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特朗普斬美國國務院:該部門「例外論」的終結

博客文章

特朗普斬美國國務院:該部門「例外論」的終結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特朗普斬美國國務院:該部門「例外論」的終結

2025年04月26日 13:08 最後更新:13:23

美國國務院將實施全面重組計劃,國務卿魯比奧在一份聲明中表示,目前的國務院機構臃腫、官僚主義盛行,難以履行重要外交使命。

內地澎湃新聞刊文稱,美媒曾陸續曝出特朗普政府提議大幅削減國務院與國際開發署(USAID)預算,關閉大批海外使領館等涉及國務院改組的內容。自特朗普再次入主白宮以來,美國聯邦政府掀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改革風暴,而國務院成為此次改革的主要對象。如今這一激進改革的齒輪已開始轉動,其所帶來的衝擊或將成為美國霸權和國務院職能的歷史拐點。

AP圖片

AP圖片

在特朗普看來,美國國務院是其「排乾華盛頓泥沼」的天然對象。這一機構處於「美國優先」議程的對立面。

其一,國務院是美國多元化議程的主要推動者。國務院長期以來被視為美國推動所謂美式民主價值的核心機構,通過對外援助、文化交流和外交政策,將美國理念從國內延伸至全球,影響國際政治生態。這其中,多元化議程成為「美式民主」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國際開發署作為國務院分支,在推廣性別平等、少數族裔權益和氣候變化等議題上扮演了關鍵角色,向發展中國家投入大量有關性別平等、支持跨性別組織、氣候變化運動的援助項目。

特朗普的支持者認為,這些項目與美國國家利益無關,甚至可能在一些敏感地區引發爭議,讓美國民眾面臨新的風險。此外,國務院和USAID員工在政治捐款上高度傾向民主黨,這進一步加劇了特朗普支持者的懷疑,即國務院所推動的多元化議程是一種在全球範圍內針對特朗普理念的「陰謀」。

其二,國務院被視為是美國「深層政府」(Deep State)的主要代表。所謂「深層政府」,指的是美國國內不受民選官員直接控制、通過政策制定和外部遊說影響政府的官僚機構和智庫網絡。特朗普長期將「深層政府」視為其執政的主要障礙,也有意炒作這一議題,煽動底層民眾和上層精英的對立。國務院被認為是這一隱形權力的核心代表。特朗普認為,國務院的許多政策受到華盛頓智庫、跨國企業和非政府組織的過度影響,USAID也與諸多美國智庫以及外國遊說團體關係密切。特朗普及其支持者指出,國務院和USAID的一些項目間接支持了哈馬斯、伊斯蘭極端勢力等「美國敵人」。這些項目被特朗普政府放大為國務院受到「深層政府」操控的證據。

其三,國務院被視為是經費浪費的「眾矢之的」。特朗普政府將國務院及其附屬機構作為重要審查目標,也發現一些所謂低效和浪費的項目。這些項目包括USAID向伊拉克的「新芝麻街節目」撥款2000萬美元,旨在通過教育娛樂推廣多元化理念,被批評為不切實際;向烏干達和牙買加的LGBTQ倡導項目分別撥款550萬美元和150萬美元,項目效果存疑。此外,USAID部分人道主義援助項目被指行政開支過高,多數資金被用於管理和諮詢,養肥了外包商和諮詢機構,未發揮援助效果。裁減這些項目為特朗普提供了展示「精簡政府」政績的機會。

AP圖片

AP圖片

特朗普針對美國國務院的「斷臂式改革」不僅衝擊國務院職能,更標誌著戰後美國國務院「例外時代」的終結。

作為戰後國際秩序的「設計師」,國務院奠定了美國霸權的基礎。國務院作為外交政策的主要執行機構,通過多邊機制、價值觀推廣和盟友協調,塑造了美國全球領導地位。國務院深度參與美國構建以聯合國、布雷頓森林體系和北約為基礎的全球框架,是所謂「自由國際秩序」的主要設計者和執行者。

馬歇爾計劃是國務院塑造美國全球戰略的巔峰體現。1948年至1952年,時任國務卿馬歇爾主導的該計劃向西歐提供超過100億美元援助,協助歐洲重建。在國務院資深外交官凱南等人的深度運籌下,該計劃不僅恢復西歐經濟,還將盟友綁定在美國的地緣政治軌道上,塑造了對蘇冷戰的戰略基礎。

