋褲、光腿神器等取暖裝備也被買「爆」了。

痰盂:「美麗的中國古董」

痰盂是用搪瓷、塑料等材料製成的盛痰用的器皿, 痰盂除了方便吐痰之外,還兼有垃圾桶、紙簍的功能。在過去,鄰里之間串門閑聊,手裏頭有些橘子皮、瓜子殼、糖紙啥的都可以扔進痰盂。

然而,當國人快忘記這麽個寶貝時,它却在大洋彼岸悄悄實現了翻紅。一個小痰盂,在國內最多也就幾十元,在亞馬遜上能賣到60多美元,高達幾百元人民幣。

頁面上給出的商品詳情介紹是這樣的:「六十年代中國傳統果籃」、「厨房和餐廳裝飾」、「可用於儲藏生鮮食品和酒水飲料」。因為別致的造型、經典的紅白配色、講究的花樣圖案,痰盂「彰顯了中國傳統文化,是經典中國古董、巧妙的工藝品,更是走親訪友時送禮的不二選擇」。

於是,售價幾十美元的痰盂在亞馬遜平台上收穫了一眾好評,無數外國朋友紛紛表示「使用體驗極佳」。因為他們發現,這痰盂用來裝法棍,簡直是又合適又方便。他們還發現,中式的痰盂配上洋酒和西方的酒杯,還有一股混搭風格的美感。

簸箕:「中國傳統手工藝術品」

國內農村扔地上都沒人撿的簸箕,在國外市場上售價高達2000元人民幣,依然供不應求。

簸箕由於其獨特的形狀和紋理,而且通常采用的天然材料(如竹子、木頭等),這就很合外國人的口味。用簸箕做裝飾品,可以很好的為家居空間增添一種古樸、自然的氛圍。

簸箕的實用性也很好,它可以用作各種小物品的收納容器,如鑰匙、零錢、首飾等。一些較大的簸箕還可以用來存放書籍、雜志等物品簸箕秒變收納小能手。

簸箕材料天然,又有很好的透氣性和防滑性,特別適合用來晾曬食材,所以簸箕也走進了外國人的厨房用其來盛放食材、調料等。在國外,簸箕還被用來盛放種子、土壤等園藝材料,還可以作為花籃或花盆。

蚊帳:「中國的國家法寶」

中國的蚊帳當年在里約奧運會時一炮而紅,中國運動員自帶的蚊帳成了外國人眼中熱門的「避蚊神器」,當時還有外國人想向中國運動員購買蚊帳。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許多外國人紛紛表示從沒見過這種「神器」,很多國外媒體對中國蚊帳進行了大量報道,稱這是「國家法寶」、「有創意的辦法」。

有網民發現,在國內售賣幾十元的蚊帳,在國外電商網站售價高達上千元。如此巨大的價格差,使得許多網民戲稱「打算去國外賣蚊帳了」,「馬上就要暢銷全世界了」,「商機來了」。

而買到蚊帳的外國人還開發出了蚊帳的新功能,表示蚊帳十分飄逸,連房間都被裝飾得更好看了,評論區更是到處曬圖秀自己的美蚊帳的。

老干媽:「上癮的貴族辣醬」

在國外社交網站上,有一個老干媽愛好者主頁,世界各地的「老干媽」粉絲交流在這裏最多的一個問題就是:在哪裡能買到「老干媽」?可見「老干媽」在國外的需求之旺盛。

老干媽在Amazon上的售價

老干媽在Amazon上的售價

都說老干媽在國外賣的比國內貴,那麽到底貴多少呢?一瓶210克的老干媽香辣脆油辣椒,在美國亞馬遜網站上的價格約12美元,折換成人民幣約為73元,而同樣重量的同一款老干媽價格在中國商超及網購平台上平均價格為7.8元左右。老干媽的其他品種中,最低的價格在3.5美元以上,折換成人民幣也要20多元。

一位外國買家的評論被讚好最多:「你可以做任何事,但不要嘗試這個,因為它會永遠地改變你吃飯的方式……」而有買家吃完只評論了一句話:「我會向所有朋友推薦這個辣辣的女士!」

辣條:「必吃的中國小吃」

辣條被譽為「零食之王」,憑藉鹹香麻辣的滋味,俘獲了眾多年輕人和小朋友的味蕾,讓人越吃越上癮。

作為童年味道的象徵,辣條不僅承包了絕大多數中國民眾的童年,現在還走出了國門,俘獲了眾多國外「粉絲」。

前陣子,網上瘋傳一張「天價辣條」圖片,5包65克的衛龍辣條,在美國賣到了16.99美元,每包約合人民幣24.6元,網民們紛紛驚嘆:「這是繼老干媽之後第二個登上美國奢侈食品榜的中國食品!」

