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政府「新型工業化資助計劃」助企業設智能生產線提升產能

社會事

社會事

社會事

政府「新型工業化資助計劃」助企業設智能生產線提升產能

2024年08月13日 09:00 最後更新:09:08

於2010年創立的新鮮蔬果汁品牌,產品以往以全人手製作,六年前,陳嘉新接手,成為品牌負責人,有見人手製作產能較低,產品保質期也較短,陳嘉新求變,決定將公司的生產線升級。

政府推出的新型工業化資助計劃,以政府對企業1:2的配對形式,資助生產商在香港設立智能生產線,陳嘉新的公司正是受惠企業之一。「我們生產的蔬果汁,保質期以往只有10至12天。引入智能生產線後,保質期大幅延長,現時可達60至90天。」

更多相片
科技助力: 有蔬果汁生產商在政府資助下升級生產線,除以機械取代人手製作,生產線更配備智能感應器,監察和分析生產效能。政府新聞網圖片

科技助力: 有蔬果汁生產商在政府資助下升級生產線,除以機械取代人手製作,生產線更配備智能感應器,監察和分析生產效能。政府新聞網圖片

技術升級: 陳嘉新指出,引入高溫高壓消毒裝置可確保產品質素,同時延長保質期。政府新聞網圖片

技術升級: 陳嘉新指出,引入高溫高壓消毒裝置可確保產品質素,同時延長保質期。政府新聞網圖片

活用創科: 黎少斌說,生產力局致力協助企業應用創新科技,更針對行業痛點提供客製化服務。政府新聞網圖片

活用創科: 黎少斌說,生產力局致力協助企業應用創新科技,更針對行業痛點提供客製化服務。政府新聞網圖片

善用優勢: 葛明表示,香港的科研能力和基礎是新型工業化發展最重要的優勢。政府新聞網圖片

善用優勢: 葛明表示,香港的科研能力和基礎是新型工業化發展最重要的優勢。政府新聞網圖片

科技助力: 有蔬果汁生產商在政府資助下升級生產線,除以機械取代人手製作,生產線更配備智能感應器,監察和分析生產效能。政府新聞網圖片

科技助力: 有蔬果汁生產商在政府資助下升級生產線,除以機械取代人手製作,生產線更配備智能感應器,監察和分析生產效能。政府新聞網圖片

技術升級: 陳嘉新指出,引入高溫高壓消毒裝置可確保產品質素,同時延長保質期。政府新聞網圖片

技術升級: 陳嘉新指出,引入高溫高壓消毒裝置可確保產品質素,同時延長保質期。政府新聞網圖片

提升產能

引入智能生產線,在在有利公司業務與發展。陳嘉新說,以往需經人手的工序,包括原材料處理、磨漿,以至裝瓶,現已全部改由機器完成,除令產能提升,生產過程也更衞生。廠房更引入高溫高壓消毒釜為產品消毒,產品保質期也因而大幅延長。生產線更設智能感應器,配合數據收集系統,收集用電量、用水量等數據,有助公司進行成本分析。

活用創科: 黎少斌說,生產力局致力協助企業應用創新科技,更針對行業痛點提供客製化服務。政府新聞網圖片

活用創科: 黎少斌說,生產力局致力協助企業應用創新科技,更針對行業痛點提供客製化服務。政府新聞網圖片

應用科技

創新科技是智能生產的基石,生產力促進局一直積極協助企業,包括陳嘉新的公司,運用創新科技解決行業痛點,並根據不同行業實際需要,介紹相應技術。

以陳嘉新的公司為例,生產力局的首要考量是如何在不使用任何防腐劑或添加劑的情況下,達致消毒、殺菌效果,同時延長食品保質期。

生產力局首席數碼總監黎少斌提到,創新科技在製造業的應用,因應產品特色各有不同,即使同一行業,也未必能直接套用,因此,局方期望為有需要行業提供客製化服務,讓更多企業於生產過程使用創新科技,提高行業競爭力。

