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麥美娟主持「區議員培訓班」提三點期望 高人:民生無小事 特區政府重視地區治理

博客文章

麥美娟主持「區議員培訓班」提三點期望 高人:民生無小事 特區政府重視地區治理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麥美娟主持「區議員培訓班」提三點期望 高人:民生無小事 特區政府重視地區治理

2025年02月14日 17:18 最後更新:17:22

第七屆區議會已上任一年,民青局今(14日)在政府總部舉行區議員培訓班,與區議員回顧上任首年的地區服務經驗,分享未來地區治理工作的挑戰,讓區議員能更好地籌劃未來。

曾經循地區直選及選委會界別當選區議員的民青局局長麥美娟,與一眾區議員分享地區工作初心,如何成為一個「時時見得到、事事幫到手」的區議員,也充分肯定各區議員上任以來的工作表現。

麥美娟對他們提出三點期望,包括希望大家能繼續扎實做好地區工作,持續提升市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做好地區青年工作,鼓勵青年多參與社會事務,助力他們實現夢想;協助籌辦各項地區參與活動,帶動市面氣氛,提振地區經濟。

麥美娟勉勵區議員要好好運用其地區網絡,為市民提供更優質服務,助力特區政府施政。

麥美娟勉勵區議員要好好運用其地區網絡,為市民提供更優質服務,助力特區政府施政。

麥美娟還勉勵區議員要運用好他們的地區網絡,為市民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助力特區政府施政。她又寄語區議員應繼續做好「上情下達、下情上報」,發揮好政府和市民之間橋樑紐帶作用,同時要勇於創新,敢於破局,以新思維、新方式接觸和服務更多市民。

培訓班上,還有在席區議員分享過去一年的體驗。離島區議員劉展鵬提到,早前協助遭遇不幸事故的少數族裔家庭個案,劉說,因平時透過地區工作,早已和不同團體建立地區關係網絡,故可即時伸出援手,包括協助申請緊急援助基金、解決家屬奔波照顧家人等困難,做到「有溫度、接地氣、幫到忙」。

有區議員說希望做一個「時時見得到、事事幫到手」的區議員。

有區議員說希望做一個「時時見得到、事事幫到手」的區議員。

黃大仙區議員潘卓斌則回顧去年舉辦「日夜都繽紛」黃大仙冬日「燈」FUN嘉年華,5天市集活動中協助部分商戶取得6位數字生意額,成功帶動地區經濟,亦令市民玩得開心盡興,指日後會繼續協助黃大仙區舉辦更多地區活動,帶動市面氣氛,助力地區經濟。

西貢區議員張美雄就很享受透過街站接觸市民,了解他們所需所想,又多支持區內的年輕人,鼓勵他們多參與社區事務,努力做好青年工作。

高人話,2023年完善地區治理體系是體現政府改革創新的一項重要舉措,在新制下,地區治理工作過去一年得以「提速提效」。正所謂「民生無小事」,區議員不但協助政府聽取民意、觀察民情,還為社區發展出謀獻策,又可與關愛隊、地區組織或團體合作服務市民,真正解決市民日常生活中實際面對的問題。高人聽聞民青局仍會繼續安排不同培訓和考察活動,協助區議員更好履行職務,亦正好體現特區政府重視地區治理工作。




Ariel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政府今日(3月25日) 交代公營醫療收費改革方案,建議將公立醫院急症室收費由現時180元增至400元,危殆及危急類病人可獲豁免;住院病床、普通科及專科門診及藥物、電腦掃描及磁力共振等非緊急檢查項目藥物收費等,新收費於2026年年1月1日起實施。

同時,政府將加大3個方面的公營醫療保障,包括放寬申請減免的資格、涵蓋範圍及期限,令合資格人數由現時約30萬人增至約140萬人;又增設每人每年1萬元的收費上限,數額約少於家庭入息中位數的一半,估計約有7萬人符合申請資格;並加強危重病人的藥械保障等,讓更多中產病人獲安全網資助購買自費藥物。

政府今公布公營醫療收費改革方案。(政府新聞處圖片)

