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以「左右逢源」見稱的人氣學者沈旭暉,於2019年反修例動亂時走偏鋒轉「黃」,次年見勢色不對,舉家遠走台灣,卻仍以「黃」維生,開Patreon唱「黄調」搵銀,內容時不時踩界。《文匯報》記者近日更發現,他成立的「國際香港圖書典藏館」,在網頁公然展示「黑暴」時期的所謂藝術品,以及各種書刊,除了接受捐款,還在網上銷售。資深大狀湯家驊指,公開宣揚分裂國家,屬違法行為,網民購買和轉發有關物品,也要負刑責。
移居台灣的沈旭暉,被揭在網上展示及出售「黑暴」期間的宣傳品和書刊「煽獨」,可能違反《國安法》,而轉傳和購買的市民也有犯法風險。
其實沈旭暉做這類危險動作早有前科,2020年泛民搞違法初選之前,他就組織過「35+交流會」,並推動一些人參選,當時有分析指,他有意成為「戴耀廷第二」,爭做反對派的軍師,只因聞風急遁,才避過劫數,但他至今仍未死心,繼續犯險。
沈旭暉自言之所以搞「國際香港典藏館」,是因為在《香港國安法》下的「新香港」,許多藏書被大幅度銷毁,遭「焚書坑儒」,所以他要盡力搶救,並呼籲更多朋友一起參與。由這段說話可見,他這項計劃帶有鮮明政治意圖,目標是將之擴大為一個群眾運動,並展伸到香港。
《文匯報》記者查看沈旭暉的Instagram 和Facebook 帳號,發現他以「國際香港圖書典藏館」的名義,開設「收藏香港歷史」網頁,公然展示2019年黑暴期間的所謂「藝術品」和「歷史書」,稱之為「珍貴藏品」,其實是宣揚「時代革命」的宣傳品和書刊,帶有強烈「港獨」色彩。這些藏品不但放上網任人睇,部分還待價而沽,香港市民可以網購買到。此外,沈旭暉也歡迎有興趣者加入為會員,並解囊捐助。
沈旭暉身在台灣,香港當局未能對他有所行動,但資深大狀湯家驊說,任何人參與、分享、傳播這些訊息,或購買這類產品,都有可能觸犯《香港國安法》,大家必須小心。
他以「國際香港典藏館」名義展示這些「黑暴」物品,並發起「收藏行動」,以抵抗他所謂的「焚書坑儒」。
沈旭暉玩危險遊戲,並非首次。去年法庭審訊「35+顛覆案」時,控方證人區諾軒便曾透露,沈旭暉早於2020年3月已曾搞「35+交流會」,與會者包括中小企食店聯盟召集人林瑞華等,討論如何奪取立法會過半數議席。此外,被告之一、阿布泰創辦人林景楠,亦指沈旭暉曾鼓動他參加立會功能組別選舉。可見這位人氣學者當時曾在背後積極活動,有份促成初選。
在黑暴之前,沈旭暉本來「左右逢源」,欲黄藍通吃,所以被外媒稱為「中間派」,由於他當時獲《信報》大老闆李澤楷器重,曾被考慮過坐上老總之位。但反修例風波爆發後,他迅速歸邊轉「黃」,並大力推動「黃色經濟圈」,指其經濟潛能可達千億。
他如此走位,明顯是想在這政治浪潮中,佔重要一席。當年年底,他寫過一篇題為《十條戰綫:光復香港,下一步怎辦》的文章,當時有分析指,他似是爭向反對派教路,想當「戴耀廷第二」。他後來積極介入「35+」行動,顯示他確有此意圖,並越踩越近危險綫,幸而他醒得快,急急腳移居台灣,僥倖逃過牢獄之劫。
他可能以為自己現身在台灣,做乜都冇有怕,所以繼續玩「宣揚時代革命」的危險遊戲,但如他玩得太過份,隨時引火上身,還累了因而誤堕法網的香港市民。