1949年,北約成立進一步鞏固了美國的軍事霸權。國務卿艾奇遜是北約的主要設計者,他說服歐洲盟友接受這一聯盟。北約象徵美國對西歐安全的承諾,奠定了戰後軍事秩序的基礎。這些措施使美國從孤立主義轉向全球領導。

冷戰期間,國務院的職能和規模迅速擴張,以應對與蘇聯的全球競爭。國務院推動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成立,負責管理對外援助,美國使領館數量、外交人員規模和預算規模都穩步上升,國務院逐漸成為聯邦政府中最為龐大的部門之一。

冷戰結束後,國務院職能進一步擴展。上世紀90年代,克林頓政府將「民主推廣」作為外交核心,國務院通過資助非政府組織和選舉監督,擴大在東歐和中亞的影響力。新世紀以來,國務院協調對阿富汗和伊拉克的重建援助,總額超600億美元,涉及基礎設施、教育和治理改革。這些行動顯示國務院從傳統外交擴展到基於價值觀的「國家改造」,涵蓋人權、反恐和氣候變化等領域。

因其在維護美國霸權中的不可替代性,國務院成為美國歷史上多次政府改革和預算削減的「例外對象」。相比之下,美國情報機構、美國軍方更容易成為改革靶子。尼克遜政府時期,中情局遭遇大規模裁員和預算削減,超過1500名僱員被解職,大量涉外職能被取消。與之相對,國務院預算和職能未受影響,甚至有所增加。克林頓政府時期,國防部和情報機構成為「政府精簡」的重點目標,國務院則繼續享受擴張紅利。

特朗普打破了這一傳統。在他的政府改革中,國務院的次序從最優先變為了最「劣後」,其預算面臨斷崖式的削減。受此影響,國務院自然難以維持現有的職能和定位,將面臨「推倒重來」程度的調整和變化。

美媒稱此次國務院重組是美國外交系統數十年來最大的變革。目前實施的是國務院重組計劃的第一階段,未來不排除國務院的預算和規模進一步被削減的可能性,美國的海外使領館也有可能如美媒此前爆料的那樣,被大批關閉。

在此背景下,美國國務院面臨一個艱難的選擇。一條道路是就此擺爛,其職能重新退回到二戰前的初始狀態,成為一個服務和聯絡機構。另一條道路是減員增效,運用新技術提升效率,更加聚焦於經濟、安全領域,實現所謂的現代化轉型。從國務院當前趨勢看,走向後一條道路的可能性更高。

近年來,國務院成為運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最為積極的美國政府部門之一。據國務院人員披露,該部門已將人工智能引入信息收集、整理、文件翻譯等領域,部分替代了人力工作。借助這些新技術,國務院有可能在僱員顯著減少的情況下維持住「基本面」,繼續作為美國對外戰略中的主要觸角。

同時,經費和人員削減必然對美國在國際多邊機制、全球治理等領域的能力有所影響。相對於一般外交工作,這些領域更需要專業性技術支持,更需要持續性的投入。在缺少資金的情況下,美國國務院難以繼續通過外包和外部智力支持的方式引導多邊機制和全球治理的議程。

此外,美國國務院還可能將一些對他國實施「影響力」、試圖影響他國政局的職能轉交給美國軍事和情報部門。這意味著美國在這些領域的政府內部分工將退回到冷戰初期的狀態,即由軍事安全部門主要負責。這種變化可能帶來一些意料之外的結果。國務院在進行此類「民主推進」中一般會兼顧與對象國的外交關係,但軍事安全部門則顧慮更少,更傾向於採取高風險高回報的策略。這可能將給全球安全帶來新的不穩定因素。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今日(6月22日)清晨,一則來自特朗普的訊息將中東推向更深的火藥桶邊緣:「美軍轟炸機已成功完成對伊朗福爾多、納坦茲和伊斯法罕三處核設施的襲擊。」

特朗普社交平台發文

特朗普社交平台發文

特朗普隨後補充細節道:「所有飛機現已脫離伊朗領空。滿載的炸彈已投向主要核設施福尔多。所有飛機均已安全返航。祝賀我們偉大的美國勇士們。世界上沒有其他軍隊能夠做到這一點。現在是和平的時刻!感謝你們對此事的關注。」

《新華社》旗下微信公眾號「牛彈琴」質疑「和平時刻」的說法,直言「不,這是公然侵略。」

AP資料圖片

AP資料圖片

將空襲他國關鍵設施稱為「和平時刻」,無疑是巨大的諷刺。這是一次不宣而戰的軍事行動,赤裸裸地踐踏了一個主權國家的底線,更像是在堆滿乾柴的區域點燃了一個巨大火把。當人們還在揣測美國是否會介入最近的以伊衝突時,答案以最激烈的方式給出。然而,分析普遍認為,最糟的局面,或許尚未到來。

特朗普聲稱這對美國、以色列乃至全球都是「歷史性時刻」,並呼籲「伊朗現在必須同意結束這場戰爭」。只是,在遭受如此沉重打擊後,德黑蘭真的會俯首認輸嗎?

