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傢俱商場女經理每週前往特殊教育學校當代課老師,堅持至今長達10年且分文不取。
影片截圖
女子既是傢俱商場經理也是特教老師
綜合內媒報導,湖北襄陽一名女子何立玲在保康縣城繁華主街道旁一家「小有名氣」的南方傢俱城掌上明珠傢俱商場擔任總經理,該傢俱商場由從事木匠的爸爸打拼創下,現在她和丈夫共同接管了傢俱商場的日常運營,商場隨時可見她忙碌的身影。除了傢俱商場總經理的身份外,她還是保康縣特殊教育學校的義務代課老師。每逢週四,何立玲準時前往學校,與特殊需要的孩子們「共度時光」,至今已堅持了10餘年。
女子畢業後決心成為一名專業特教老師
何立玲對特殊教育的熱情始於2010年,當時她進入襄陽職業技術學院攻讀特殊教育專業,之後回到保康縣特殊教育學校實習。從課業到實踐,她一直全身心投入,深刻體會到特殊孩子及其家庭的不易,於是下定決心要成為一名特教老師,用所學的專業知識去幫助那些殘疾孩子快樂成長。
影片截圖
女子因為爸爸提議接管家業感為難
然而,爸爸的一句話卻讓何立玲陷入兩難,當時爸爸對她說,「玲玲,我年紀大了,幹不動了,這傢俱城由你接著幹,怎麼樣?」面對爸爸辛苦打拼出來的家業與自己想要扶助特殊孩子的理想,何立玲感到相當為難,不知如何抉擇。
女子接管家業的同時堅持做特教老師
為了在承接家業的同時還能堅持自己的夢想,何立玲在爸爸的鼓勵和支持下,找到保康縣特殊教育學校,向當時的校長葉發源提出了發揮專長,不拿工資義務教育孩子的想法。葉發源鑑於學校成立需要專業人才的現實,在請示相關部門後,破格同意了她的請求。
2014年9月,何立玲正式加入保康縣特殊教育學校,獲得了每週半天的珍貴執教機會,自此開始了自己的「雙面人生」。當時她暗下決心:「珍惜每一次教學,不因生活、工作的事由影響她在特殊教育學校的教學」。
影片截圖
女子運用音樂和遊戲提升特殊孩子的各項能力
何立玲每逢週四就會走進特殊教育學校的教室,與患有自閉症、唐氏綜合症及其他智力障礙的孩子們一起度過充實的時光。何立玲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以音樂和遊戲的形式提升這些特殊孩子們的認知和溝通技能。
即使在懷孕期間,她也從未間斷自己的教學工作,她表示,「我不指望孩子們能學多少,哪怕學會一個音節,以後能正常交流就很滿足了。孩子們每一次微小的進步,對我而言都是極大的鼓勵」。何立玲的堅持不僅是對自己職業的熱愛,更是對這些特殊孩子無條件的關愛。
影片截圖
女子盡自己所能幫助學校和學生
除了在教室內的教學之外,何立玲還用各種方式支持學校的工作。為了方便外地招聘老師生活,她自掏腰包幫忙提供生活必需品,還從自家商場搬來餐桌椅和床頭櫃等,慷慨送給他們。此外,她還積極為剛畢業的特殊學生提供就業機會。何立玲的無私付出,讓保康縣特殊教育學校的校長張家榮十分感動,並稱讚道:「能把一件事堅持做10年,並且做好的人不多,何立玲是一位」。
影片截圖
女子堅持公義教學至今達10年
在長達10年來的公益教學生涯中,何立玲不僅對每一位學生負責,也會每一次教學抱持認真的態度。回顧這些年的經歷,她笑言,「我沒有想過回報,但好像幸福以另一種方式來到了我的身邊。這些都是做志願者老師給我帶來的自信和收獲」。
河北男與特殊學校合作辦「無聲」汽車美容店,為聽障及智力障礙學生提供穩定就業崗位。
影片截圖
男子創立無聲汽車美容店助聽障與智力障礙人士融入社會