而在一檔美食紀錄片裏,幾位主持人也强烈推薦,稱辣條為「外國年輕人必須體驗的中國小吃」。

辣條在韓國也很流行,不少韓國人在社交平台上分享吃辣條的視頻,還與當地餐食結合,開發了各種花式吃法,如辣條紫菜包飯、泡菜辣條等。

截至目前,中國辣條已出口至160多個國家和地區,近的有日本、韓國、新加坡,遠的有英國、美國、阿根廷等。

秋梨膏:「吃了有好運」

在各大海外社交平台上,「秋梨膏」也被外國網民瘋狂種草。

秋梨膏擁有獨特的口感與清肺利咽的功效,使其迅速在海外社交網絡上虜獲一大批簇擁者。網民們曬出的視頻裏,有些人用秋梨膏做糖漿拌甜點,更有不少人刮上一勺直接入口,高呼過癮。

在某跨境電商平台上,秋梨膏還炒出了132美元的高價,折合人民幣近千元。價格越炒越高,但外國網民的購買熱情不减。

評論區裏,幾乎是買過的都說好——喝了「中藥」以後,神清氣爽都不重要,連運氣都變好了!

雖然很玄幻,但也許這就是傳說中「神秘的東方力量」吧。

為什麽時不時就有國貨在國外悄然走紅,或者以「奇奇怪怪」「可可愛愛」的方式登上熱搜?

據河南衛視官方賬號分析,一方面是因為不同國家之間存在文化差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接觸同樣的事物會有不一樣的有趣的「化學反應」;另一方面則是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外國友人開始對中國這個文化歷史悠久的國度産生了好奇心和探索欲。隨著祖國越來越强大,這股來自東方「神秘力量」的風一定會越吹越大、越吹越遠。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國際非營利組織「全球主題娛樂協會」(TEA)與AECOM國際諮詢機構近日聯合發布了《2023年主題公園和博物館報告:全球主要景點遊客報告》。報告顯示,2023年全球前20大博物館遊客量總共9976.3萬,同比增長65.9%。

2023年遊覽量排名第一的博物館是法國羅浮宮,達886萬人次的遊覽量;梵蒂岡博物館以676.5萬人次居第二,而中國國家博物館則以675.7萬人次居第三,英國的大英博物館和自然歷史博物館以582.1萬遊覽量和568.9萬遊覽量分列第四和第五名。

中國國家博物館

中國國家博物館

遊客數量排名前20的博物館,中國佔7個, 分別是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科學技術館(第7)、南京博物院(第8)、蘇州博物館(第10)、湖南博物院(第13)、湖北省博物館(第14)和廣東省博物館(第16)。

中國科學技術館

中國科學技術館

南京博物院

南京博物院

AECOM官網指,亞洲尤其是中國越來越重視並鼓勵博物館的發展,導致中國博物館在全球前20大博物館名單中,佔據了更大比例。報告又提到,在亞洲,遊客遊覽量的增長主要受益於中國,中國政府的相關政策出台,推動了新博物館的快速發展。

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張鵬接受《環球時報》訪問時稱,中國政府對文化發展和博物館建設非常重視,通過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提升了博物館的服務質量和參觀體驗。

據統計,2023年,中國博物館總數達6833家,新增備案博物館268家,90%以上的博物館免費開放。張鵬說,中國的博物館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歷史藏品,如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後母戊鼎、四羊方尊等國寶級文物和獨特的文化資源,對遊客具有極大的吸引力。

中國文化報社文物博物館研究方面研究員崔波認為,中國博物館在遊客總量躋身世界前列,說明中國的博物館為公眾提供了豐富的文化和教育體驗,讓人們願意走進博物館,這也引發了近年來的「博物館熱」。

中國文物學會會館專業委員會會員劉征認為,博物館熱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人們對精神文化的追求越來越迫切,其次是隨著科學技術發展,AI等技術手段被應用到博物館的策展方面,創新的展覽方式和互動體驗,提高了展覽的吸引力和教育性。

張鵬表示,博物館通過舉辦各種教育活動和講座,增強了公眾的參與度,文旅融合的發展,也讓博物館成為旅遊業重要組成部分,逛博物館已經成為越來越多年輕人的「打卡」目標。

今年進入暑期旅遊旺季後,國內的「博物館熱」現象更顯得火熱,熱門場館「一票難求」、展櫃前「人山人海」,成為社交平台上熱門話題,是對博物館承載能力的考驗。

為此,全國多家文博機構更增設了夜場展覽和活動。如國家自然博物館8月舉行為期一個月的「博物館之夜」;上海天文館則推出了「邂逅星空」的夜間觀測活動,使夜場和日間博物館的特色有所區分;杭州的浙江自然歷史博物館則在暑期將一個310平方米的空間改造成24小時開放的文化空間。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物館館長陳履生表示,分散參觀高峰期開館也是提高一座城市公共文化服務能力的重要措施,國外的博物館夜場活動形式更豐富,並不拘泥於文物遺產主題,還會舉辦演奏會等多樣文化活動,將博物館的功能發展成「文化場所」。他認為,目前中國的文博機構幾乎全都在統一時間段內開館和閉館,創新運營模式、加大利用博物館內的公共空間,將勢在必行。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