時人物語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河童」黃之鋒早前在獄中再被捕,控以「串謀勾結外國勢力」罪,若罪名成立,可能要坐多幾年監。這令我記起2019年反修例期間一段秘聞,那年8月,暴動火頭正四起之時,有人發現黄之鋒、羅冠聰及兩名港大學生代表,在金鐘萬豪酒店密會一名美駐港領事館高官,他隨即向《大公報》報料,該報查證後,確定那官員正是美領館政治部主管伊珠麗(Julie Eadeh),她當時還帶各人到一房間,會晤一名更高級的官員,過程神秘。其後6年,她沒再曝光,直到最近有消息傳出,指她很大機會接任美駐港總領事。我就此詢問一位政圈知情人士,他證實確有其事。以伊珠麗的背景,日後會否在港有一番特別搞作,值得注意。
由50年代冷戰時期至今,美駐港總領事館一直有特殊地位,重要性僅次於在北京的大使館,故在美國外交系統中,出任駐港總領事的人選,皆非等閒之輩,現任總領事梅儒瑞離任後,即調到駐華大使館任副館長,由此可見一斑。伊珠麗成為接任人選,相信與她在港的豐富政治工作經驗有關。
美國駐港總領事館政治部主管伊珠麗(中),於2019年8月香港風雲色變之時,在港密會黄之鋒、羅冠聰等,相信談及反修例運動的方向。她出任新一任美國駐港總領事的機會甚大。
伊珠麗當年在香港風雲變色之際,與幾個「抗爭」領袖密會,的確十分吊詭,而同時與他們見面的「更高層官員」是誰,一直沒有揭曉,而他們談過些什麼,外界亦一無所知。不過從當時的環境,可以合理推測雙方是討論這場政治運動的方向。其後黃之鋒被傳媒追問時,也鬼拍後尾枕承認,當日「交流」談過有關制裁香港的《香港人權及民主法案》,以及美方不向香港提供防暴裝備的事。而在他們見面後不久,黄之鋒領導的「香港衆志」,就宣布將策動9月全港大罷課,很可能也在討論中提及。
《大公報》報道此事時,也公開了伊珠麗一些背景,說她於2002年在喬治城大學取得文學碩士後,即加入國務院,在其下的「民主、人權及勞工局」工作,專注人權事務。此後20多年,她一直任職於外交系統,先在駐沙特阿拉館大使館任政治官員,推動當地人權及民主選舉,其後轉往遍地烽火的伊拉克,擔任大使館新聞官。
伊珠麗在不同地區工作時,很注重「滲透當地社會」,她在一篇文章指,外交工作是要把「聯繫」變成「朋友」,再把「朋友」變成「夥伴」。她曾經被派駐過上海,後來調任美駐港總領事館任政治部主管,相信也是沿用這一套路。
她來港後做過什麼「政治工作」,當然是機密,外界無法知道。不過近年經不同途徑揭露的密件,顯示了美國駐港領事館於2014「佔中」前後,至2019年黑暴期間,與亂港核心人物及反對派組織緊密聯繫,深度介入香港的政治運動,幾任總領事都與黎智英、李柱銘、黄之鋒、羅冠聰等考往來深切,在這過程中,相信伊珠麗也擔當一定角色。
今次美駐港總領事換人,雖然伊珠麗機會極大,但是否成事,仍有變數,因總領事到任,須經所在國准許,究竟阿爺作决定時,會否考慮她過往在港做過的事,尚有待觀察。
在目前中美關係緊張的敏感时刻,香港官員,以至政商界,都避不與美領館官員接觸,新總領事的工作將甚困難。
不論誰任新一任美國總領事,在目前極敏感的時刻,開展工作都會相當困難。近期港府派官員出席美國國慶酒會,已由副司長改為局長,明顯降格,而絕大多數政圈人士也迴避美領館的活動。即使商界,例如香港總商會,也暫不組團訪美,以免出現一些不可預知的事情。在這情況下,美駐港總領事和其屬下官員即使想「交朋友」,許多人都會避之則吉。
若伊珠麗最後能過關,出任駐港總領事,她面對的挑戰也不少,正如全國港澳研究會顧問劉兆佳所說,她被揭的上述背景,可能令其在港工作更多困難,也可能引發愛國愛港陣營的質疑和憂慮。
我更留意的,是她若真的坐上這個位,將如何對待黎智英和黄之鋒兩宗案件。當然,她最後會怎樣做,還要看上司魯比奥和「大老闆」特朗普的態度。