善用優勢: 葛明表示,香港的科研能力和基礎是新型工業化發展最重要的優勢。政府新聞網圖片

善用優勢: 葛明表示,香港的科研能力和基礎是新型工業化發展最重要的優勢。政府新聞網圖片

政策支持

政府的新型工業化資助計劃早於2020年7月推出,而為加大力度支持企業推行智能生產,去年施政報告宣布優化計劃,今年1月8日起容許申請計劃的企業,任何時間在計劃下合共進行最多三個項目,以獲取最多共4,500萬元的配對資助。

截至上月中,新型工業評審委員會已同意支持43 宗申請,主要涉及食品製造及加工、紡織及製衣、建造材料、醫療器材等行業,合共68條生產線。工業專員(創新及科技)葛明說,政府的目標是在2027年將計劃下的智能生產線增至最少130條。

因地制宜

葛明又提到,香港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將創科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推動新型工業化,為香港社會經濟發展帶來新動能。他強調,科研能力和基礎是香港新型工業化發展最重要的優勢,而新型工業化也為香港創科發展提供豐富的需求和應用場景,完善創科生態。

美國生物科技公司Colossal Biosciences宣布,透過基因編輯技術創造的三隻「恐狼」已在滿六個月後展現出超越同齡灰狼的體型和體重,證明其體內恐狼基因正發揮作用。

利用已滅絕的恐狼DNA對現存灰狼細胞進行基因編輯

這三隻恐狼的後代,包括兩隻較大的雄性狼羅穆路斯(Romulus)和雷穆斯(Remus),以及一隻較年幼的雌性狼卡麗熙(Khaleesi),是Colossal生物科技利用已滅絕的恐狼DNA對現存灰狼細胞進行基因編輯後,由代理孕母家犬所產下。

基因編輯幼崽「6個月大20%」

Colossal的首席動物官馬特·詹姆斯(Matt James)表示,羅穆路斯和雷穆斯已滿六個月,體重已超過40公斤,比同齡的標準灰狼大約多出20%。他表示:「我們可以確信,恐狼的基因正在發揮作用,我們正逐漸接近古代標本那樣體型巨大的狼。」

科學界一直存在爭議

然而,自這些「新物種」在今年4月首次亮相以來,科學界一直存在爭議。爭議的核心問題在於:這究竟是「復活恐狼」,還是一場巧妙的商業宣傳?

大多數科學家指出,真正的「復活」需要利用複製技術,但目前已滅絕物種的DNA保存狀況不足以支持複製,因此Colossal創造的生物並非真正的恐狼。

Colossal回應稱,目前無法實現基因100%一致,他們目標在形態和功能上打造與原始物種相近的生物。首席科學官貝絲·夏皮羅(Beth Shapiro)指出,他們所採用的是「形態種概念」,即通過外觀和骨骼特徵來定義物種,而非僅依賴基因。

已成功通過「恐狼」技術繁殖出四隻純種紅狼

Colossal目前正積極將其技術應用於保育工作,已成功通過「恐狼」技術繁殖出四隻純種紅狼,增加了瀕危物種的基因多樣性。該公司還參與長毛象、袋狼和渡渡鳥等物種的基因復育計劃,強調其技術能為當代生物多樣性危機提供新的解決方案。

透過基因編輯技術創造的「恐狼」幼崽,在今年4月首度亮相時的模樣。AP圖片

透過基因編輯技術創造的「恐狼」幼崽,在今年4月首度亮相時的模樣。AP圖片

然而,外界對這種技術的倫理風險和生態效益仍然存在疑慮。倫敦自然史博物館和蒙大拿大學等專家指出,代理孕母可能面臨福祉風險,且改造個體是否能真正履行原物種的生態功能尚待觀察。對於將資源投入於復活已滅絕物種的政策方向,學界呼籲應該謹慎評估其相對效益。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