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樓市向來是社會焦點,樓價波動不僅影響市民置業能力,更與整體經濟及社會穩定息息相關。無論樓價持續上漲或下跌,皆帶來不同挑戰。樓價長期高企會削弱市民負擔能力,減少入市意欲。即使成功置業的買家,亦因財務壓力增加而降低消費意願。同時,高樓價可能引發「望樓興嘆」的情緒,潛在影響社會穩定。
反之,樓價大幅下跌雖為部分市民提供置業機會,卻帶來更嚴重的問題;不但市場信心受挫,全港約170萬個私樓單位的業主更首當其衝。若每個單位價值下跌數十萬元,總計蒸發的財富可達數萬億元。在「負財富效應」影響下,經濟民生將面臨更大動盪。筆者認為,樓市平穩發展才是長遠之策。
過去數年,住宅樓價累計下跌約三成,雖未完全觸底,但底部已近在咫尺。此觀點並非空泛推測,當前樓市已展現多元需求支撐。首先,剛性需求買家是市場的恒常動力。這類買家因婚姻、家庭結構改變、校網調整或工作地點變更等因素,無論市況如何,始終有置業需要,直接推動交投活躍。
其次,投資細單位的買家,特別是專注400萬元以下物業的短線投資者,近期尤為活躍。對他們而言,市場波動蘊含機遇,猶如股票市場的起伏,總能吸引入市者。這類物業因成本較低且回報潛力高,成為投資熱點。
第三類是追求穩定租金回報的長期投資者。他們專注優質物業,短期波動對其影響有限。這類買家為市場提供穩定的投資需求,鞏固樓市基礎。
近期,公屋富戶成為不容忽視的買家群體。隨着政府收緊公屋政策,約8萬戶公屋富戶可能需遷出,釋放大量置業需求。不少富戶具備購買高端住宅或投資物業的能力,為市場注入新活力。
此外,內地買家已成為樓市重要支柱,佔總成交量逾兩成,且比例持續上升。這類買家資金充裕,無論自住或投資,均顯著支持市場。
樓價回落近三成,多數業主不願見價格進一步超預期下跌。與此同時,多元買家群體的活躍,顯示市場需求日益穩固。剛性需求、短線投資者、長期投資者、公屋富戶及內地買家的共同參與,反映樓市雖未完全企穩,但回暖跡象已現。買家若能把握當前時機,精選優質物業,或可於市場復甦前搶佔先機。
香港樓市正處於轉型期,筆者認為多元需求的匯聚為市場奠定穩定基礎。在波動中尋找機平衡點,將是買家與市場參與者的共同課題。

利嘉閣地產總裁廖偉強
廖偉強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