綜合內媒報導,河北滄州市運河區向海路有一家名為「德愛之匠」的汽車美容店。在這裡,員工們各司其職忙碌著,不時用手語交流,顯得格外靜謐。原來,這些員工都是聽障或智力障礙人士,面對身體上的限制,他們憑借認真細心的服務獲得了顧客的認可,用自己的努力向社會證明了殘障人士同樣能夠通過勞動實現自我價值,融入社會。而為這些聽障人士和智力障礙人士提供就業平台改變命運的,正是汽車美容店的負責人蘇長奎。
影片截圖
男子在招聘會了解到聽障人士就業困難問題
蘇長奎今年37歲,從事汽車美容行業已經長達十幾年。他與聽障人士相識於2018年的一場招聘會。當時,他作為經營者去招聘會招募員工,結果在現場意外遇到了一群用手語交流的孩子,這些孩子來自「滄州市特殊教育學校」。蘇長奎主動走上前與帶隊的老師交談,瞭解到這些學生因為聽力障礙難以找到合適工作後,他詢問學生們是否對汽車美容感興趣,「你們喜歡洗車嗎?」然後現場向他們介紹了汽車清洗、貼膜、美容等技能,一旁的老師則用手語翻譯給他們聽障,沒想到學生們表現出濃厚興趣。
男子創立汽車美容體驗店為聽障學生提供技術培訓
看著這些聽障學生們渴望獲得工作機會的眼神後,蘇長奎被深深觸動,「雖然聽不見聲音,但他們心靈手巧、專注、踏實、認真,這些優點正好適合汽車服務行業」。因此,在招聘會結束後,他親自前往滄州特殊教育學校,經過與校長和老師深入交流和籌備後,蘇長奎決定開辦一家汽車美容體驗店,專門為聽障學生提供汽車美容貼膜的專業技術培訓,幫助他們開闢新的就業渠道。
影片截圖
男子耐心教學聽障學生所需技能
2019年11月,蘇長奎的洗車店迎來了共15名聽障學生。汽車貼膜雖然看似簡單,但實則包含多個精細的工序。面對溝通帶來的挑戰,不懂手語的蘇長奎只能通過攜帶紙筆和手機與學生們交流,並將貼膜技術的步驟和動作標準詳細記錄下來,從而確保學生們能夠精確掌握每一個環節。一般而言,熟練掌握汽車貼膜這項技能通常需要1年半到2年,但由於聽障學生專注和好學,大多數僅學1年便能熟練掌握。
男子接觸到智力障礙群體並創建陽光助殘項目
在與學校合作的過程中,蘇長奎又接觸到智力障礙群體,他發現這些學生在工作和生活中存在更大的困難,因此,他常常思考:「智力障礙群體的就業如何破局?」基於培訓聽障學生的經驗,他於2020年創辦了「德愛之匠」陽光助殘項目,旨在為聽力障礙群體的「車憨匠」和面向智利障礙群體的「喜憨兒」提供就業支持。
影片截圖
男子為多名聽力和智力障礙學生提供就業崗位
蘇長奎的教學初期面臨重重困難,普通人1小時就能掌握的技能,智力障礙學生可能需要重複數十甚至上百遍。通過不斷摸索,蘇長奎制定了一套有效的教學方法:讓每個學生只負責一個環節,並簡化流程以適應各人特點,最後共同完成洗車任務。截至目前為止,「德愛之匠」陽光助殘項目已為超過60名聽力和智力殘障人士提供培訓並安排實習,為逾20名聽障人士和10名智力障礙人士提供了穩定的就業崗位。此外,一些學生已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穩定收入,有的甚至成為老師,定期返回學校教導其他聽障學生。
影片截圖
男子計劃開發更多服務解決畢業生就業問題
關於未來,蘇長奎計劃開發上門洗車、上門貼膜等服務,「上門服務不僅能提高這些學員的收入,還能解決更多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同時,他也希望能有更多的愛心人士和企業多瞭解這些孩子,拓寬他們的就業渠道,「讓這些孩子通過勞動掙到錢,融入到社會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