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特朗普助攻?「吞併」和關稅重壓令加國民意大逆轉 成為執政自由黨勝出關鍵

博客文章

特朗普助攻?「吞併」和關稅重壓令加國民意大逆轉 成為執政自由黨勝出關鍵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特朗普助攻?「吞併」和關稅重壓令加國民意大逆轉 成為執政自由黨勝出關鍵

2025年04月30日 10:26 最後更新:11:42

當地時間4月28日加拿大大選,執政自由黨勝出,現任總理兼黨魁卡尼(Mark Carney)擊敗反對黨保守黨領袖博勵治(Pierre Poilievre),帶領執政已近十年的自由黨連續4次贏得聯邦大選,當地傳媒推算,在343個眾議院席位中執政自由黨取得至少169席,將第三次組閣成立少數黨政府。

在美國「吞併」和關稅重壓下,今次加拿大大選被視為一次對特朗普的「公投」。

現任總理卡尼(Mark Carney)帶領執政自由黨勝出加拿大大選。AP圖片

現任總理卡尼(Mark Carney)帶領執政自由黨勝出加拿大大選。AP圖片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徐晏卓在《澎湃新聞》官方帳號分析,可以想像多數手握選票的加拿大民眾,在投票中考慮的主要是「特朗普因素」。換句話說,特朗普憑一己之力,助攻本已岌岌可危的加拿大自由黨,實現了加選史上最大、最迅速的民意逆轉,令加國自由黨在短短3個月內從支持率落後反對黨20個百分點以上,到翻盤贏得大選。

在這次投票中,中右翼政黨保守黨始終無法擺脫特朗普的陰影,候選人博勵治也因刻意模仿特朗普而遭民意唾棄,令其在2004年以來一直代表的渥太華卡爾頓選區也被自由黨候選人擊敗,失去了眾議員的身份。

分析指,中右翼政黨保守黨始終無法擺脫特朗普的陰影,候選人博勵治也因刻意模仿特朗普而遭民意唾棄。AP圖片

分析指,中右翼政黨保守黨始終無法擺脫特朗普的陰影,候選人博勵治也因刻意模仿特朗普而遭民意唾棄。AP圖片

加拿大保守黨在這次選舉中不僅沒得到一向反對特朗普的中左翼和左翼選民支持,反而在特朗普不斷鼓動加拿大成為美國「第51個州」的推波助瀾下,原本看好特朗普主義的傳統右翼選民也出現倒戈。

在以往歷屆加國大選中,一向是代表魁北克省級利益和重視法語文化保護的聯邦政黨「魁人集團」,在2019年和2021年兩次大選中,於省內獲得的選票和自由黨勢均力敵。惟在今次選舉中,法語水平不高的卡尼,原本在魁省選民中處於劣勢的自由黨,選票可能流向魁人集團和保守黨,但因美國對加拿大鋼鋁加徵25%的關稅,為出口導向型經濟和鋁業重鎮的魁省帶來極大壓力,魁人集團大量選票反流向支持加拿大團結統一、一致對抗美國的自由黨,反映加拿大選民對關稅的恐懼,已超越了對本土經濟利益的關注。

加拿大選民普遍意識到特朗普覬覦加國土地、礦產、能源、水資源,捍衛主權成為加拿大當前面臨的現實威脅,選民投票不再是為了變革與發展,而是為了追求安全與穩定,即投票對像不是誰更善於解決國內高房價、高通脹、政府赤字過大等內政問題,而是誰更善於解決美國政府的利益關係,令經濟學家出身的技術官僚卡尼,雖缺乏政治家魅力,但其在西方政界和經濟界人脈廣泛,擁有豐富的應對全球金融危機工作經驗,令選民相信他是更適合與特朗普打交道的人選。

加拿大是特朗普就任以來,第二個舉行大選的西方國家。在特朗普正式開啟第二任期前,模仿和追隨特朗普曾是右翼政客爭取選民支持的策略,但加國的選情反映出特朗普為代表的全球右翼政治風潮在西方國家復刻並不順利。

