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長期睇電子產品導致眼睛疲勞造成視力問題,8大營養素有助護眼增強視力,科學用眼更關鍵。
示意圖
攝取營養素和養成科學用眼習慣有助護眼
日常生活中,無論是工作、學習還是休閒娛樂,人們的生活幾乎離不開電子產品,平均每日超過10小時的時間,眼睛都注視著手機或電腦螢幕,這不僅會讓眼睛感到疲勞,還有可能引發近視等視力問題。為了維護視力健康並保持雙眼的清晰度和活力,攝取關鍵營養素和養成科學的用眼習慣成為了必不可少的日常護理措施。
示意圖
護眼8大營養素
1. 葉黃素和玉米黃素
這兩種營養素能夠吸收有害藍光並保護視網膜,同時維持眼睛敏感度。日常常見的綠葉蔬菜則含有豐富的葉黃素,而玉米黃素多見於橘黃色食物,而蛋黃含有2種營養素且生物吸收率較高。
2. 維他命A及β-胡蘿蔔素
維他命A是視覺感光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缺乏時可能導致夜盲症。β-胡蘿蔔素在體內可轉化為維他命A,豐富來源包括動物肝臟、魚肝油以及胡蘿蔔、南瓜等橘黃色及深綠色蔬菜。
示意圖
3. 花青素
花青素有助於促進微血管的血流,從而緩解眼睛疲勞。藍莓、黑醋栗等水果是花青素的良好來源。
4. 維他命C與維他命E
這兩種抗氧化維他命可以降低患上黃斑部病變和白內障的風險,主要來源包括奇異果、柑橘類水果、辣椒、堅果、種子和植物油等。
5. Omega-3脂肪酸
Omega-3脂肪酸對視網膜發育和視覺功能維持具有重要作用,深海魚如鯖魚、秋刀魚和三文魚是優質來源。
日常護眼小技巧
1. 均衡飲食
椰菜花、甜椒、菇類、櫛瓜、粟米、雞蛋及橄欖油都是補充上述營養的優選。
2. 正確用眼習慣
使用電子產品時,應保持光線充足,每30分鐘休息一次,期間可進行遠眺以放鬆眼睛。
示意圖
3. 預防勝於治療
切莫等到視力問題出現才感到後悔,從現在起,養成良好的用眼習慣,是保持眼睛健康的關鍵。
研究指出,步行數量並非健康關鍵,而應關注「有效步行」,3方式有助避免關節受損。
「有效步行」才是健康關鍵
許多人將走路視為一種健康不費力的日常鍛鍊方式,甚至有人日行逾萬步,認為有益健康。然而,一項發表在《風濕病年鑑》的研究指出,「單純累積步行的數量」並非健康關鍵。研究人員通過分析近9萬名英國生物銀行參與者的數據,發現日常步行總數與有症狀膝關節骨關節炎(SKOA)的發病率之間並無直接相關。相反,步行的「強度」才是影響健康的關鍵因素。因此,民眾應該將關注一天走幾步改為一天走了多少「有效步行」更為恰當。
示意圖
如何才是「有效步行」?
台灣汐止國泰綜合醫院骨科主任劉哲瑋解釋,所謂的「有效的步行」可以用以下4點作為定義:
1. 明確的運動意識
有意識的運動是最重要的元素,如果沒有明確的運動意識,身體的肌肉無法正確出力。換言之,民眾必須知道自己在運動,肌肉才會被強迫運動。
2. 每分鐘至少60步的節奏
一般身體機能正常的民眾,每分鐘平均可以走116步。若每分鐘低於60步則可等同於是以非常緩慢的方式移動,不足以構成有效的步行。不過,對於身體機能較差的長者而言,每分鐘60步的節奏,或許也可以構成有效步行。因此,有效步行最終還是需要視民眾的年齡、身體狀態而定。
示意圖
3. 單次持續10分鐘以上
4. 配合間歇性速度變化
走得愈慢關節愈容易受損
《風濕病年鑑》研究還指出,每日步行約8000步,民眾罹患膝蓋關節炎風險下降26%,即使是日行4000步,也能降低16%風險。不過,前提是必須為「有效步行」。劉哲瑋補充,如果不是「有效步行」,反而可能導致膝關節受損,因為走得慢時,大腦未能建立訊號使肌肉正確運作,此時反覆活動的關節無肌肉支持,增加了關節炎的風險。相反,如果是有意識地快走,則有助於降低關節炎的發生率。
示意圖
日常如何避免關節受損?
1. 選擇對關節友好的運動方式
醫生建議,民眾日常應避免選擇關節受損的運動,諸如跳繩、快跑或攀爬陡峭的坡,建議選擇對關節友好、低負擔的運動,諸如游泳,快走或太極拳等,作為日常的主要運動。
2. 控制體重
控制體重也是避免關節受損的關鍵。有數據顯示,體重每增加1公斤,膝關節在行走時就會增加3到5公斤應力。因此,控制良好的體重,其實可以很有效地控制關節炎的發生率。
3. 避免長時間重複且無意識的動作
許多民眾因工作需求,常常會久站、久蹲,醫生提醒,若民眾需要久站,可以儘量找空檔稍微坐下休息,不要等到久站至已經出現明顯不舒服的感受才作休息,長期下來恐對關節產生巨大的負擔。
示意圖
吃什麼可減少關節炎?
劉哲瑋提醒,進食對關節有益的食物也同樣重要。基本的蛋白質補充,能避免肌肉流失或肌少症,年長者則可以適量補充葡萄糖胺及軟骨素,而一般民眾則應多攝取含鈣食品和維他命D以維持骨骼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