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美國之音」近600人收大信封 總部大樓被列「加速處置」名單放售

博客文章

「美國之音」近600人收大信封 總部大樓被列「加速處置」名單放售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美國之音」近600人收大信封 總部大樓被列「加速處置」名單放售

2025年05月19日 10:27 最後更新:10:37

「美國之音」(VOA)上星期四大舉裁撤近600名員工,同日消息指,特朗普政府正考慮掛牌出售「美國之音」總部大樓,已將其列入「加速處置」(accelerated disposal)的名單。

據《紐約時報》及《華盛頓郵報》等多家美媒,近600名「美國之音」及USAGM旗下的合約員工被裁走,約佔「美國之音」總人數1350人中的三分之一,受影響的包括編輯、記者、平面設計師等等,其合約將在本月底屆滿,其中50多人以J-1簽證留美,職位不保後需在30天內離境。

近600名「美國之音」及USAGM旗下的合約員工被裁走,其總部大樓已列入「加速處置」(accelerated disposal)的出售名單。AP資料圖片

近600名「美國之音」及USAGM旗下的合約員工被裁走,其總部大樓已列入「加速處置」(accelerated disposal)的出售名單。AP資料圖片

就在同一天,《彭博社》引述消息指,特朗普政府正在考慮出售「美國之音」總部大樓,將其列入「加速處置」名單之一,以減少政府房產。

該建築物正式名稱為威爾伯科恩聯邦大樓(Wilbur Cohen Federal Building),位於國家廣場以南,距美國國會大廈兩個街區。這座佔地百萬平方呎的建築物於歷史悠久, 1940 年建成,最初為社會安全局的總部,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成為了戰爭部和國防委員會的所在地,「美國之音」則於 1954 年遷入該建築物。「美國之音」的上級機構美國國際媒體署(USAGM)以及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HHS)的辦公室也在大樓內。

去年,拜登政府與「美國之音」就華盛頓新總部進行談判,選址華盛頓一棟現代化新辦公大樓,訂了15年租約。但今年3月,特朗普提名的USAGM負責人、高級顧問萊克 (Kari Lake)卻取消了租約,同時試圖關閉「美國之音」和其他聯邦營運的廣播公司。這意味著日後「美國之音」即使成功讓國會或法院推翻特朗普的削減預算的政策,恢復運作,也可能失去固定的辦公室,令員工和承包商「無家可歸」。

特朗普提名的USAGM負責人、高級顧問萊克 (Kari Lake)。(IG圖片)

特朗普提名的USAGM負責人、高級顧問萊克 (Kari Lake)。(IG圖片)

萊克解釋稱,鑑於特朗普指示將營運規模減少到法律要求的最低限度,該租約「極其昂貴」。她此前亦透露,將依靠 One America News Network(一個擁有一批支持特朗普的主持人的有線電視頻道)為政府運營的網絡提供節目。

最近數星期出售的其他美國政府房產,還包括洛杉磯和克利夫蘭的聯邦法院、聖路易斯的食品安全檢驗服務實驗室以及華盛頓的住房和城市發展總部。

彭博指,作為聯邦機構「房東」的美國總務管理局(GSA)列出了443 處可能出售的聯邦房產後,每星期都會發布源源不斷的出售通知,但該機構3月時曾在24小時內撤回了該名單,但之後開始採取更審慎的程序。儘管如此,銷售仍在加速進行。

聯邦法律要求,多餘的房產必須先提供給政府和非營利組織,然後才能向私人投標者出售,但GSA表示,加速流程將使他們能夠在潛在買家展開調查的同時同步完成法規要求的程序。

今年3月14日,為縮減浪費並減少政府權力過度的問題,特朗普簽署了一項行政命令,繼續削減聯邦官僚機構,當時受波及的8個聯邦機構中,包括管轄「美國之音」等多個政府「外宣喉舌」的USAGM。雖然一名聯邦法官暫時叫停了「美國之音」的停播計劃,但上訴法院後來裁定,在「美國之音」記者對解僱決定提出質疑期間,特朗普可繼續扣留資金。

名義上,USAGM宗旨是向世界講述「美國故事」,推廣「民主自由」,但實際上很多時候是針對美國的對手國家開展輿論戰,除在世界各地煽風點火、干涉別國內政,有時甚至鼓吹「顏色革命」。