政府今公布公營醫療收費改革方案。(政府新聞處圖片)

政府預計,推行改革措施後,每年會有額外30億元的收入,將全數用於公營醫療服務。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表示,今次並非跟隨通脹調整公營醫療收費,而是「改革」,為更善用資源,減少浪費及濫用,達到「能者共付、「輕者共付」。

政府消息人士表示,現時公營醫療系統的資助如「仙女散花」般,所有人的「共付額」都是2.4%,長遠不能持續;若不改革,「整個公營醫療系統會collapse (崩潰)」,更不諱言:「唔郁係最容易,但係等死」,強調今次改革「有加有減」,對於「急、困、貧、重、危」的病人,資助是有增加。

對有人把矛頭指向綜援受助人,指他們「濫用」,政府消息人士認為,現時綜援及領取「長生津」的長者只佔60萬人口,是社會上的弱勢社群,需要政府照顧,當局希望「家庭醫學門診」日後能主要照顧這類弱勢病人。

當局強調,今次非醫療收費調整,而是「改革」,冀市民改變使用公營醫療服務的習慣。(政府新聞處圖片)

當局強調,今次非醫療收費調整,而是「改革」,冀市民改變使用公營醫療服務的習慣。(政府新聞處圖片)

至於新增設的全年收費上限,即每人每年1萬元,政府消息人士指,如果有病人一年要用1萬元在公院,一定會是「大病」,已經相當慘,以每日住院費300元計,起碼要住足1個月以上。他強調,當局希望幫助不幸的病人,讓中產不會「因病致貧」,每個階層的病人都有安全網。

至於政府目標於5年後,把整體公營資助率由現時97.6%降至90%,日後會否進一步降低,政府消息人士說,改革只是剛開始,套用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說法「改革永遠在路上」,未來5年當局會繼續每兩年一檢,需要檢討效果才決定下一步。消息人士指,部份調整已一步到位,但部份仍有調整空間。

預計2026年元旦實施改革後,政府資助率將由現時約97.6%降至94%,預計2028年和2030年再檢討成效,目標2030年再降至90%。雖然新新收費將改變市民使用公營醫療服務的模式,但難預計對使用人次的具體影響。

對於資助率由97.6%下降至5年後的90%,但政府的承擔並無改變。政府消息人士解釋,事實上隨人口老化,政府對醫管局的資助一直在增加, 因隨着人口老化及醫療科技不斷進步,「依家畀$100,將來一定會再加」;而新收費機制下新增的收入,未來會回饋番公營醫療系統,再加新服務,因此未來市民獲得的醫療服務,「不止102元,而是110元」。消息人士又強調,今次改革收費的目標,非要為政府醫療開支「封頂」,而是要令「資源更精準調配」。

至於政府估算日後每年額外帶來30億元的收入,消息人士指,是以現有使用模式粗略估算,強調增收入非今次改革的目標,且收回的30億將全數用於公營醫療服務上,相信能負擔起「費用減免機制」、「全年收費上限」和「增加危重病人藥械保障」等三方面支出。

至於不少人擔心,日後新收費實施後,尤其急症室收費大幅增加1.2倍,執行時會否導致急症室前線醫護與病人間的爭拗、甚至出現「醫暴」問題?消息人士指,急症室分流機制已實行多年,醫護前線有足夠經驗去處理,相信此情況不會出現。

政府消息人士說,急症室的功能是救急扶危,不是「攞假紙」或因24小時運作而貪方便求診,「曾聽聞有急症室護士反映,有病人半夜因腳痕去求診」。消息人士直言,若急症室堆滿第四及第五類非緊急病人,對醫護人員的士氣會有很大打擊。

高人話,正如盧局長所講,今次醫療收費改革,是為減少浪費和濫用、提升效率、加固現有的安全網,且僅是整體醫療改革的一部分,未來還要配合「慢病共治」、自願醫保的檢視等。

新醫療收費方案的目標,首要是改變市民使用公營醫療服務的習慣,讓「小病大醫」、「急症服務堵塞」、「藥物浪費」或「求過於供」致輪候時間長等亂象得以糾正,免公營醫療系統再受壓。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