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12日宣布委任人工智能資助計劃委員會,以推動本港人工智能生態圈發展,並撥款30億元推行為期3年的人工智能資助計劃,以資助本地大學、研發機構及企業等善用數碼港人工智能超算中心所提供的算力,並加強超算中心的網絡安全和數據保護,及進行推廣和教育活動等,從而吸引海內外人工智能專家、企業及研發項目落戶香港。
當局撥30億元推行人工智能資助計劃,資助本地大學、研發機構等善用數碼港人工智能超算中心所提供的算力。
當局更成立「人工智能資助計劃委員會」,就資助計劃的推行,提供整體方向、行政及運作模式等意見,並就合資格的超算中心算力資助申請進行評審,包括具體資助額度、期限及使用條件等。委員會由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委任,任期3年,由今年8月15日起生效。
觀乎委員會成員名單,都在資訊科技界、人工智能、法律界、工商界等具代表性。委員會主席冼漢廸,為團結香港基金顧問,在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取得電腦科學/數學、經濟學和工業管理3個學士學位,後在史丹福大學獲工程經濟系統和運籌學碩士學位,曾在多家著名國際投行工作,2009年成立中手遊(302.hk),成為手遊的中國最大發行商,後更在美國上市,2014年市值達獨角獸水準(即10億美元),2019年回歸香港主板上市,2015年更在深圳創立私募基金「國宏嘉信」。
至於非官方委員中,楊強是人工智能科學家,他是國際人工智能協會(AAAI)的首位華人Fellow,他指導的團隊曾贏過不少國際數據挖掘大賽獎項,也是國際人工智能協會(IJCAI)理事、中國人工智能協會常務理事等,2012年曾任華為諾亞方舟實驗室創始主任。
其他成員都是資訊科技界界學者或專家,如中大程學院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教授劉雲輝,其主要研究領域是機器人;黃仲翹則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應用數學博士,是創新科技及工業局數字化經濟發展委員會轄下人才發展工作小組成員;林偉喬則於2018至2022年出任政府資訊科技總監。
另外,還有工商界及法律界代表,陳偉聰是香港工業總會常務副主席,本身從事汽車工業,曾獲「香港青年工業家獎」;簡慧敏則是選委界立法會議員,本身是律師,為中銀香港總法律顧問。
政府冀推動AI生態圈發展,吸引海內外研發項目落戶。
高人話委員均資歷深厚,相信定能憑專業眼光選出具實力的超算中心,推動本港人工智能發展。
Ariel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特首李家超今日到訪政府地區康健中心,馬會資助的地區藥房,和非政府組織營運的中醫診所。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陪同落區視察。
特首李家超(左1)和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左2)到訪馬會資助的地區藥房。
李家超話,視察社區藥房後,他更相信必須由地區康健中心做好樞紐角色,統籌整合社區裡的公私營醫療機構和不同熱心組織與非牟利機構所提供的基層醫療服務。他會將在社區藥房收集到的意見和想法交予團隊跟進,有助他們撰寫新一份《施政報告》。
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梁卓偉(左)介紹他們資助的地區藥房的運作。
政府面對人口老化、慢性疾病日益普遍所帶來的壓力,於2022年12月公布《基層醫療健康藍圖》 ,重點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強香港基層醫療服務。策略包括以預防為重,以社區為本,以家庭為中心,「早發現,早治理」,提供連貫全面的醫療服務,並且建立可持續的醫療系統。《藍圖》的其中一項建議是以「地區康健中心」的模式為基礎,進一步發展地區為本、家庭為中心的社區醫療健康系統。
特首參觀黃大仙地區康健中心。
政府已在2022年年底於全港各區設立康健中心,以及規模較小、屬過渡性質的地區康健站,達到「18區全覆蓋」的階段性目標,為市民按年齡、性別和生活模式等因素制定個人化的健康計劃。
地區康健中心作為地區醫療服務及資源的樞紐,強化「一人一家庭醫生」概念,推動病人與其家庭醫生(特別是在慢性疾病管理方面)建立長遠醫患關係。政府去年11月起推行的「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慢病共治計劃」),進一步強化康健中心和地區康健站的角色,以支援參加者更妥善控制高血壓和糖尿病病情和預防併發症,並協調和安排參加者獲資助,在私營醫療界接受篩查和合適的跨專業治療,包括物理治療、營養諮詢、視光學評估及足病診療等服務。
特首了解地區康健中心提供的各種服務。
據政府的數字, 康健中心每年新增會員人數持續增加,由2019年度開始時的2 900個會員,到去年年底已有205 ,600個會員。
特首落區睇地區康健中心等基層醫療設施,突顯了政府在這方面的重視。高人話,政府希望加強地區康健中心做好基層醫療的樞紐角色,統籌公私營及非牟利機構提供的醫療服務,整合地區資源,建立完善醫療網絡。這種結合地區資源為市民提供醫療服務的營運模式,可以減少庫房負擔之餘,又可以提高服務覆蓋率,有利本港醫療系統的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