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城規會維持港大擬建國際創新中心用地為「未決定用途」決定

社會事

城規會維持港大擬建國際創新中心用地為「未決定用途」決定
社會事

社會事

城規會維持港大擬建國際創新中心用地為「未決定用途」決定

2025年03月14日 22:30 最後更新:23:31

港大計劃在薄扶林興建國際創新中心,佔地4.72公頃。城市規劃委員會維持決定,將有關用地由「其他指定用途」註明「國際創新中心」地帶改劃為「未決定用途」地帶,作為過渡性安排。

城規會認為,有關決定是較審慎做法,讓港大有時間重新檢視國際創新中心發展計劃,並展開相關技術評估,進一步諮詢社區等。委員重申,與持份者的交流有建設性十分重要,強調期望港大加強與社區溝通。

香港大學。資料圖片

香港大學。資料圖片

委員亦認為,有必要促請港大在合理時間內確定國際創新中心發展方向,邀請港大3個月內匯報項目最新發展,包括選址決定及詳細理據、發展時間表、與持份者的溝通進展。

規劃署表示,城規會已審慎考慮1800多份進一步申述,備悉反對意見主要關於「未決定用途」地帶的劃設、該用地是否適合設立國際創新中心及程序事宜。

署方說,法律意見確認,將用地改劃為「未決定用途」地帶以局部順應有關申述,符合法理依據。而劃設「未決定用途」地帶目的,讓港大可重新審視選址的適切性,並考慮持份者包括心光學校及當區居民意見。委員亦認為,處理進一步申述過程中,並無程序不當。

港大擬建國際創新中心。港大圖片

港大擬建國際創新中心。港大圖片


  
署方重申,在用地上進行任何發展,需按條例訂明的改劃程序進行,屆時公眾人士可提交申述,城規會亦會舉行聆聽會考慮有關申述,再決定是否接納改劃建議。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機械工程系張富教授團隊研發新型無人機「SUPER LiDAR」,成功突破現有技術限制,使微型飛行器(MAV)能以每秒20公尺高速飛行,並實時避開細至2.5毫米的電線等障礙。這項被稱為「賦予無人機鳥類反射能力」的研究成果,已登上國際頂尖期刊《科學·機器人學》。

港大工程團隊革新無人機技術

港大工程團隊革新無人機技術

與鳥類能夠以驚人的速度和靈活性在未知環境中自由飛行不同,無人機通常依賴外部導航或預先規劃的路線。然而,香港大學(港大)工程學院機械工程系張富教授及其研究團隊的最新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使無人機和微型飛行器(MAV)能夠更貼近鳥類的飛行能力。

團隊開發新型無人機 SUPER LiDAR(Safety-Assured High-Speed Aerial Robot),能夠以超過每秒20公尺的速度飛行,並僅依靠機載感測器和運算能力避開細至2.5毫米的障礙物,例如電線或樹枝。SUPER機體輕巧,軸距僅280毫米,起飛重量為1.5公斤,展現出極高的靈活性,即使在夜間也能在茂密森林中穿梭,並巧妙地避開細小障礙物。

團隊開發新型無人機 SUPER LiDAR(Safety-Assured High-Speed Aerial Robot),能夠以超過每秒20公尺的速度飛行

團隊開發新型無人機 SUPER LiDAR(Safety-Assured High-Speed Aerial Robot),能夠以超過每秒20公尺的速度飛行

張教授認為,這項研究改寫了無人機領域的發展:「想像一隻『機器鳥』在森林中快速穿梭、輕鬆避開樹枝和障礙物,這就像賦予無人機鳥類的反射能力。這是自主飛行技術的重要一步,我們的系統讓MAV在複雜環境中,能夠實現高速且安全的導航。」 SUPER採用了一種輕量的3D雷射雷達(LiDAR)感測器,能夠精準掃描遠達70公尺外的障礙物並同時計算飛行路徑,規劃兩條不同基準的路徑:一條通過探索未知空間來提升速度,另一條則保持在已知的無障礙區域以確保安全。

系統透過直接把LIDAR資料上傳雲端處理,大幅縮短了運算時間,即使在高速飛行中也能快速作出決策。該技術已在多個實際場景中進行測試,包括古代遺址的自主探索,並在室內和室外環境中均展現出流暢的導航能力。

該研究論文的第一作者任雲帆先生表示:「SUPER的感光能力不受各種光照條件(包括夜間)限制,即使在暗黑並狹窄空間中,仍可靈巧地飛行,為搜索和救援等應用開闢了新的可能性。在這些任務中,每一秒都至關重要。」

港大工程團隊革新無人機技術

港大工程團隊革新無人機技術

研究團隊預計,這項創新技術將廣泛應用於速遞配送、電力線檢查、森林監測、自主探索和地圖繪製等領域。和現有無人機相比,配備SUPER技術的無人機在搜救任務中可以無分晝夜地穿越倒塌的建築物或茂密的森林,並能更有效地定位倖存者、評估災區危險程度及運送救災物資。研究成果已發表在《科學·機器人學》(Science Robotics)上。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