信號早已浮現

事實上,這場行動雖突然,卻非完全無跡可尋。昨天(21日),敏銳的觀察者已從多個信號中嗅到了戰爭氣息。

信號一:B-2的關鍵航程。 六架美軍頂尖的B-2隱形轟炸機自密蘇里州懷特曼基地起飛,途中特意進行了空中加油。為何不一次性加滿燃油?這恰好暴露了其作戰意圖——為了能掛載極其沉重的「堡壘剋星」GBU-57A/B巨型鑽地彈。這種重達15噸的龐然大物,設計目的就是利用重力貫穿堅固掩體如福爾多地下核設施。全球皆知,只有B-2具備此投放能力,搭配加油機的行動,目標指向伊朗可謂昭然若揭。

B-2轟炸機。

B-2轟炸機。

信號二:「兩週」的煙霧彈? 儘管特朗普曾提及需要「兩週」時間,但美以媒體均披露,他已事實上批准加入對伊打擊。這種前後矛盾,更符合外界對其善用「戰略欺騙」的印象。此前有關B-2飛赴關島的傳聞,如今看來不過是另一層迷惑伊朗的煙幕。

信號三:伊朗的危機應對。 伊朗方面似乎也預感到了風暴將至。據報,最高領袖哈梅內伊已轉移至安全的地下掩體,依靠核心助手通聯指揮,並暫停電子通信以防暴露。更甚者,據稱其已秘密安排好接班序列。官方的回應也異常強硬,警告美國介入將嚴重危及自身在中東利益,聲稱攻擊美軍基地「更容易」。外長阿拉格齊則強調,即使設施被毀,伊朗的核知識也無法抹除:「假設他們摧毀一兩個設施,我們也能重建,因為我們掌握了知識,掌握了技術,我們已經靠自己做到了,而技術不會倒退,也無法被炸彈摧毀。」總統佩澤什基安則緊急與法國總統馬克龍通話,重申不尋求核武,但拒絕「歸零」核活動,表示願就和平核項目「合作與建立信任」。

反擊與懸念:真正危機的序幕?

美軍以「外科手術」般的打擊宣示下場,完成以色列力有未逮的任務。但接下來,才是問題的關鍵:

伊朗必將反擊: 不反擊無法面對國內洶湧民意。目標會是哪裡?美軍中東基地?航母?這反擊會造成多大傷亡?

美以將如何應對反擊? 是否會趁機擴大攻勢,徹底摧毀伊朗核計劃、導彈能力,乃至更迭政權(如矛頭直指哈梅內伊)?

伊朗的底牌是什麼? 絕境下會否孤注一擲?封鎖霍爾木茲海峽?加速發展簡易核裝置(「髒彈」)?

核安全隱憂: 對核設施的攻擊是否已造成核材料洩漏污染?

巨大的不確定性如同陰雲籠罩。此刻,內地資深傳媒人「牛彈琴」分析認為,有幾點可以確認:

一、戰爭性質定性。無論理由包裝得多麼堂皇,不宣而戰摧毀他國核心設施,已是對主權的公開侵略,無可辯駁。轟炸後的「勝利祝賀」,更凸顯了對戰爭責任的漠視。

二、地區動盪必將外溢: 無論德黑蘭政權後續如何,這場劇烈震盪的衝擊波都將在中東廣袤的土地上肆虐。利比亞、伊拉克、敘利亞的前車之鑒,都在訴說著秩序崩解後的長期痛苦。

三、大國棋局受阻: 美國試圖抽身中東、聚焦「印太」的戰略節奏,將被這突如其來的深度捲入徹底打亂;而那曾被追逐的「諾貝爾和平獎」榮光,在戰機引擎的轟鳴中,恐怕也只剩虛妄的泡影了。

閃電戰已畢,硝煙未散,而更濃重的風暴,或許已在醞釀之中。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