卡尼擺脫社會思潮對立、推行中左翼政策的競選策略為西方國家左翼和中左翼政黨提供了一種應對社會分裂和右翼思潮的新思路和新借鑒。

美國總統特朗普曾直呼加拿大前總理特魯多為「州長」,染指加國為美國第51個州。

美國總統特朗普曾直呼加拿大前總理特魯多為「州長」,染指加國為美國第51個州。

之前,加拿大自由黨在前總理杜魯多的領導下,長期強調身份政治、高調關注少數族裔和群體利益、應對氣候變遷和清潔能源等進步主義議題,將與其價值觀相左、重視經濟利益的群體視為某種道德上的不足。

以特朗普為代表的右翼政客,如加拿大保守黨領袖博勵治就是利用了這一點,打出「讓加拿大再次偉大」的政治口號,發起反說教式、表演式、精英式左翼政治的抗議運動,贏得對社會現狀不滿、認為少數群體享受特權的民眾普遍認同,是「左」還是「右割」的根本加劇了社會分歧。

惟卡尼在競選中弱化左翼政黨身份政治的標籤,承諾「為所有加拿大人治理」的策略,助加拿大走出了左翼身份政治和反左翼抗議政治的分裂,讓反對黨繼續在價值觀偏好上進行攻擊顯得無力。

今次大選中,加拿大主要左翼政黨新民主黨慘敗,喪失了18個眾議院席位,其黨領袖也意外未能進入國會,也顯示卡尼和自由黨的勝選並非來自選民對左翼政黨和政策的認可,相反持左翼觀點選民的人數正在下降,其勝選的策略在於更為突出團結的「強大加拿大」、強調「特朗普試圖分裂加拿大」等凸顯愛國的政治宣傳,在政策上更務實,回應絕大多數選民真正關心的經濟問題,彌合「左右」的分裂,調整了前朝的一些稅務政策,打破了中左翼政黨空談務虛、道德虛偽、表演大過實際等印象,在特朗普第一波衝擊下轉危為機,抵禦外部影響的同時,對以往政策走向作出糾正。

卡尼政府提出的政綱計劃在未來4年投入1,300億加幣推行政府議程和減稅計劃,也將導致政府面臨更大的財政赤字和債務問題。加軍費長期投入嚴重不足,僅佔GDP的1.3%,遠低於北約要求的2%,在特朗普不斷對加主權發出威脅的情況下,軍力投入不足的危險性也逐漸顯露。

擺在新政府面前的首要任務,無疑是就關稅和貿易問題與特朗普政府達成協議,如何在特朗普「第51州」的威脅下,加美貿易與安全、軍事開支等問題將非常棘手。卡尼政府或將在承擔更多軍事開支、汽車製造、關鍵礦產供應鏈等領域對美作讓步,在維持對美底線的同時,挽救加美雙邊政治和貿易關係。

同時,卡尼將要發揮其在歐洲的人脈和經濟領域的優勢,與歐洲加強跨大西洋安全與國防合作,減少對美國國防採購的依賴,與歐洲和亞洲部分國家如澳洲、日本等推進貿易多元化,推動國內能源和天然氣管道基礎設施建設,打造貫穿東西海岸的能源走廊,為加拿大能源出口尋找替代市場。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美國總統特朗普今年初上台執政後,大刀闊斧「自割喉舌」,3月著手解散管轄「美國之音」(VOA)等多媒體的美國國際媒體署(USAGM)後,據《華爾街日報》報道,中國媒體在世界各地的播出時間開始增加,中國對全球事件的看法開始主導世界各地的廣播。

據報道,多年來,「美國之音」和中國媒體是印尼華僑最受歡迎的新聞頻道之一,每周會為播出一檔節目,如今這節目只剩下中國媒體出現;而在泰國,國營MCOT頻道原先定期播出VOA的內容,現在則改由中國媒體取代。 

《華爾街日報》報道,自「美國之音」(VOA)等被裁撤後,中國媒體在世界各地的播出時間開始增加。

《華爾街日報》報道,自「美國之音」(VOA)等被裁撤後,中國媒體在世界各地的播出時間開始增加。

在非洲,中國國際電視(CGTN)今年3月已宣布將擴大其在當地運營,此前其他中國媒體也已增加在那裡的影響力,如中國國際廣播電台(CRI)主要以英語廣播,但現已擴展其覆蓋範圍,使用尼日利亞廣泛使用的語言「豪薩語」、「約魯巴語」和「伊博語」。

