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用民眾千億血汗錢討好美國? 賴清德送特朗普「軍購大禮」引質疑

博客文章

用民眾千億血汗錢討好美國? 賴清德送特朗普「軍購大禮」引質疑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用民眾千億血汗錢討好美國? 賴清德送特朗普「軍購大禮」引質疑

2025年02月20日 11:36 最後更新:13:00

當賴清德再次急迫地向美國獻上千億的「軍購大禮」,台媒不禁發問:收了這筆「保護費」,美國真的會保護台灣嗎?

賴清德。

賴清德。

毫無疑問,賴清德的行動顯示出他對美國的急切期盼,但這筆巨額金額,也無疑是從台灣老百姓的血汗錢中提煉而來,而且是本該用在改善島內經濟民生上的。

當地時間2月13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備忘錄,要求相關部門確定與每個貿易夥伴的「對等關稅」,並點名台灣「搶走」美國芯片生意。此消息一出,據台灣「中央社」報道,台積電股價因此下跌。

「台灣老百姓千億血汗錢,賴清德拿來討好美國」

消息傳回島內,賴清德緊急召開其任內首次防務安全會議以作「應對」。據台灣「中時新聞網」報道,賴清德在會後的記者會上,不僅大肆誇贊所謂「台美關係如何緊密」,盡顯向美國的諂媚之態,還宣佈將要推動所謂「三大工作」,妄圖展示所謂「自我防衛的決心」。賴清德還信誓旦旦地承諾,把台灣地區的防務預算佔比升至GDP3%以上,同時擴大對美投資及採購。

據島內媒體引用的資料顯示,台行政部門今年核列的防務預算,較2024年度已經增加了415億元新台幣,增長幅度約9.6%,整體預算規模達到6470億元新台幣,佔到台灣地區GDP約2.45%。

然而,6470億元新台幣顯然還無法滿足賴清德討好美國的「決心」。那麼,台灣地區GDP的3%究竟是什麼概念?有島內民代為此算了一筆「賬」。

台灣《聯合報》報道,中國國民黨民代許宇甄說,以台主計部門預估島內2025年GDP總量計算,防務預算須達到8000億才能滿足賴清德3%的目標。如此高的預算規模,佔台灣地區2025年度總預算的25.5%,勢必對島內經濟發展、教育文化、社會福利產生衝擊。

從6000多億增加到8000多億,多出的軍費究竟將流向何處?答案其實並不難猜測。島內民眾早已看穿民進黨當局的把戲,所謂提高軍費、「鞏固防務」,不過是把本該用於改善島內經濟民生領域的預算,大把大把地花在購買美國武器上。

時事評論員宋忠平對《中新網》表示,在美國眼中,台灣地區就是一個巨大的軍火市場,美國公開要求民進黨當局大幅提高防務預算,賴清德之流無力反抗,只能想盡辦法拿出更多錢來交「保護費」,以此迎合美國,達到「以武拒統」的目的。

「民進黨『凱子軍購』,讓美國軍火商掙得盆滿鉢滿」

路透社18日一篇報道引述所謂「匿名消息人士」稱,民進黨當局正考慮向美國採購金額約為70億至100億美元(約2290億至3270億元新台幣)的軍備,可能包含海岸防禦巡航導彈和高機動性火箭炮系統(HIMARS)火箭,以尋求美國政府的支持。報道稱,目前美台雙方正在洽談此次軍購計劃。

由此看來,美國新政府就職尚未滿一個月,賴清德就已迫不及待地送上一份上千億新台幣的「軍購大禮」。

特朗普。AP圖片

特朗普。AP圖片

台空軍前副司令張延廷指出,台自美購買的裝備,很大一部分都是已經過時、即將被美國淘汰的裝備。台灣《聯合報》還引述台灣「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揭仲的觀點表示,高額特別預算除造成越來越嚴重的「債留子孫」問題外,也可能出現防務支出結構嚴重失衡,使花大錢、舉巨債所購入的武器裝備,無法發揮應有的戰力。

島內媒體引述一位曾與美國政府打過軍售交道的台軍方人士的話稱,即便如此,也不是台方要買什麼,開清單給美方,美方就會給,台美軍購還是要看美國想要台方買什麼武器。

「美國售台武器基本是以清庫存為主,事實上還是『凱子軍購』。」宋忠平指出,在「美國優先」面前,對台軍售只會讓美國軍火商掙得盆滿鉢滿,而台灣老百姓只會深受其害。

「棋子變棄子,美國收了『保護費』會保護台灣嗎」

其實,這筆錢最終能買到什麼武器,對民進黨當局而言或許並不重要。綠營政客們甘願充當「冤大頭」和「提款機」,也早已不是第一次。為向本屆美國政府表「忠心」,賴清德還「獻上」一張過去八年的對美軍購賬單:共計48項,金額達到262.65億美元,在特朗普首個任期內,就有22項,金額達到187.63億美元。