特朗普在首個執政任期內就曾多次將「炮火」對準「美國之音」,指其花納稅人的錢但沒有說好「美國故事」,還聲稱其「幫中國宣傳」。 2020年4月15日,特朗普就曾在一場新聞發布會上直接點名「美國之音」,稱其報道「令人作嘔」(disgusting)。

自特朗普重返白宮,馬斯克及其領導的「政府效率部」(DOGE)試圖透過裁員計劃徹底重塑聯邦政府。早在今年2月9日,馬斯克在X平台發文表示,身為美國政府「喉舌」的「美國之音」和「自由歐洲電台」等媒體浪費大筆納稅人的錢,應全部關閉。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美國總統特朗普推行限制留學生政策,特別針對中國學生,雖然近日突改口風,聲稱歡迎中國學生赴美學習及就業。然而觀察家普遍認為,在兩黨對華強硬共識下,針對科學、技術、工程與數學(STEM)等關鍵領域的審查勢必持續。有教授則擔心,此類限制實將嚴重損害美國創科發展動能,特別是AI方面的人才將大量流失。

美國縮緊留學生政策。AP圖

美國縮緊留學生政策。AP圖

限制政策反削弱自身形象競爭力

6月14日,《南華早報》引述分析指,美國這項限制中國留學生措施將後悔無窮,不僅嚴重損害美國自身創科發展動能,削弱其教育科研國際競爭力,更可能導致人工智能(AI)等尖端行業陷入人才荒漠。杜克大學亞太研究所客座教授Denis Simon向媒體憂心指出:「國際學生對美國研究產出貢獻舉足輕重,特別是在AI及其他戰略產業方面,中國學生尤為關鍵。」

美國縮緊留學生政策,哈佛大學。AP圖

美國縮緊留學生政策,哈佛大學。AP圖

措施適得其反 反催化中國崛起

他也指出「若繼續推行限簽政策,頂尖人才或另覓出路,這不僅傷害美國開放包容的形象,亦會阻嚇有意投資的中資企業。」美國將面臨嚴重的人才短缺問題,而這並非僅靠吸納更多來自印度或其他國家的學生就能解決。這些措施更會適得其反,反成為催化中國崛起成為全球教育、科研和投資新樞紐的關鍵動力。長期而言,該策略反而推動中國加快建設世界一流高等教育體系,加強本土研發能力,吸引更多海歸精英回流創業。「美方干擾短期內或拖慢中國高科技進程;惟長遠來看,有助激勵中國院校升級改造,縮小對外依賴程度。」

中國的AI發展迅速。AP圖

中國的AI發展迅速。AP圖

經濟效益考量亦弊大於利

Simon還補充道,即使從經濟效益考量,相關決策同樣弊大於利,絕大部分本碩階段的中國學生均全額繳費,同時帶動當地消費市場增長。總之,他認為美國將中國留學生拒之門外是個「戰略性錯誤」,“事實證明,騷擾那些並非懷有惡意,而是希望通過美國教育來改善生活、精進學識的學生,是一個巨大的錯誤。」

中美科技脫鉤趨勢下的多重效應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自2020年第一任期時起實施的「中國行動計劃」至今仍在發揮影響力,大量優秀學者遭驅逐遣返,多宗訴訟案件接踵而至。踏入第二個任期後,白宮更進一步收緊入境門檻,考慮引入社交媒體背景核查制度。對此,俄勒岡大學中美科技問題專家Richard Suttmeier批評這是典型的「拆橋行為」,令美國錯失參與中國快速成長契機。

特朗普兩任期均採取限制中國留學生措施。AP圖

特朗普兩任期均採取限制中國留學生措施。AP圖

武漢大學工力系副教授高恩來則持認同觀點:「歷史證明,面對封鎖制裁時,我們總能找到突破口創造奇蹟,譬如『兩彈一星』項目便是最佳例證。」他樂觀預測稱,特朗普政府打壓中國的舉動,將加速全球科技多極化格局的形成,更多STEM領域人才將選擇回國,為中國發展注入創新動力。此外,澳洲、英國、加拿大和新加坡,也可能成為中國學生求學的替代目的地,這些因素都可能挑戰美國的主導地位。

英國成為留學替代選擇

英國成為留學替代選擇

 國際科教版圖重塑進行式

清華大學國際安戰中心副主任孫成昊建議應深化與歐亞地區夥伴關係網絡,拓寬合作渠道分散風險壓力。目前已有跡象顯示英國澳洲加拿大等地正逐步成為熱門留學替代選擇,預期未來幾年全球科教版圖勢必迎來重大調整及洗牌。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