《華爾街日報》引述尼日利亞新聞部長Mohammed Idris稱 ,自「美國之音」退出後,在尼日利亞留下了「空白」。他分析了中美兩國媒體的差異,認為「美國之音」的報道強調所謂的「言論自由、人權開放、民主話語」,而中國媒體則更關注發展成功案例、經濟合作和社會穩定的議題。

在埃塞俄比亞,中國和該國媒體官員今年5月已有會面,以促進兩國的合作,推出「中國時刻」(China Hour)節目,精選中國電視節目、紀錄片和卡通片在埃塞俄比亞國營電視台播放。南非約翰尼斯堡大學傳播與媒體學系資深研究員Emeka Umejei稱,中國抓住了這個機會。

非洲民眾看中國新聞節目。

非洲民眾看中國新聞節目。

《華爾街日報》認為,特朗普顛覆了數十年的美國外交政策,削減了數十億美元的對外援助和影響力項目,指這些資金被濫用,應在其他地方更好地使用。今年3月簽署行政命要求預算達9億美元的USAGM,將其職能削減至「法律要求範圍內」。

特朗普今年2月任命的其盟友萊克(Kari Lake)為USAGM特別顧問,她在一場聽證會上指責USAGM無能、帶政治偏見,構成對國安威脅。現時USAGM大多數員工被解僱或被要求休假,他們已提出訴訟指控政府關閉有關部門屬違法。

過去,美國國會宣稱設立「美國之音」,為全球提供準確和客觀的報道,宣傳美國政策,並賦予其不受政治監督的獨立性。惟美國保守派長期以來抱怨「美國之音」降低作為外交政策工具的價值,反導致衍生「反美情緒」。

報道指,「美國之音」等媒體遭裁撤後,美國切斷了多年來在一些「最封閉社會」如朝鮮和伊朗,建立得來不易的廣播能力。今年4月,美國聯邦法官命令「美國之音」恢復部分節目,今年6月以色列空襲伊朗後,「美國之音」恢復了部分波斯語新聞節目。

領導美眾議院撥款委員會的佛羅里達州共和黨籍聯邦眾議員巴拉特(Mario Diaz-Balart)坦言,USAGM轄下部分機構確實變得「臃腫」,但它們仍可變得非常有用,對美國利益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工具。

今年6月初,特朗普政府向美國國會通報裁撤「美國之音」的計劃,擬把員工人數從約1400名記者和行政人員縮減至18人。而在此之前,約有三分之一實際上已經被解僱;在該方案下,「美國之音」的廣播和電視節目部門將僅保留11名員工,面向伊朗、中國和阿富汗的服務部門各保留2個職位,另還有一名首席執行官。而美國國會今個財年向這家新聞機構撥款2.6億美元。

特朗普早於2020年4月15日就曾在一場新聞發布會上直接點名「美國之音」,指其報道令人作嘔」。

《紐約時報》指,自特朗普重返白宮,領導「政府效率部」(DOGE)的億萬富翁馬斯克早在今年2月9日便在其X平台上發文指,「美國之音」和「自由歐洲電台」等媒體浪費大筆納稅人的錢,應全部關閉。

過去,USAGM負責管理美國多家「外宣喉舌」,包括「美國之音」、「自由亞洲電台」、「自由歐洲電台」、「中東廣播網」、「古巴廣播辦公室」以及所謂支持「網絡自由」項目的「開放技術基金」。表面上,其宗旨是向世界講述「美國故事」,推廣「民主自由」,但實際上很多時候針對美國的對手國家開展輿論戰,在世界各地煽風點火、干涉別國內政,甚至鼓吹「顏色革命」。

外交部發言人毛寧今年3月18日在例行記者會回應《彭博社》記者提問,關於特朗普關閉「美國之音」,指中國媒體稱「美國之音」是煽動衝突的「謊言工廠」,對此有何評論?當時毛寧說,不評論中國媒體的報道及美國國內政策的調整,但認為美國一些媒體在涉華報道的問題上劣跡斑斑,也不是什麽秘密。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