台灣《聯合報》的一篇評論指出:「民進黨嘴上強調的是『保衛台灣』,實際上,賴清德的難言苦衷是因為『台獨』,不得不在美國與中國大陸站隊上,往美一邊倒,寄望美國保護『台獨』。」

該評論還反問稱,民進黨希望編列高達GDP3%的防務特別預算,是標準的上繳「台獨保護費」。美國收了「保護費」,會保護台灣嗎?

台灣「中時新聞網」一篇署名文章也指出,民進黨當局一直以為把美國當靠山就能實現「抗中保台」和「台獨」的夢想。殊不知現在才恍然大悟,其實自己只是美國拿來對抗中國大陸的一枚棋子,隨時可以變成一枚可有可無的棄子。

宋忠平強調,民進黨當局向美國購買的這些武器,不具備任何對抗能力。「台獨」分子「以武謀獨」,不過是螳臂當車,完全是一條不歸之路。

國台辦在17日晚的一份書面回應中強調:「正告民進黨當局,『倚美謀獨』是絕路。無論台美怎麼勾連折騰,都改變不了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事實,改變不了中國必將統一也必然統一的大勢。」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中國電影史迎來高光時刻——《哪吒2》這顆「魔丸」炸穿荷里活統治半個世紀的票房鐵幕,成為首部躋身全球影史前五的亞洲電影。

2025年1月29日,農曆臘月廿八,《哪吒2》以「魔丸重生」之勢登陸春節檔。首日票房12.3億元,直接刷新國產動畫單日紀錄。上映40天後,觀影人次超3.2億,相當於每4個中國人中就有一人走進戲院。

《哪吒2》將「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反叛精神,嫁接於現代成長敘事。哪吒與敖丙的羈絆、李靖夫婦的舐犢之情,跨越語言壁壘直擊人性共鳴。海外影評人驚歎:「這部中國動畫讓雷神和鐵甲奇俠顯得像過時的玩具」。

影片背後是138間國產動畫公司、超4000名動畫師的集體心血。從申公豹的毛髮到敖丙的龍鱗,每秒畫面渲染耗時120小時,特效鏡頭佔比80%,堪比《阿凡達》工業水準。這場技術突圍讓中國動畫首次與Pixar、迪士尼正面抗衡。

當漫威依賴北美大本營時,《哪吒2》選擇「農村包圍城市」:3月12日菲律賓首映、13日馬來西亞全面鋪開、4月4日登陸日本16城,甚至進軍埃及、巴基斯坦等非傳統市場。3月14日英國點映開啟,倫敦戲院預售票秒空,發行商Trinity CineAsia覆蓋歐洲37國,首周排片超250間戲院,規模創華語片之最。Trinity直言:「這是亞洲電影在西方最大規模的一次登陸」,法國媒體已將其譽為「中國軟實力的核彈級輸出」。

貓眼專業版預測,《哪吒2》最終票房將落在170億至185億之間,有望衝擊全球前三。支撐這一雄心的關鍵因素包括:內地上映延期至3月30日,清明檔前無強敵。4月4日東京、大阪等地上映,日本動漫迷已自發組織「哪吒應援會」,預售票房破5億日元。歐洲37國市場若複製北美成績,預計貢獻3億美元票房,助力全球衝榜。

《哪吒2》的成功絕非偶然,背後是國產動畫十年磨一劍的積累:從《大聖歸來》的技術試水,到《白蛇》《楊戩》的IP串聯,再到今日「魔丸」炸穿天花板,一條以東方神話為基底的「封神宇宙」已然成型。

反觀荷里活,超級英雄電影陷入創意疲勞:《復仇者聯盟5》票房同比下滑35%,DC重啟計劃屢屢受挫。正如《荷里活報道者》所言:「當漫威用32個英雄打不過一個哪吒時,全球電影市場的天平已經傾斜」。

「是魔是仙,我自己說了算!」——這句哪吒的台詞,恰是中國動畫的宣言。當《哪吒2》的票房導彈轟開全球影史前五的大門,它不僅改寫了數字,更重塑了規則:從此,世界電影的話語權不再專屬荷里活。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